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

《读书》首发 | 左亦鲁:两粒未发芽的种子:《邮报》与五角大楼文件案

2018-07-23 19:21:34 网络整理 阅读:169 评论:0

编者按

斯皮尔伯格的热门电影《邮报》汇集了各种“夺奖”元素,却在奥斯卡上颗粒无收,这本不必然说明什么。不过,左亦鲁从法学的角度剖析,电影原本有两个强烈戏剧和理论张力的“种子”——新闻自由与国家安全的张力以及表达自由与平等的张力,但处理上流于肤浅,没有使之生根发芽。电影表达的思想深度因此严重受限,最终走向保守与平庸。

《读书》首发 | 左亦鲁:两粒未发芽的种子:《邮报》与五角大楼文件案

两粒未发芽的种子

《邮报》与五角大楼文件

文 | 左亦鲁

(《读书》2018年8期新刊)

能拥有某种专属称呼,往往代表着声誉和传统。斯皮尔伯格把他关于《..》和五角大楼文件案的电影命名为《邮报》(The Post),想必也有这层意思。影片讲述了一个传统大报捍卫新闻和表达自由的故事——更具体些,是主流媒体如何对抗一个不受欢迎的共和党总统。联想到特朗普与《..》《..》和CNN等媒体围绕“假新闻”(fake news)的种种争论,《邮报》这个电影简直不能更应景了。

除了由斯皮尔伯格执导,本片的主演是梅丽尔·斯特里普和汤姆·汉克斯,三人加起来共获得八座奥斯卡小金人和不计其数的提名。再加上曾以《聚焦》(Spotlight)——另一部关于新闻自由和媒体良知的电影——获得最佳原创剧本奖的乔什·辛格(Josh Singer),无怪乎以毒舌吐槽著称的《诚实预告片》(The Honest Trailer)半开玩笑地说,《邮报》索性把“冲着奥斯卡去的”直接加进片名算了。

电影《邮报》(The Post)预告片

《邮报》的确是一部非常“主旋律”的电影。它的故事大家并不陌生:曾任美国国防部长的麦克纳马拉委托一个小组完成了一份检讨美国一九四五至一九六七年间对越政治和军事干预的报告,也就是“五角大楼文件”。“吹哨者”丹尼尔·埃尔斯伯格出于对美国对越政策的不满,将这份文件先后交给了《..》和《..》,希望唤醒公众讨论和监督。《..》的报道开始于一九七一年六月十三日,《..》在五天后跟上。尼克松政府向法庭申请禁令阻止发表文件,案子最终打到最高法院,,并以两份报纸的胜利告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