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昆山三徐”徐元文,顺治康熙时期的宠臣名相,为什么郁闷而死

2019-12-13 00:41:18 暂无 阅读:1450 评论:0

徐元文,顺治期间的第一位状元,康熙时间的宠臣名相,学识渊博,文学造诣颇深。为官刚正不阿,清廉严明。康熙朝的繁荣,有一份不可抹灭的功绩。誉称“治世之臣”。因管束后辈子侄不严,导致名声受损,一代名相忧郁而死。

“昆山三徐”徐元文,顺治康熙时期的宠臣名相,为什么郁闷而死

一.少年得志,得到顺治宠幸

崇祯末年,徐元文出生于江苏昆山。兄弟三人高中进士,在昆山一带很有名望,被称为“昆山三徐”。创办了文学社”慎文“,对昆山一带的文化教育影响深远。

顺治十六年,考取进士第一名。顺治召见他时,发现徐元文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志向远大,是国家的栋梁之材,亲点状元。任命翰林院撰修。当时顺治对母后孝庄说:”今年我大清得了一位好状元“。

一天,顺治在西苑召见徐元文,特赐他骑御马召见,而他用一句诗文”空传枚马金门侍,只倚雕虫事武皇”。

“昆山三徐”徐元文,顺治康熙时期的宠臣名相,为什么郁闷而死

二.主持学政,改革教育方法,废除捐纳, 伴驾侍读

1669年,徐元文任陕西乡试主考官。破旧革新,认真选拔人才。寒门学子也有机会进入仕途。

他回京后,担任经筵讲官,对学校选拔和培育人才,他开创了先河。

向康熙提出建议, 废弃了靠官荫和缴纳贡品,才有资格被推选的选拔方式。

呈述这里面的弊端。一味的靠捐纳才能得到优先照顾,阻碍了寒门学子的学习和报效朝廷的机会,同时增长了富贵子弟的骄惯和懒惰之风。错过了没有能力捐纳的优秀人才。

最后,康熙考虑利弊,废除了旧制。

“昆山三徐”徐元文,顺治康熙时期的宠臣名相,为什么郁闷而死

在徐元文任监祭酒期间,制度了规章制度,学员遵守执行,端正了学风,他致力教授学员,举止文雅,学识广博,讲解流畅明了,深得学员的敬佩。

康熙的评价:”徐元文为祭酒,规章制度严明,就连那些不认真学习的满人子弟,也会加以斥责,甚至受到惩罚,到现在,那些学员,都还敬畏他,以后要得到这样的人,只怕难呀。

徐元文把自己对历史经验与学识的东西,编成稿件,讲解给康熙学习,内容丰富,总结历史经验,又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鲜明的观点。对康熙在学问和处理朝政有很大的帮助。

康熙尊师重教,凡他来讲解,免于行礼。

“昆山三徐”徐元文,顺治康熙时期的宠臣名相,为什么郁闷而死

三.为人外和内刚,直言无忌,不畏强权

遇事敢直言,从来不阿谀逢承。

康熙平定三藩后,朝中的大臣都对康熙歌功颂德,请求登泰山封禅,只有徐元文,持反对意见。

当务之急,不是搞毫无意义的活动仪式,首要应整顿朝政纲纪,严明清廉荣耻。其次维护云贵之地的秩序,安扶百姓。

通告朝中大小官吏,不要安于现状,奋发进取。向康熙建议,因言辞太过直接,同事纷纷劝他,可他坚持提出建议,康熙看到这些建议后,取消了登封泰山。

因受胁迫参加叛乱的人员很多,当时他向康熙建议,安置这些人员的问题,将这些解散,降为百姓,并分配土地耕种,除废三藩时的苛政,维护了云贵的安定,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修撰历史是学术性很强的工作,同时含有极强的政治敏感性。

关于编撰《明史》中南明诸王与其大臣史事,处事不好,会触怒皇上。

参入撰写《明史》的人员,都认为写到崇祯死就算完事了,南朝诸帝不必写了。

徐元文坚持续写,后向康熙说明缘由。得到了康熙首肯,明史才得以重现。

“昆山三徐”徐元文,顺治康熙时期的宠臣名相,为什么郁闷而死

四.管束家门子弟不严,遭弹劾,清誉被毁,郁郁而终

徐元文任相期间,有官吏为了巴结,迎逢他,他的子侄收取地方官吏贿赂,一次高达五千两之多。康熙对他宠爱有佳,置之不理。

有地方官员直接向康熙弹劾徐元文,说他的子侄,扰乱地方秩序,强占他人财物,公然以徐元文的名义收取贿赂。

对家人子侄,疏于管教,后辈子侄巧取豪夺,为恶乡邻,给政敌留下了口实。

康熙调查后,是后辈子侄所为。康熙无奈之下,责令回乡养老。官场险恶,压抑成疾,一病不起,一年后,病逝,享年88岁。

“昆山三徐”徐元文,顺治康熙时期的宠臣名相,为什么郁闷而死

总结和启示:

徐元文学识渊博,为了改革教育体制,培养人才,付出了不少心血。为人刚正不阿,不畏强权,敢于直言。却因在管束和教育后辈子侄方面,太过于放松。如能像曾国藩一样,勤于管束家人和后辈子侄,也不至于在死前,名声受损。

不管是高官还是企业领导,自身过硬,远远是不够的,时时约束家属,常怀有敬畏之心,不骄横跋扈和胡作非为。应有一个良好的家风。

反之,借领导之名,收贿受贿,违法乱纪,扰乱社会秩序,最终害人害己。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甚至牵连领导的名声大打折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