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靖难之役,朱允炆为什么会败给朱棣?败在“急、弱、文”

2019-12-13 06:36:10 暂无 阅读:1105 评论:0

建文四年,朱允炆听信左右之言,认为燕军将要北归,京师不可无良将,将徐达之子徐辉祖的军队撤回。燕军趁机进行反攻,大败朝廷军。

同年六月,燕军自瓜洲渡过长江,包围京师。朱棣大军兵临城下,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开城门迎接,京师陷落。

靖难之役,朱允炆为什么会败给朱棣?败在“急、弱、文”

宫中火起

至于朱允炆下落,《明史》记载:“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或云在宫中自杀,或云潜逃出亡,成为了一个历史疑案。宫中的一场大火,标志着建文时代的结束,也标志着朱棣掌握明朝大权。

在中国历史上,藩王与朝廷抗争,无论在道义上还是在实力上都处于劣势,现有成功者,朱棣取得成功算是个特例。

令人惊讶的是,坐拥“百万之师”、处于优势的朱允炆为什么会败给朱棣?朱允炆败在“急、弱、文”。“急”,新官上任三把火

公元1398年,朱元璋撒手人寰,根据遗诏由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朱允炆出生于公元1377年,在他继位的时候才年仅二十一岁,年少有为。

朱允炆是个欲有作为的皇帝。

新官上任三把火,朱允炆很快宣布要推行自己的“维新之政”,推出了不少的政策,多是有利国计民生的。

诏行宽政,赦有罪,蠲逋赋。

诏告天下,举遗贤。赐民高年米肉絮帛,鳏寡孤独废疾者官为牧养。重农桑,兴学校,考察官吏,振罹灾贫民,旌节孝,瘗暴骨,蠲荒田租。

据明史记载,朱允炆先是下诏天下施行宽大政策,赦免罪犯,蠲免欠交赋税;再下诏,让天下共同来推举遗漏贤才,为朝廷所用;然后赏赐民间长寿之人米肉丝帛,那些鳏寡孤独残废者由官方负责抚养。

最后,重视农桑,兴办学校,考察官吏,赈救遭灾贫民,表彰节孝,掩埋暴骨,减免灾荒田租。

这样看来,朱允炆是个爱民如子的皇帝,是有所作为的。在此时实行宽仁之策,并不没有错,让百姓休养生息,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稳定。

靖难之役,朱允炆为什么会败给朱棣?败在“急、弱、文”

朱允炆剧照

但是,朱允炆除了这些政策,还颁布了不少其他的政策。朱允炆深知藩王权势过大,难以驾驭的危机,害怕藩王对朝廷产生威胁。所以,上台不久后就着手削蕃,更改朝廷官制。这样一来,触动了各个阶级的利益,引发了政局的动荡。

从历史上来看,新王继位,就算有维新之意,也不宜太过张扬,只有在新旧权力转移趋于稳定后再步步推进。否则,根基不稳,难免会惹出麻烦,甚至丧失皇位。

朱允炆就是犯了这个大忌,在皇帝权威尚未确立,朱元璋“不得更祖训”的教诲还犹在耳边时,就大刀阔斧地推行自己的“维新之政”。

这样一来,不但失去了朝廷中众多的支持者,也让朱棣成功地抓了“把柄”,发动靖难之役。“弱”,皇权脆弱、无人可用

当时,朱允炆以齐泰、黄子澄为国家议政核心,这两个大臣深知藩王权势过大难以驾驭,一直都力主削藩。

靖难之役,朱允炆为什么会败给朱棣?败在“急、弱、文”

黄子澄

但削蕃不能急着来,当时的高巍就曾经主张:“勿行晁错削夺之谋,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劝谏朱允炆不要实行晁错的削夺之策,应该效仿主父偃的推恩令,但朱允炆并没有听从,还是快速地安排削蕃。

在具体的削蕃的步骤上,齐泰和黄子澄的意见不一。齐泰主张先对野心勃勃的燕王动手,擒贼先擒王;而黄子澄则主张对周、湘、齐、代、岷等五个藩王动手,朱允炆采用了黄子澄的意见。

周王等人虽有过错,但是他们对朝廷构不成威胁,使功不如使过。但朱允炆等人并不这样认为,朝廷军足够强大打败朱棣,应先削弱其他的藩王,让朱棣孤立无援。

可是,先削周王等藩,并没有得到朱允炆所想要的结果。不仅使燕王加快了反叛的准备 而且造成了大明王朝宗藩的整体恐慌,从而使朝廷失去了其他藩王的支持。

靖难之役,朱允炆为什么会败给朱棣?败在“急、弱、文”

明朝藩王

其次,朱允炆还更官制,不但落下了“更改祖训”的口舌,还失去了一大批武将的支持。更改官制,朱允炆不断地提高文臣的地位,让国家从初始的右武偃文逐步向文人政府转化,毕竟“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

可是,文臣地位的提高,相对应的武臣地位就会有所下降,武臣被受冷落。所以,在靖难之役中,大多数是文臣为朱允炆卖命,而武臣却是频频跳反。

治国需要文臣来治国,可打天下则需要的是武将,冷落了武臣,就没有了为朝廷卖命的人。可是,朱允炆偏偏忽视了这一点。

靖难之役,朱允炆为什么会败给朱棣?败在“急、弱、文”

李景隆开京城门

当燕军兵临京城时,打开城门迎接的是谷王朱橞和李景隆。前者是宗藩的代表,后者则是武臣的代表。朱允炆失去了洪武朝两个最有实力的政治集团的支持,皇权的基础也就相当的脆弱了。“文”,缺乏实战经验

靖难之役,朱允炆败在“急”、“弱”外,还有个原因就是“文”,这个是根本原因,也是朱允炆的个人原因。

朱允炆是一介书生,未曾经历战场,自身的政治和军事素质是不够的。当时,如果朱允炆能够率军亲征,到一线了解真实情况,制定对应的策略,还是有可能挽回战局,可惜这是不可能的。

其次,朱允炆缺乏治国经验,用人失当。倚重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而这些人都是一些书生,并没有实际的战场经历。这样一来,导致军事策略一误再误。同时,还任用李景隆这些位高权重的大臣,却没有经历过战阵的将领,战败也是意料之中。

靖难之役,朱允炆为什么会败给朱棣?败在“急、弱、文”

朱允炆、李景隆剧照

相反,燕王朱棣善于权谋,老于行阵,常年驻守北平,驰骋沙场。其次,朱棣坚韧持久,在燕军被朝廷军打败时,屡挫不蹶;在生死关头,更是能够稳住军心,制定出相应的策略来。初始为困兽之搏,终而一掷获胜。

在战场中,双方领袖在政治、军事素质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朱允炆却远远不如朱棣,或许也知道不如叔,才会着急削蕃。结语

靖难之役,从此来看,朱允炆败给朱棣也是意料之中。坐拥天时、地利、人和,可惜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对手又不弱。

朱允炆败在“急”,根基不稳,急于求成;

朱允炆败在“弱”,皇权脆弱,无人可用;

朱允炆败在“文”,一介书生,毫无经验。

参考资料、文献:

《明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