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老百姓通过健康科普学来的知识,自己治病,靠谱吗?听医生怎么说

2020-01-18 18:17:29 暂无 阅读:1109 评论:0

从2019年3月份正式入驻头条,作者写得和神经科相关科普也有近百篇了,到今日,总的阅读量已达到千万,粉丝也有4万多了,通过半年头条科普写作,我真心感谢..和粉丝们给我的鼓励和支持。随着科普传播的增加,与粉丝的交流的增多,我发现很多读者看了我的科普之后,对于一些症状和疾病本身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很多人会希望通过看科普中的治疗方法去尝试用药或其他的方式去治疗,以至于很多读者在文底留言给我,“医生,我就是这个病,如何治疗?”“医生,说了半天,也没写清楚该如何治疗?”“医生,你说的某某类药物可以治疗这个病,到底是什么药?在哪里能买得到?”对于诸如此类的希望看篇健康或医疗科普就寄希望于把病治好,把问题解决的态度,作为医生,我是不赞同的。

老百姓通过健康科普学来的知识,自己治病,靠谱吗?听医生怎么说

图片来自网络

健康科普,是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没有医学背景的老百姓对一些常见的疾病和症状有一定的了解,如此,让大众对于疾病出现时有一定的辨别力,知道什么样的问题该及时就医,什么样的症状可能会有危险。另外,面对当代信息爆炸的网络社会,了解一定的健康知识,也能防止自己在五花八门的不良健康或保健品广告的反复轰击下而上当受骗。我常常说,医疗不同于其他,如果被骗,骗走的不仅仅是钱财,还有健康。如此,健康科普往小了说是提高个人的健康素养,了解疾病才能保持健康。往大了说,它也是国家健康中国2030国策中的重要一环。只有提高全民的健康意识与健康素养,才能更好的防控疾病,让老百姓生活的更加健康、美好。

所以,健康科普的目的是让您学到健康知识,更主要的提高健康意识,提高如何预防、识别疾病的能力,而不是教您如何成为一名医生,能够自己给自己看病。因为人体是十分复杂的,建立在研究人体机能及机能异常的医学当然也是复杂的,按照现在的要求,一名医生,至少需要5年本科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共计8年才可能取得独自诊治病人的资格,而大型医院更需要再加上3-6年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经历,即便如此,刚刚进入临床工作的年轻医生仍然存在经验不足的可能,那么,当您在网络上看了几篇科普文章就为自己配药的时候,难倒不担心吗?

说到这,肯定很多人不服气,“医生既然是希望老百姓了解疾病,那为什么不把如何治疗教给大家?是不是担心大家都学会了,你们就失业了?”对于这种心理,作者只能说,您真的不了解现如今我们国家的医疗现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国家的卫生健康事业不能说发展不快,取得的成就也不能说不大,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国家的底子薄,人口多,从建国到现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不仅仅是卫生事业,各行各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几十年的时间,想要从当年如此落后而变得足够发达,那也是很难的,另外,我们人口众多,每单位人口数的医护比是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的,所以,您所担心的医生没活干,是多余了。

老百姓通过健康科普学来的知识,自己治病,靠谱吗?听医生怎么说

对于医生为什么不告诉您该如何治疗的问题,作者经过认真思考,总结了以下几个原因,仅供大家参考:

