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这些北京人最爱吃的“馅儿”,看的我口水都留下来了

2020-04-07 09:24:11 暂无 阅读:995 评论:0

这些北京人最爱吃的“馅儿”,看的我口水都留下来了

作为一个吃货

我总是对带馅儿的美食有着莫名的好感。

像是肉龙、包子、饺子、馄饨、馅饼等等...

总感觉在吃它们的时候,有种不可预知的期待

和小小的神秘惊喜感

就像是你永远不知道你下一个吃到的是什么口味的

还有它带给我的幸福感

在寒风冷冽的冬日,捧着一个热乎乎的肉包

或是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

这些小小的瞬间,令我格外满足

从春天到冬天

一年四季的美味都藏在"馅儿"里

也是北京人吃不腻的味道~

那么就来看看在我心中的Top5都是哪些吧

1

懒 龙

这些北京人最爱吃的“馅儿”,看的我口水都留下来了

懒龙也叫”肉龙“,对于北京孩子是最难忘的,第一次吃到懒龙基本上都是在幼儿园,那个时候也不是天天都能吃到,一般只有到周五的时候才能吃到。

这些北京人最爱吃的“馅儿”,看的我口水都留下来了

每次吃到懒龙的时候都是我最幸福的时候,那浸足了肉汁的面皮吃起来也格外好吃,每次吃完后都是满嘴油乎乎的。

现在想想感觉仿佛还能闻到那扑鼻的肉香味。

这些北京人最爱吃的“馅儿”,看的我口水都留下来了

2

包 子

这些北京人最爱吃的“馅儿”,看的我口水都留下来了

包子现在基本上是我早点的首选,直接买上一个就可以直接拿走吃,省事又好吃。但你知道关于它的历史吗?

它可是一种起源于三国时期的古老面食,历经了千年的进化史才变成了我们如今看到的这种模样。

这些北京人最爱吃的“馅儿”,看的我口水都留下来了

这些北京人最爱吃的“馅儿”,看的我口水都留下来了

最早的时候,人们都管它叫”馒头“,等到了宋代,肉馅的“太学馒头”更是风靡开来,这也是如今开封“一品包子”的前身。不过这太学馒头形似葫芦,表面白亮光滑,口感软嫩鲜香。

到了清代,“馒头”的称谓才出现了分化:北方将没有馅儿的称为馒头,有馅儿的称为包子。

这些北京人最爱吃的“馅儿”,看的我口水都留下来了

而南方将有馅儿的称为馒头,无馅儿的也有称作“大包子”的。哪怕是时至今日,我国部分地区都仍然存在着这种称谓差异。

就像是老北京有一种包子依旧称为馒头,它就是肉丁馒头,里面的馅用的是猪肉大葱,其中的猪肉用的也是肉丁,不是搅碎的肉馅。而且里面也要放些黄酱,外皮有着菊花瓣般的花纹。

这些北京人最爱吃的“馅儿”,看的我口水都留下来了

这些北京人最爱吃的“馅儿”,看的我口水都留下来了

现在市面上的包子种类繁多,灌汤包、小笼包、生煎包、烤包子、汤包、叉烧包等等,每一种都让人喜爱。

当馅料的里的汁水蒸出浸入外皮后,吃起来格外入味,特别的香。

这些北京人最爱吃的“馅儿”,看的我口水都留下来了

3

饺 子

这些北京人最爱吃的“馅儿”,看的我口水都留下来了

对北京人来说,逢年过节都要吃上点饺子,尤其过年的时候,过了十二点,一家人就开始忙活着包饺子,热热闹闹的,格外温馨。

但你知道它其实是由馄饨演变而来的吗?在饺子漫长的发展路上,它曾拥有过很多的名字。

"

三国时期称作“月牙馄饨”,南北朝时期称“馄饨”,唐代称饺子为“偃月形馄饨”,宋代称为“角子”,元代、明代称为“扁食”,清朝则称为“饺子”。

"

饺子起源于东汉时期,为医圣张仲景首创。当时饺子是药用,张仲景用面皮包上一些祛寒的药材用来治病(羊肉、胡椒等),避免病人耳朵上生冻疮。

这些北京人最爱吃的“馅儿”,看的我口水都留下来了

饺子,不仅仅是一种美食,还是中华美食的代表。 它的每一个部分,无一不蕴涵着中华民族文化,是每家平常时候的美味小吃。

这些北京人最爱吃的“馅儿”,看的我口水都留下来了

我最喜欢吃的就是茴香馅的,煮好的饺子蘸上醋吃到嘴里格外的鲜,煮出来的汤汁在嘴里溢出,让人忍不住一个接着一个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