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

两个小镇的“大”艺术节

2019-08-23 04:49:06 暂无 阅读:1078 评论:0
两个小镇的“大”艺术节
两个小镇的“大”艺术节
两个小镇的“大”艺术节

◎水晶

在本年七月阿维尼翁艺术节和八月爱丁堡艺术节的间隙,我们没有像往常那样回国,而是持续在欧洲浪荡,先后去了法国的夏隆陌头艺术节(Chalon dans la rue)和英国的斯托克顿国际河岸艺术节(Stockton International Riverside Festival),固然是两个小镇级城市,但艺术节的量级却很高,离别是法国和英国最大的户外艺术节。两个城市迥然相异的气质,加上艺术节分歧的运作体式,给人好多开导与思虑。

法国夏隆陌头艺术节——外国艺术家集体“撂地卖艺”

法国夏隆陌头艺术节的举办地在索恩河畔夏隆,位于法国中东部有名的红酒产区勃艮第大区,古镇依艳丽的索恩河畔而建,有近2000年的汗青。这个仅有不到五万人的小镇,在坐拥艳丽风光的同时,也被列为法国艺术和汗青名镇,而最具代表性的则是从1987年起头的夏隆陌头艺术节。平时只有5万人不到的夏隆小镇,在艺术节时代会迎来欧洲各地近40万观众。他们的到来,令本地的餐饮、住宿和各类贸易都受益。

7月24日至28日的艺术节时代,无论是走在古镇的主街,照样对岸的圣罗兰小岛,无处不在的各类表演都邑吸引你放慢脚步,然后又被不远处的其他声音所吸引,赶往下一个节目。在这个艺术节,固然有官方给出的一些表演时间表,但很难跟着时间表走,因为走着走着,就会被“规划外”的表演所吸引,而抛却正本筹算要去看的谁人表演了。

和阿维尼翁艺术节激烈的路演比拟,夏隆陌头艺术节的竞争性更强,因为阿维尼翁的“盈利模式”照样靠路演吸引观众买票进剧场看戏,而夏隆陌头艺术节则根基上是“撂地”的盈利模式。除了艺术节In单元的邀请剧目外,绝大部门戏都是不请自来,演完之后,演员们就端着盆啊、碗啊什么的,来跟观众收“票钱”,观众自愿扔几多都行,跟北京昔时的天桥差不多。

对此我真是感应万分诧异——天啊,那些演员怎么活啊?有些大的戏,加起来得有十多号人。像我们看的《进入寻常世界的旅程》(EKIVOKE),是一个率领观众在城市里行走的大型浸没式戏剧,有好多新马戏和形体表演的成分,以及制造观众介入和互动的悬念感,整个创作和执行,都需要相当的投入。演到最后,也是演员们端着大锅大盆上来收钱,但观众四散,往里扔的并不多。演员们似乎也不太在乎,持续开高兴心地游走在人群中。

本年艺术节的官方节目册里有161个剧目,几乎悉数免费。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只看了主要的二十多个,既有路边划出块处所就起头演的,也有规模相当大的表演。有一个雨夜,《街道原则上不属于一小我》的10多位演员在贯穿几幢建筑物的房顶上穿梭,用钢丝、现场音乐、投影绘画等多种手段,与瓢泼大雨交相辉映,配合完成了这场可贵一见的城市奇观。

在艺术节上也会碰着一些高科技作品,好比用VR增加实际手艺呈现的作品《阿尔法轮回》(#Alphaloop),就完全打破了我以往对VR作品的体验。这个作品不光要求观众适应戴着VR眼镜爬梯、在街道上行走,有时还要在炫目的特效感化下扭转和追随指导者奔驰,在实际与虚拟情境中络续快速切换,非常考验介入者的均衡感与身体掌握能力,但也会体验到很稀奇的在虚拟世界里跳入跳出的感受。

夏隆陌头艺术节的观众也是一道景致,他们傍边有很多经验雄厚的“常客”,带着各类形态的折叠椅、小马扎,随时随地在表演场地旁边找到一个安闲的座位。夏隆多雨,观众们的雨具和防护办法也很齐全,一样的细雨、中雨,基本拦不住观众围观,更挡不住艺术家的热忱,雨中表演是常态。

更有意思的是,在夏隆陌头艺术节的观众群里,你会看到非常多的朋克,男女都有,各个岁数的都有,他们的小脏辫儿、纹身、各类奇异的饰物和身上仿佛能搓出泥来的衣服,都给这个城市增添了一种分外的“自由范儿”。

艺术家们放下架子的“撂地卖艺”,并没有减损他们的艺术水准,反而让他们与观众有种亲切感。而观众们自由安闲的状况,轻松随意却又互相尊敬,加上法国自身特有的松散气息,让整个夏隆陌头艺术节有一种奇特的波希米亚风。它会让你忘掉表演艺术平日的运行划定,让人们回到最简洁的表达与分享、交流与回馈的朴实状况。