疾病的复杂性

作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疾病本身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就比如发热,感冒可以发热,肺炎可以发热,脑炎可以发热,胃肠炎可以发热,血液病可以发热,风湿性疾病也可以发热,即使是最高明的医生,也无法仅仅从发热的症状中看出您是什么病,还需要排查其他问题,很多时候仅仅是询问也还是不够的,需要徒手的体格检查,还需要配合相关的辅助检查,就比如入冬以来肆虐的流感,很多人因为发热、咳嗽、咽痛、周身酸痛就诊,但是,所有人都是流感吗?当然未必是,那么所有人都需要服用奥司他韦这类抗病毒药物吗?更不可能。那么如何区分呢?这就是所谓的“鉴别诊断”了。仅仅是询问和徒手查体就不够了,很可能还需要血液化验,甚至需要胸部X先或CT检查以排除相关问题。即便是病毒引起的流感,为什么有的人需要吃头孢等抗生素,而大部分人却不需要,因为抗生素是针对于细菌性感染的药物,对于病毒无效,而需要吃抗生素的人是医生考虑其“合并细菌感染”,如何判断的?需要临床症状+体格检查+血液+X线等影像学检查综合考虑。再比如,同样是发热咳嗽,特别是儿童,在支原体感染和病毒感染的早期,也是很难区分的,如何判断?仍需要专业的医生根据全面的病人信息综合判断。说到这,大家可以看出,一场小小的“感冒”,您看着医生用了不多的时间和您交流、查体,然后让您做检查,最后用药,而在医生脑子里却思考了很多种可能性,然后抽丝剥茧找到致病的“真凶”,最后才能合理施治。所以,一名从没有经过系统..的非医务人员,如何才能判断准确呢?即便这次治好了,那也只能是说“蒙对了”,况且很多问题都是“自限性”,还拿“感冒”说事,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对于免疫力正常的人群,在绝大多是情况下,都会在数天内自行好转直至自愈,所以,病是好了,是您治好的还是病自己好的?(医生如果考虑病毒感染,在衡量治疗的利弊后,除了有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情况,一般也是退热、补液等‘对症处理’,但前提是‘诊断明确’)

国家的规定

正因为医疗的复杂性,国家为了保证广大人民的利益,才明确规定了,对于绝大多数的网络医疗行为禁止处方,对于首次问诊(与以往在正规医院明确诊断的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疾病,不得予以明确诊断。因为仅仅依靠网上问询,或者科普形式的输出,无论是医生还是老百姓,都无法做到准确,而不准确的诊治,就有可能延误病情造成严重的后果。就像是前一段时间,作者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一名50多岁的男性,有双侧“中耳炎”20多年,反复犯病,也反复吃药打水治疗,而就在最近一次犯病,发现“消炎药”不好使了。头痛发热的症状越来越重,不得已来大医院诊治,上级医生接诊后发现病人的精神状态不佳,徒手查体后发现病人有颅内感染的征象,然后安排住院,检查头颅CT、相关血液指标和腰穿脑脊液检查等相关检查,最后腰穿结果提示结核性感染可能,并查及病人存在严重的糖尿病,而病人在住院期间症状越来越重,在住院第3天今日ICU抢救。而这位病人,来门诊看的就仅仅是“头痛、发热”。所以,疾病的复杂性、多变性,决定了医疗的严谨性,即便是信息化时代,最起码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任何医生都无法做到,网络问询既能明确诊断。试想一下,在正规医院,医生通过询问、查体、抽血、拍片……有些时候都无法确定的问题,仅仅依靠聊天工具,几句话就能搞清楚?所以国家才有了上述的规定,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人民,同时也是保护医生,规范网络医疗行为。

医患关系现状

说到这个敏感的话题,作为医生,心里也是凉凉的,不知道从何时起,共同作战、共同目标的一对战友(医生和病人)却站在了对立面,其中原因是多元的,也是复杂的,想必不比医疗行为更简单,也不是作者能说清楚的。作者今天想说的是,面对着复杂的医患大环境,医生们在正常的医疗行为中,在本该应有的谨慎医疗的基础上,变得更加的谨小慎微,哪怕是几乎不能出现的罕见问题都不敢放过。所以,您看了我的科普来咨询疾病问题,三五句症状描述,再附上一个什么检查,即使我个人判断可能是这种或者那种可能,甚至是很可能没有问题,您以为我敢回答您吗?万一错了呢?我写科普是用个人业余时间传播医学知识,本想做点好事,最后却帮了“倒忙”,这种事情,医生们敢做吗。

老百姓通过健康科普学来的知识,自己治病,靠谱吗?听医生怎么说

图片来自网络

综上所述,医生们写医疗健康科普仅仅是为了传播健康知识,让广大老百姓进一步了解疾病,而不是教授大家成为医生自己诊治疾病,疾病的诊治过程是非常复杂的,是需要十分专业的人进行的,医生们可以科普疾病知识,可以科普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方法,可以分享工作中典型病例,但是却不能也不敢“写清楚”药方,怕得就是有人对号入座,自行施治。作者专门写这篇科普就是为了对文底留言和私信我询问病情或求治疗方法的朋友们,解释为什么作者不予以回复的原因,因为“我也不确定您是什么病”,所以更谈不上告诉您如何治疗了。作者只能说,如果您看科普后感觉您自己存在类似的症状,那么到正规医院就诊是更加明智的选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