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

集聚新兴产业,马路成为城市转型升级新样本

2018-12-18 07:02:28 网络整理 阅读:88 评论:0

集聚新兴产业,马路成为城市转型升级新样本

本报于今年 4 月开启的 "40 条马路见证上海改革开放 40 年 " 系列报道,今天收官。有人说,读懂了马路,就读懂了一座城市;而 40 年的风云怎样激荡了上海,,有些马路最清楚。它们和生活在这些城市中的人一起,经历过转型带来的阵痛,又最终破茧而出,以昂然的姿态重新出发,汇入时代洪流。这些惊艳蝶变的马路,勾勒出上海 40 年间培育新兴产业、谋划转型升级的轨迹。

因地制宜地激活工业遗存,是上海这些年来在道路更新时采用的一条主要思路。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这里留存下大量丰富多样的工业空间,如何将丰厚的 " 家底 " 重新利用起来,并由此孕育出全新的城市魅力空间?设计者和建设者们在努力探寻答案:

杨树浦路,沪东第一条现代化意义的马路,虽与黄浦江近在咫尺,沿路居民与江景之间,却曾长久隔着大工业机器的轰鸣。如今,棉纺织厂变身上海国际时尚中心,水产市场成了东方渔人码头,滨江公共空间因船坞、吊机等工业遗存的嵌入而气质独特……多个时尚地标在这条马路上连缀成线,对接了历史与当下。

工业,也曾是长江路的骄傲。应改革开放而生的宝钢——中国第一个新型现代化钢铁基地,就坐落于沪北这条马路一带。宝钢留下的工业遗存大多有着惊人的体量,如今随着这一地块变身吴淞国际艺术城,这样的蓝图已绘就——开阔的型钢厂房、高耸的炼铁高炉等独一无二的工业空间都将被度身定制,成为大学教学区、美术馆、音乐厅……钢铁生产记忆的传承,将成为长江路通向未来的关键。

还有一些马路,充分发掘潜在的历史人文资源,将自身优势与城市发展方向对接,找准定位,从而摆脱困境,获得了新生。

被人们亲切称为 " 天山一条街 " 的天山路,1960 年代起就是著名的商业 " 样板街 ",曾在进入新世纪后逐渐沉寂,近年来又以丰富文创业态而崛起:一方面,新建虹桥艺术中心不忘保留 " 天山电影院 " 的老字号品牌,另一方面,增加年轻人爱的新潮 " 二次元 "。或许是带着工人社区的底色,天山路在岁月流转中的变,始终接着地气。

作为五角场一角的延伸线,曾经偏安一隅的淞沪路正搭乘最新班次的 " 创新创业号 " 列车,一路飞驰,成为上海智慧创意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这条马路承载了年轻学子从毕业到创业再到企业迈向成熟的发展轨迹,也将最年轻最时尚的创意表达隐匿在生活细节中。

改革开放的巨轮壮阔前行,当这些记忆中的老马路荡开时代生气,我们分明听到了城市新一轮发展需求与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彼此呼应的宏伟交响。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范昕

编辑:周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