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黄小舍-探索世界新奇事
你的位置: 首页 > 世界百态 >

“高铁拓荒者”陈应先逝世,一生痴迷技术

2021-02-25 10:50:17老黄小舍

原标题:“高铁拓荒者”陈应先逝世,一生痴迷技术

 陈应先生前工作照。 本文图均为 长江网 图

陈应先生前工作照。本文图均为长江网图

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获悉,全国勘察设计大师、铁四院原总工程师陈应先日前在武汉逝世。陈应先大师被誉为“中国高铁拓荒者”,一生从事铁路交通运输事业,对我国高铁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月24日,记者联系采访了陈应先的大女儿陈建维。谈起父亲,已经退休、同样从事铁路设计工作的陈建维心里充满了敬佩。在她眼里,父亲一生痴迷技术,不求名利,兢兢业业。“父亲说这一辈子没有遗憾,无愧于工作和国家,自己的观点和技术得以在国家铁路事业中运用,无比欣慰。”根据本人意愿,陈应先后事已低调从简完成。

陈应先出生于浙江,少年时代跟随家人去了香港,在香港读完小学后,因二战爆发,又辗转湖南、贵州多地求学,深感国家之败往往在于技术落后,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陈应先就决定了要学习实业,以一技之长为振兴国家做贡献。

 少年时代的陈应先(右二)。

少年时代的陈应先(右二)。

“父亲的成绩非常好,当年考入同济大学时,数学和物理都考了满分100分,不管是学习还是后来工作都非常追求严谨。”陈建维回忆,即使后来80多岁了,父亲还学习使用电脑,查国内外高铁资料和技术写论文,有时一写就是一天。

大学时代,适逢新中国成立不久,看到了国家的光明前途,陈应先自觉接受共产主义教育,于1952年加入中国..,更坚定了为祖国的发展强大而努力学习和工作的信心。1953年,陈应先从上海同济大学铁道工程系毕业后,被分配到铁道部中南设计分局(铁四院前身)工作。

1964年..开通新干线时,陈应先就开始关注高铁,建立资料库。1978年..访问..后,陈应先组织设计人员搜集国际高铁动态和高铁领域的最新成果,1984年编译出版了《高速铁路》,成了早期高铁研究者人手一册的书。

 陈应先和他编著的《高速铁路》一书。

陈应先和他编著的《高速铁路》一书。

干起事业来陈应先就是一个“工作狂”。“父亲在办公室就放着行李箱,准备着装有生活用品的帆布袋,带个饭盒,只要接到出差通知立刻出发,白天和工人一起跑现场,晚上就回去做技术研究。”陈建维还记得父亲老同事的评价,“出差时别人要出去转一转或者吃个饭,只有陈应先在招待所里呆着,找一张凳子和桌子就开始工作计算起来,餐食就是两个馒头。”

“父亲是搞技术的,对于铁路数据精准度和合理性论证要求非常高,有着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正因为如此,有自信质疑外方代表,并坚持自己的观点。”陈建维说。

 陈应先生前工作照。

陈应先生前工作照。

上世纪90年代,有国外工业巨头向中国推销高速磁悬浮。1998年7月,中国组建代表团前往该国考察,作为中国代表团的技术代表,陈应先提前做足了计算论证准备,当对方在会场提出不合理的运行数据时,陈应先毫不客气当场质疑,并要求和技术人员沟通,使对方代表一脸惊讶,最后对方不得不承认依据不足。对方“如泄了气的皮球”,陈建维说,父亲回忆这一往事曾如此描述外方。

考虑到中国地大人多大运量的实际,陈应先曾不遗余力地多次向铁道部建言献策,论述高铁建设的合理性,不畏反对声音据理力争,对于推动高铁在我国的大范围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我们要让外国人觉得,不要认为中国人不行,中国人一样可以做得很好。”

 陈应先进行京沪高铁讲座。

陈应先进行京沪高铁讲座。

上世纪90年代,陈应先担任了广深准高速铁路、京沪高速铁路、磁悬浮高速列车在我国的应用等项目的技术顾问,研究高速铁路的站场和线路的设计参数,最先提出在长江上修建第一座高速铁路江底隧道越江方案,还曾作为技术专家两度援越,荣膺越南友谊奖章。

“父亲给我们留下的最大精神财富,就是坚持做实事,以国家利益为先,勤俭勤奋,我们子女也一直以父亲为榜样学习。”陈建维说,包括她和丈夫,女儿及女婿,一家三代人都在从事铁路勘察设计工作。在各自的领域有些许成绩,也是为了像父亲一样为我国的铁路交通事业发展出一份力。

来源:长江日报-长江网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