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 >

“三漏房”里把盐碱滩酿成了米粮川

2019-04-23 06:32:22 暂无 阅读:1882 评论:0
“三漏房”里把盐碱滩酿成了米粮川

4月19日,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在麦田查察小麦长势。 新华社记者王晓摄

新华社石家庄4月22日电(记者许苏培、范世辉)位于黄淮平原的河北省曲周县,有2000多年的地盘盐碱史,是有名的“老碱窝”。46年前,多位中国农业大学的教师来到曲周,发誓“治欠好盐碱地不回家”。

现在,盐碱滩酿成了米粮川,成为高产高效示范田。

“三漏房”扎营扎寨

4月,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人们来到中国农业大学传授辛德惠院士的墓前凭吊。46年前,作为曲周改土治碱事业的先行者,辛传授来到这里,和群众一路挖渠打井,改土治碱。1999年殉职后,应曲周人民的强烈要求,家人将他的一部门骨灰葬在了曲周。

1973年,石元春、辛德惠等老一代农大人响应国度号召,在曲周竖立了治碱实验站。他们在曲周最吃力最穷、盐碱最重的张庄扎营扎寨,住着漏风、漏雨、漏土的“三漏房”,吃着粗高粱拌粗盐粒和干辣椒的饭,立下“治欠好盐碱地不回家”的誓言。

“先生们的泥土、地质和水文等专业常识与农民的经验一连系,马上就碰撞出了火花,昔时就找到了改土治碱的方案。”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副站长张宏彦说。

15个春秋曩昔,曲周28万亩盐碱地获得周全综合治理,全县粮食单产由1972年的每亩73公斤增加到1988年的每亩237公斤。

凭据曲周经验,国度将黄淮海平原等五大区域的农业综合治理与斥地研究列为国度科技攻关规划。1993年,由中国农大牵头的“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区域综合治理的研究与斥地”与“两弹一星”一路,获得国度科技提高奖特等奖。

“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成功治理,在扭转我国南粮北调的汗青中施展了主要的感化。”张宏彦说。

论文写在广袤野外

若何把手艺实实在在交到农民手中?

2009年起,中国农业大学在曲周村庄建起了科技小院。凡是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除了入学后半年进修时间、临近卒业预备论文在北京农大校园外,中央2年几乎都在科技小院,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开展研究的同时搞手艺推广,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办事农户。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情况学院传授李晓林天天第一件事,就是查察手机上学生从“科技小院”发来的工作日志。“学生的日志‘有图有实情’,我能时刻存眷他们为农办事的收获、所思所想等等。”李晓林说。

逐渐地,师生们习惯并喜欢上了在下层亦学亦研亦工的生活。近10年来,科技小院先后研究或许引进冬小麦、夏玉米、西瓜、苹果、葡萄、棉花等作物高产高效手艺37项。仅小麦深耕一项手艺,就使本地小麦产量平均增产6%。

科技小院将解决小农户成长的索求和高产高效的研究功效先后揭橥在《Nature》等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其研究生培育模式获得国度教授功效二等奖。

46年来,从这片盐碱地先后走出了3位院士,近50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在这里接管培育。几代中国常识分子,用实实在在的动作,将论文写在广袤野外上。

为“解民生”贡献不已

在曲周首个科技小院里,记者提出给几个女研究生摄影,她们选择了以校训墙为配景,上面写着“解民生之多艰,育世界之英才”。

老一辈科学家在改土治碱中形成的经受贡献精神,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青年头人,在与地盘、农民零距离接触中,他们的三农情怀、实践能力和综合本质都获得很大提高。

记者认识,46年来,经由校地深度合作,曲周县农业获得快速成长,先后引进了秸秆还田等进步手艺17项、“农大108”等新品种20多个、推广高新手艺功效40多项。全县科技对农业和县域经济的进献率达到72%和56%,农业财富化率达到68%,良种普及率达到90%以上。

在实施村庄振兴计谋重大决议布置的新时代,实验站踏上了为农办事的新征程,他们发奋为农业可持续绿色成长打造“曲周样板”。

“我们要像40多年前在这里改土治碱一般,在农业绿色成长上有所作为,进行第二次‘黄淮海战争’。”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传授说。

一届又一届农大人同心为农,缔造了一所大学和一个处所历久合作的范例。

“学生们走的时候,和村民们藕断丝连,有的搂着哭成一团。俺们农民稀奇需要这种扎根农村,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科研人员。”王庄村老支书王怀义动情地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