斯托克顿国际河岸艺术节——当局送给“八线贫困小镇”的大礼

与吸引周边城市观众的夏隆陌头艺术节比拟,另一个在英国举办的汗青相当的斯托克顿国际河岸艺术节则气势迥异。若是从地图上按城市标注字体巨细来测算,蒂斯河畔斯托克顿(Stockton on tees)也许得算英国的八线城市,固然是北约克郡最大的生齿聚居镇,但城市规模非常小。

作为“火柴的田园”和1825年全世界第一个通铁路的小镇(斯托克顿-达林顿),斯托克顿在履历了工业化的衰退之后,如今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小镇。我们在方才达到这个城市时,就起头注重到这点,从火车站叫Uber到市区,只要三镑。街道上的人群,遍及有一种不太健康的面色和近乎破烂的衣着,贫穷几乎写在脸上;在炸鱼和薯条店,好多家庭一家两口或三口,只点一份薯条;大市场里的廉价超市,物价比伦敦要低近一半……

尽量是如许,这个小镇仍然骄傲地拥有一个已经有32年汗青的英国最大的户外艺术节——斯托克顿国际河岸艺术节。艺术节的规模不算大,本年的剧目有44个,涣散在8月1日至4日进行。然则表演相当集中,环绕着高街(High Street)的城市主线,表演此起彼伏,一个接一个。

因为艺术节的剧目悉数由当局买单,公众得以在更放松的状况下自由欣赏。这个艺术节真的是他们的“大日子”,十里八村的老乡们全来了,在喷泉水柱下游玩的男孩女孩和拄着手杖坐着轮椅的白叟,都在观众之列。艺术节有专门的..和艺术总监遴选剧目,并不因为这个小镇的贫穷就低看观众,不乏浩瀚艺术性非常高的作品,有一部讲述年长女性与青年男性关系的跳舞作品《抱住我》(Catch Me),非常高雅而含蓄,就在陌头表演,观众们安恬静静地看着,身边其他剧目强烈的热闹声并不影响他们的专注。

来自西班牙的作品《Kamchatka》,8个拎着箱子的生疏人,来到这个说话欠亨、一切都让他们既惊又喜的处所,他们在这个城市里索求、试探,讨要食物、摘取墨镜、共享雨伞、举起照片寻找本身的亲人……这个没有任何说话的作品,几乎悉数表演都是即兴的,却激发了整个城市观众最大的热情,他们不依不饶地追随着这8个他乡人走过一条又一条街道,直到找到一辆甘愿把8小我悉数载走的小车,目送他们而去。我看了两遍这个戏,每一次都热泪盈眶,每一次都感触到什么叫“天使在人世”。

艺术节也有一些委约作品,为小镇增添了奇特的景致。在跨越两岸的无限大桥(Infinity Bridge)上,一组由舞者与歌者配合完成的作品在桥头呈现,观众们在风声与海鸥的啼声中,静默坐着,看远处的黑色身影由桥的深处徐徐走来,这场景非常片子感,又比片子更真实、更历历在目。

艺术节的终结表演是一个伟大的工程,由悬臂大吊车和浩瀚新马戏演员、歌剧演员、乐手配合在河岸边的天上地下表演,雨中的草坪上坐满了大人小孩。这个节目之后就是艺术节终结的盛大炊火晚会,我边看边在心里感伤:天呐,人家的小镇……

我问过艺术节的主办方,这个艺术节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吸引旅客吗?可是看上去并不像有太多旅客的模样啊。邀请我们来列入这个艺术节的英国户外艺术节..(XTRAX)工作人员说,这个艺术节就是为本地人办的,正因为他们平时太贫乏这方面的艺术运动,才需要供应如许一个艺术节。

之后在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我看了英国导演罗伯特·英克(Robert Icke)与荷兰国际剧团合作的《俄狄浦斯》,非常喜欢,它把一个我一向懂得不克的狗血剧情合理化、现代化到无以复加。罗伯特·英克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年青年头导演,之前他导的《红谷仓》和《玛丽·斯图尔特》都是我的最爱,他年数轻轻已经拿了奥利弗最佳导演奖、全英戏剧奖等非常多的主要奖项。

我在翻看节目册时,突然发现一个有趣的巧合,罗伯特·英克的田园和出生地,居然就是蒂斯河畔斯托克顿!他出生于1986年11月,在他不到一岁时,这个小镇就有了第一届斯托克顿国际河岸艺术节。在作为导演最初的起步阶段,他的作品也都是在斯托克顿的剧场里上演的。想必在罗伯特·英克成长的少年岁月里,他也像今天在喷泉里玩耍的那些孩子们一般,看了好多好多的户外表演,受到了某种开导。

或许,有些血脉和文化基因,就是如许一点一点潜移默化地写入小我命运和国度汗青的。

摄影/水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