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秦制缔造者李斯:从上蔡到咸阳

2019-12-13 00:46:03 暂无 阅读:544 评论:0

公元前221年,秦国在秦王嬴政的谋划下,灭掉东方六国,统一中原,实现了历代君王都不曾实现的宏图伟业。「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过秦论》

这是西汉文人贾谊笔下的秦王,孔武有力,壮志满怀,继承了自秦孝公变法以来秦国六世遗留下的功业,并且成功地超越了他们。他用秦国不可一世的武力征服了六国,又用他无人能及的权威奴役着、压迫着他统治下的泱泱万民。

这是秦国统一的历史台前之事,一派血腥、征伐之气,但只凭这一点,秦国何以别于六国?何以成就古来无一人成就的事业?

在这架战争机器的背后,是一套完整而恢弘的制度,它旨在建立一套完美的集权主义制度,让秦王踏着敌人与臣民的尸体,成为千古一帝。而这套制度的总设计师,就是李斯。

后人对李斯的了解,多是通过司马迁所作的《史记·李斯列传》。

秦制缔造者李斯:从上蔡到咸阳

《史记》

作者: 司马迁

译者: (索隐)司马贞(正义)张守节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 1982年

现代学者李景星在《史记评议》中,总结了司马迁对李斯的描述,用「五叹六说」,归纳了这位名臣波澜起伏的一生:

第一叹,是李斯在家乡做小吏时感叹「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第二叹,发生在李斯当上秦朝丞相,位极人臣,家中宾客盈门,他感叹「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

第三叹,沙丘之变前夕,李斯为了保住相位,同意和赵高密谋篡改秦始皇遗诏,感叹「独遭乱世,既已不能死,安托命哉」;

第四叹,李斯被赵高构陷,身在牢中,仰天长叹「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数落秦二世胡亥的无道;

第五叹,则是李斯临死前对儿子的哀叹,「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李斯的一生,连贯了秦朝的盛世与衰亡,他先是协助秦始皇一统天下,制定国策;在平治天下后,很快卷入了秦二世时期的权力斗争,短短十五年,秦始皇搭建的大秦帝国迅速崩塌。

可以说,李斯的人生与秦朝的兴亡,高度捆绑在一起,他的各项政策奠定秦制基石时,也为它的颠覆埋下根源。

李斯原本只是个平民布衣,出生在楚国上蔡,即今天的河南省上蔡县。根据《史记》记载,李斯最初的工作,只是上蔡负责看守粮仓和管理文书的小官员,俸禄不高,刚刚能够活下去。

李斯的发迹故事,想必很多人都听过。有一天,李斯在厕所里看到有老鼠在哀怨地吃着粪便,一听见有人或者狗过来,就吓得慌乱逃窜。看到此情形,他想到了那些在米仓里横行的鼠类。它们不仅免受风吹日晒,一只只被喂得肥头大耳,而且看见人也不怕,没有任何威胁和恐惧。

于是,李斯发出感慨:「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意思是,人其实就像老鼠,聪明才智都差不多,有没有出息,是贫富还是贵贱,都是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全看自己能不能抓住机会和如何选择了。

这就是著名的仓鼠与厕鼠的故事,司马迁巧妙地借用这个故事点出李斯的人格底色,在他看来,人和老鼠是相似的,只有名利富贵到手,才算真的有出息。

于是,李斯做出了人生的第一次重要抉择,上蔡这种小地方他是断然不想再待下去了,对于一个要实现自己抱负的人来说,上蔡与厕所何异?他要到大地方去,寻找自己的粮仓。

他果断辞去小吏的职位,跑到齐国,拜当时的大儒荀子为师,学习「帝王之术」。所谓「帝王之术」,也就是如何治理国家的学问。从小地方出来的李斯,瞄准了进入政治上层的目标。

当然,一介平民,可以有志于庙堂也与当世的社会风气不无关联,李斯幸运地生活在平民可以建立功业的时代。

在此之前的春秋时期是贵族社会,在战争中兵源来自士族,在这之中只有贵族才有驾车作战的资格,而且当兵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秦制缔造者李斯:从上蔡到咸阳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

