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隋朝仅存三十八年,为何那么富有呢

2019-12-15 21:42:29 暂无 阅读:1255 评论:0

说起隋朝,很多人都会将它与唐朝并读为“隋唐”,将它看作是唐朝之前的一个过渡时期。唐朝有其“贞观之治”、“开元之治”等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富强的局面,反观隋朝,历经两代帝王、短短的三十八年,最终在此起彼伏的战争中迅速灭亡。

实际上,隋朝虽历经时间短,但也曾有其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百姓富足的时期,史称“开皇之治”。在之后的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时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能达到隋朝的各项经济指标。

“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隋朝仅存三十八年,为何那么富有呢

隋炀帝下江南图

魏征曾宽慰唐太宗:“度长计大,曾何等级?”也就是说现在与隋朝开业五年比起来还差的多。连一向以隋朝为负面典型的唐朝都这么评价,隋朝究竟有多富有呢?

1970年,洛阳博物馆发掘了隋朝的一座仓库含嘉仓,总面积为43万平方米,有几十个足球场那么大,其中粮仓有287座,可储存几百万石的粮食。当时考古队从这座仓库中找到的已经碳化的谷子有数十万斤,其数量可谓惊人。

在隋朝的“开皇之治”期间,百姓安居乐业,其生产出来的谷子竟然多到无处存放,所以隋朝在全国各地修建了许多大型粮仓。除了含嘉仓之外,还有常平仓、广通仓、黎阳仓、回洛仓等等,由此可见隋朝时期的富足。

“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隋朝仅存三十八年,为何那么富有呢

含嘉仓的一个仓

另外,据《隋书·食货志》记载:“隋文帝既平江表,天下大同,躬先俭约,以事府帑。开皇十七年,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盈积。所有赉给,不逾经费,京司帑屋既充,积于廓庑之下,高祖遂停此年正赋,以赐黎元。”

也就是说,在开皇十七年的时候,隋朝的税赋收入巨大,国库里装的满满的,甚至都堆积到了库外的廊檐下。隋文帝看到这种景象当然高兴,下令停止征收这一年的正赋,赏赐给天下的百姓们。

国家的主要收入来源便是税赋,而隋文帝将它免去一年,这一举动足以令天下亢奋,可以说是千古罕见。而隋文帝如此“大手笔”也可以说明当时国家的富足与底气。

“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隋朝仅存三十八年,为何那么富有呢

隋炀帝剧照

隋朝前前后后仅三十八年,是如何做到那么富有的呢?

其一,雄厚的北周基础。

我们都知道隋文帝期间,隋朝灭了南方的陈,又一次统一了全国,同年琉球群岛归降隋朝,突厥可汗尊杨坚为圣人天可汗,可以说是隋文帝结束了当时中国长期混乱的局面。统一之后,人民得以重建家园,恢复生产,更促进了南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能够有这样的成绩,其实离不开北周建立的强大基础。北周武帝宇文邕经过十余年的励精图治,整顿吏治,使北周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国势强盛,之后又灭了齐国,统一了北方,为隋朝最终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所谓“古来夺天下之易,莫有如隋文帝者”,隋文帝的登基可以说是“坐享其成”。北周武帝的英年早逝、北周宣帝的暴毙和北周宗室内斗,最终直接促成当时作为国丈的隋文帝得到了皇位。

“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隋朝仅存三十八年,为何那么富有呢

隋文帝画像

其二,隋文帝建立、改革的制度。

在政治制度上,隋文帝废除了北周时期混乱的“六官”体制,首创了五省六曹制,后改称五省六部制。在“五省”中有“两省”在实际政务中并不能具有重要的地位,另外“三省”的设置使官员互相制衡,避免专权,这也是后来唐朝所沿袭的“三省六部制”。

在选官制度上,隋文帝还废止了自曹魏以来中国实行了300多年的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方法,创立了科举制度,这一创立可以说是划时代的举动,从此打破了贵族阶级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

有句古语说“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说的就是科举制使普通人家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才干得到做官的机会,在一定意义上是公平的。而在科举制的保障之下,也使得朝廷得到更优秀的人才,为隋朝的富强增加了人才保障。

