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李白为杜甫写过哪些诗?

2019-12-13 00:41:53 暂无 阅读:849 评论:0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为杜甫写过哪些诗?

曹子桓在《典论·论文》中开篇八个字就是“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又说“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暗于己见,谓己为贤。”这几句话真的是描绘出了很多所谓“文人”日常的德性。这种文人是没有朋友的,因为这种人要么被别人溜须拍马、洋洋自得,要么就是在“气人有笑人无”的心态下过日子,在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的心境中,他不需要朋友,他只需要被认同。

对于真正的文学天才而言,自然不会是“常人”,他们不仅仅是言谈举止远超常人之外,就连他们的内心也多是与尘世无法合拍,常人是很难走进天才的内心世界的。

作为后来的中国文学爱好者,必须承认我们是足够幸运的。盛唐给了我们最富有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李白,也同时给了我们最富有现实主义的天才诗人——杜甫。这两个人无论少了哪一个,都会使我们现今的生活失去很多色彩,都会使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学史缺失掉最为关键的一部分,甚至是使我们后来的国人在生活中缺少太多的文化底蕴。

而这两个天才,不仅仅是文学史上的双曜,更重要的诗二人又是彼此相知相惜的朋友知己。这是天才与天才之间的惺惺相惜,是天才与天才之间的同命相怜。

太白入长安后,贺知章见其文字,惊呼太白为“谪仙人”,可知太白无论是其人还是其文,都不属于他身处的那个世界。而对于这样的天才,除了接受万众的膜拜之外,能走进他内心世界的能有几人?后人只说太白的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调,他的诗豪迈、雄壮、自然天成,可殊不知这本是天才的本色,但骨子里的太白确是孤独的、忧郁的,他对世人展示出的清高、狂傲只不过是为了遮掩他内心深处“高处不胜寒”的孤寂,他的那份率真、任侠甚至有些童贞的表现正是作为天才的另一侧面的写照。他的理想、他的追求不是常人所能理解,他不走寻常路,因为他相信上天始终都会眷顾于他,当他的这份信念被打破后,他那浓厚的感情无处安放,于是化为了一篇篇充满激情、夺人心魄、感人至深的诗篇,在文字中得到了宣泄。而作为另一个天才的杜甫,则是最能理解、懂得太白的人,他不仅仅欣赏、崇拜太白的文字,更是能理解、体味到太白内心世界的那份痛苦与挣扎、孤寂与高傲。

太白与杜甫的初次相遇是在洛阳城,此时的太白已经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他们是如何相遇的我们无从得知,给后人充满了想象,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里用这样的文字描述了二人相遇的场面——“写到这里,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假如他们是见过面的),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我们再逼紧我们的想象,譬如说,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那么,尘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遥拜,说是皇天的祥瑞。如今李白和杜甫——诗中的两曜,劈面走来了,我们看去,不比那天空的异端一样的神奇、一样的有重大的意义吗?所以假如我们有法子追究,我们定要把两人行踪的线索,如何拐弯抹角时合时离,如何越走越近,终于两条路线会和交叉了——统统都记录下来。假如关于这件事,我们能发现到一些翔实的材料,那该是文学史里多么浪漫的一段掌故。”李白与杜甫初次见面,老杜即被太白的风度所倾倒,于是跟随太白东跑西颠,到处漫游。而就是在此时刻,老杜写下了第一首赠与太白的诗——《赠李白》: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老杜用自身“所历厌机巧”的感受也同时书写出了太白的心境。太白是个太率真的人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投机取巧是令太白无法适应的。他们在洛阳暂别后,在山东又二次相遇,太白此时还处于游访仙山、意欲炼丹成仙的状态中,而这种心境在于老杜看来,不过是太白为了躲避仕途上未能如意的一种逃避方式,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精神寄托,此时的老杜为太白心中感到愤懑与不平,第二首《赠李白》由此而生——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是啊,既然不知“为谁雄”,那就只好“痛饮狂歌空度日”了。太白的痛饮狂歌、飞扬跋扈那只不过是一种表象,而内心深处却是那么的愤懑不平,这种愤懑不平既然你太白不愿意表露给世人,那就由我老杜来替你鸣不平吧!

太白大老杜十二岁,从年龄上来讲,他很多心里话不愿意在小弟面前流露出来是自然不过的事情,或许太白和老杜的言谈中更多地会涉及炼丹成仙之事,绝少提及在长安的经历及世事时局,当然作为伟大的诗人,二人之间肯定会“细论文”的,太白的诗风或多或少会对青年时期的老杜产生影响,而老杜对太白的文采自然是喜爱之极。天才之间的友谊是我们常人所难理解,现在我们看觉得老杜对太白情谊更厚重一些,其实反而言之,作为大哥的太白对老杜的情谊并不见得浅薄,做大哥的毕竟在小弟面前会收敛起自己的情怀,但太白还是流露出了对老杜的情谊,二人在山东暂别之后,太白写下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太白和老杜相处吧的日子里,把酒言欢自是家常便饭,太白好酒出了名,而老杜其实也不例外,只是酒后二人的表现不同而已。太白是把老杜当做了真心的朋友和知己的。自上次醉别之后再度相见,你我二人登遍池台(这中间或许还要再加上另一个小弟——高适),而今再度分别,不知何时才能再次把酒言欢。一句“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虽是描绘秋景,却将太白浓重的思念之情倾泻而出。最后叹息二人各自就像飞蓬,飘忽不定、愈离愈远,只得自斟自饮,一片哀凉!

幸好不久之后,二人又再度重逢,一直到第二年,二人再次分别,此后太白与老杜是否再次相聚,世人不得而知。大致是太白到了吴越,老杜去了长安。而就在分别后不久,太白在沙丘城写下了《沙丘城下寄杜甫》,而此时太白的心中对老杜的想念竟然又厚重了几分。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太白在山东的日子过得究竟如何,我们很难评说。他自己都不清楚究竟为何。在“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的日子里,究竟是因为我自己不知为何事而不可醉、空复情,还是因为老杜你不在我身边使我觉得无人陪我可醉、复情,我们尽可以去想象猜测,但“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确是太白内心最直接的告白。太白对老杜的思念犹如秋水浩荡,连绵不绝。这种思念是浓重的、浑厚的、而又久远的。

而老杜到了长安后,即作了《饮中八仙歌》,他对太白的概括,用四句话成就了点睛之笔,以至于后人无所不知——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样的诗句,只有最懂得太白的老杜才能写得出来,才能铸就这传世之语。

老杜对太白爱慕之极,甚至是在送别孔巢父时,刻意模仿太白的诗风写了一首《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

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诗卷长留天地间,钓竿欲拂珊瑚树。深山大泽龙蛇远,春寒野阴风景暮。蓬莱织女回云车,指点虚无是归路。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惜君只欲苦死留,富贵何如草头露。蔡侯静者意有馀,清夜置酒临前除。罢琴惆怅月照席,几岁寄我空中书。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

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老杜要么是受到了太白诗风的影响所作,要么是刻意为之。足以看出老杜对太白的仰慕与真情。

在此后一直未能相见的时光里,老杜对太白一直牵挂不断,既有渭北江东、春树暮云的思念,也有在得知太白流放夜郎后,以“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汩罗”来表述出对太白悲惨命运的深刻同情与理解。而太白对老杜的思念,虽然未能留下文字诗篇,但我们可以能想象得到,那“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的绵绵想念,始终日夜奔流、不曾停歇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