作者:雷海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01年

所以历史学家雷海宗在《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这本文集中,就谈到:「男子都以当兵为职务,为荣誉,为乐趣。不能当兵是莫大的耻辱……《左传》《国语》中的人物从上到下没有一个不上阵的,没有一个不能上阵的,没有一个不乐意上阵的。」

春秋时期的战争,不仅讲究礼仪,讲究仁义,也仅仅以诸侯国称霸为目的,并没有一方想要吞并天下的野心。但是到了战国时期,战争渗透到了平民阶层,战国用步战替代了车战,兵力多少直接影响战争胜负,从而造成各国对兵力的极大需求。平民由此可以以步兵身份参战,立军功。

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废除了「世卿世禄」的世袭制度,按照军功来给平民封爵位,目的是为了发动平民参战,实现霸业。

同时,以前各国的卿相都由贵族出身的人担任,但是到了战国之后,平民可以凭借自己的才能谋得一官半职,甚至位及宰相,比如商人出身的吕不韦。这也使得各国之间人才流动频繁,他们没有狭隘的国家观念,士无定主,可以到任何国家做官,布衣都可以成为卿,成为相,所以他们被称为「布衣卿相」。

李斯就是在这样一个平民崛起的背景下开始他建立功业的征程的。除了仕升途经,学术传承的路径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王官之学一变成为士人之学。来到齐国求学的李斯,可以与韩国贵族韩非成为同门,共同在荀子的指导下学习。

根据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的记载,荀子是赵国人,他在齐国游说,曾经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他是儒家转型的代表人物,他推崇孔子的学说,但也猛烈批评儒家门人,尤其与孟子针锋相对。原道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孟子就是「性善论」的继承者,而荀子则坚定地认为人性本恶。如果翻看韩非所作的《韩非子》,就会发现荀子「性恶」之说对韩非的政治主张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两人虽然对人性看法不一,但对时局的看法却是大致相同——主张大一统。经历战国连年不断的战乱,人们的厌战情绪高涨,渴望有人可以终结战争。在《荀子·议兵篇》中,荀子就曾畅想:「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在社会秩序上,荀子主张「去世袭之贵族而以才智为等级」,这一观点无疑对平民出身的李斯很有诱惑力。

在荀子门下,李斯的学有所成。在学成后,侍奉哪国时,李斯没有选择文化昌盛的山东六国,而是远踞西方的秦国。

在当时,东方六国的高士,对秦国的评价很低,除了张仪之流,士人很难对好战而远离文化中心的秦国产生好感。举个例子,长平之战,秦国坑杀了四十万赵人,秦军围困赵国都城邯郸,魏王一方面派将领晋鄙去解救赵国,然后让另一位将领辛垣衍通过平原君去见赵王,让赵王尊秦昭王为帝,这样就可以保住赵国。这时,齐国高士鲁仲连正好来到赵国,他知道这事后,就对辛垣衍说:「秦国是个抛弃礼仪而只崇尚战功的国家,用权诈之术对待士卒,像对待奴隶一样役使百姓。如果让它无所忌惮地恣意称帝,进而统治天下,那么,我只有跳进东海去死。」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鲁仲连义不帝秦」一事。

对于鲁仲连所不耻的秦国,李斯却觉得它是自己建立功业的首选。

秦制缔造者李斯:从上蔡到咸阳

李斯

在向荀子辞行之时,他说:「学生听说一个人如果遇到机会,就千万不能错过。如今秦王想吞并各国,称帝而治理天下,这正是平民出身的政治家和游说之士施展抱负的好时机。长期处于卑贱的地位和贫困的环境中,还要非难社会,厌恶功名利禄,来标榜自己与世无争,这不是士子的本愿。」

李斯的陈词,实际而坦率。他不想忍受贫苦的生活,一心渴望出人头地,所以他要去秦国,他不想让自己一身才学埋没于田野,所以他要去秦国,去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于是李斯向西前行,直抵秦国。他的前程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发展也会跟着改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