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黄小舍-探索世界新奇事
你的位置: 首页 > 世界百态 >

中国现混翅鲎化石!

2021-10-03 16:04:25老黄小舍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南京9月29日电 (记者 杨颜慈)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9日消息,中外科研人员在华南地区首次发现志留纪(距今约4.3亿年前)的混翅鲎化石,并将这一新属新种命名为秀山恐鲎。此次发现填补了混翅鲎类在中国的空白。

相关研究成果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上。

板足鲎是生存于古生代的一类重要的节肢动物,是现代蛛形纲的近亲。因其形似蝎子,故俗称为海蝎。板足鲎最早出现于奥陶纪,在志留纪达到了多样性的巅峰,之后走向衰落,于二叠纪末全部灭绝。板足鲎以其独特的外形而备受人们关注,是志留纪的“明星动物”。加之其生态多样性高,在海洋、淡水、陆地等多种生态环境中均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是了解古生代生态环境变迁的重要媒介。

然而,与其较高的曝光度相比,学界一直以来对此类动物缺乏深入了解。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硕士生王晗在王博研究员指导下,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德国柏林自然博物馆、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科研人员合作,报道了来自华南地区志留纪早期的混翅鲎一新属新种:秀山恐鲎。

中国现混翅鲎化石

图为秀山恐鲎化石。 南古所 供图

科研人员从化石判断,恐鲎体型较大,体长可达近一米。其第三对附肢特化增大,并具密度较高的硬质长刺;后体及尾部似蝎。基于形态学与系统发育分析,科研人员重建了秀山恐鲎的形态,并确定了其在板足鲎家族中的系统发育位置。

科研人员表示,此次发现填补了混翅鲎类在中国,乃至整个冈瓦纳大陆的空白;也代表了已知最古老的混翅鲎化石记录,扩展了学界对此类动物形态多样性和地理分布的认知。

该研究工作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同资助。(完)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