首页 > 财经 >

互联网如何“ + 科普”

2018-06-24 08:25:41 网络整理 阅读:71 评论:0

互联网如何“ + 科普”

☞ 互联网的出现让科普载体、受众、作者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科普需求已经从 " 你能给什么 " 转变为 " 我想要什么 "

当互联网遇上科普,恰似氧化钙碰到了水,化学反应非常激烈。科学热点、健康知识、辟谣文章……一时间,你想知道的科普内容在这里应有尽有。信息容量大、更新速度快、传播渠道广,这些互联网与生俱来的传播优势给科普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了全面把握中国网民的科普需求,预判科普趋势,中国科普研究所历时三年,对互联网科普数据进行采集、分析、研究,发布了《中国科普互联网数据报告 2017》(下称《报告》)。这个《报告》为科普工作者精准定位科普受众、推送科普内容出谋划策。

" 信息社会已经走入数据时代,《报告》通过对互联网数据的挖掘,记录着我国科普工作在互联网上的发展历程。" 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康友说。

弄清楚公众需要什么科普内容

" 传统的科普方式大部分是自上而下的灌输,受众主要是被动接收,主动性比较低。" 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钟琦一直从事科普信息化相关研究。她告诉经济日报记者,互联网的出现让科普载体、受众、作者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科普需求也从 " 你能给什么 " 转变为 " 我想要什么 "," 公众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科普内容成了最重要的课题 "。

钟琦团队通过中国网民的搜索行为来反映其真实的科普需求。他们在确定主题、种子词的基础上,以百度搜索为数据..,,对相关数据进行抓取、分析,从而得出研究结论。" 所谓种子词就是数据抓取的一个标准,我们和科学家、技术人员进行反复讨论,筛选出了一批普通群众应该知晓的科学词汇。" 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黎明解释说," 根据近年来的科普热点,我们确定了健康医疗、食品安全、航空航天、信息科技、前沿技术、气候环境、能源利用、应急避险 8 个科普主题,每个主题都有像白细胞、温室效应、红外线这类的种子词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