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

从“港口—腹地”角度 切入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研究

2018-06-15 09:44:53 网络整理 阅读:137 评论:0

中国近代百余年来,经济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近年来,一批学者致力于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凸显了“空间意识”的重要性。

从“港口—腹地”角度 切入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研究

近代经济变迁的空间进程研究有待加强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的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近代经济地理研究,是历史经济地理研究的重要一环。在学者看来,作为一项交叉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研究横跨地理、历史和经济三大学科,与每个学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同时,中国近代史等学科以及当前区域经济规划、城市发展,都对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研究有着迫切需要。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吴松弟表示,近代中国是从古代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变的过渡时期。不了解近代中国,就难以完整理解古代中国,也难以真正理解现代中国。对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开展研究,有助于认识并理解中国大地上发生的经济巨变,并在学术探讨的基础上实现经世致用。

回顾学术史,近20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和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虽已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对近代经济变迁的空间进程及其经济地理格局的研究,仍处于空白状态。这曾是学术界的长期缺憾之一。作为人文地理学丛书中唯一一本历史地理学著作,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邹逸麟主编的《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反映了2001年以前我国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精粹。不过,在人口、城市和商业等有关章节中,该书仅14页谈到近代,且基本集中在工矿业部门。而专门的近代经济地理著作更是长期处于空白状态,论文数量同样少之又少。

从“港口—腹地”角度切入

近十多年来,在吴松弟的主持下,复旦大学近代经济地理研究团队从“港口—腹地”角度,切入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研究,试图对中国传统经济如何演变为近代经济的历史过程进行论述。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的主要面貌和不同区域特征。其后,吴松弟和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戴鞍钢,联合中国大陆及港台地区的25位学者,经过近10年努力,共同完成了九卷本《中国近代经济地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