“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隋朝仅存三十八年,为何那么富有呢

科举考试的场景图

其三,隋文帝非常注重经济发展。

隋文帝登基之后,便以富国为主要目标,轻徭薄赋以解民困。他还下令将服役年龄由十八岁提升到二十一岁,另外兴修水利事业,疏通漕运,种种举措促进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也促进了当时农业的发展。

由于隋文帝小时候长在寺庙之中,素衣素食,从而养成了生活节俭的性格。隋文帝从食不重肉,不用金玉饰品,宫中的妃妾不作美饰。独孤皇后更是宫中的节俭模范,她曾说:“(珠宝)非我所需也。当今戎狄屡寇,将士罢劳,未若以八百万分赏有功者。”

经历了这个事情,众朝臣纷纷表示对皇后的赞赏,也以皇后为表率,这一举动很大程度减少了铺张浪费。只不过,隋文帝与独孤皇后晚年的时候对勤俭的履行逐渐减弱,这又令当另论了。

“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隋朝仅存三十八年,为何那么富有呢

隋文帝与独孤皇后剧照

其四,税收上的“文章”。

《贞观政要·辨兴亡》中记载,唐太宗登基第二年的时候,派人清查隋朝留下的国库,结果收到这样一份报告:“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也就是说,隋朝留下来的财产、粮食,还能够使用五六十年。我们都知道,隋炀帝时期,国家有很多大工程,消耗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比如修长城、开凿隋唐大运河、建造富丽堂皇的洛阳城、三征..等等。在经历了这些大工程之后,国库还有这么多的结余,这又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隋朝在税收上作了“文章”。

首先便是大索貌阅。所谓“大索貌阅”就是开展全国范围内的户籍普查,要求人与记录信息相符,为按人头纳税做准备。隋朝初年,人们通过隐藏户口不报、青壮年装作“妇、老、幼”等方法逃避交税。

经过这个方法,官员们将百姓的性别、年龄、相貌特征记录下来,以防止此类事情发生。通过这次大检查,大量的隐藏户口被查出,从开皇元年到开皇三年,隋朝的人口由二百万户增长到了七百万户,在短时间内出现如此大的增长率,可见并非通过正常的生育完成的。

其次便是析户。所谓“析户”便是分立户籍。在隋朝,除了“人头税”,还有一种税叫“户税”,政府规定:子女成人婚嫁生子,便要与父母分立户籍,如此一来政府便可以多收一份“户税”。

这种方法的弊端很明显,那就是“老无所养”,当父母年迈,政府没有强迫子女承担起对父母的赡养,紧靠道德约束。

“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隋朝仅存三十八年,为何那么富有呢

五年时间修成的大运河

最后便是税外加征。《隋书·食货志》记载:“租赋之外,一切征敛,趣以周备,不顾元元,吏因割剥,盗其大半。”也就是说,在正常赋税之外,百姓还面临着其他的征敛,要损失大半的收入。

这其中最典型的案例便是“义仓”制度。开皇五年,隋文帝下诏建立了“义仓”制度,所谓“义仓”,就是国家设立的仓库,农民在丰收之年,将多余的粮食储蓄在“义仓”里面,以作饥荒时救急之用。

一开始,农民储蓄粮食的数量与取出并无规定。但是随着粮食越来越多,朝廷看到了这笔巨大的“财富”。开皇十五年,隋文帝下诏,命令河西陇右诸州将义仓统一纳入州一级官府统管,这就相当于把民间的粮食纳入官府的管理之中。

开皇十六年,隋文帝下诏规定,往义仓中存粮要分三档标准:“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如此一来,义仓从一开始的自愿存入变成了强制存入。然而,人们存的粮食并未真正给他们带来保障。

隋炀帝时期,山东发生饥荒,饿殍遍野,但是管理义仓的官员却不敢私自放粮,当时的齐郡通守张须陀强行开仓放粮。后来隋炀帝获知此事后,迫于农民起义的形势才没有治张须陀的罪。

隋朝各地建立起的仓库,存储了几十年吃不尽的粮食,而百姓却在饥荒中苦苦挣扎,如此看来岂不可笑。

“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隋朝仅存三十八年,为何那么富有呢

含嘉仓部分

总结:

隋朝的富有不可否认,隋朝开凿的隋唐大运河、修建长城、科举制度、统一度量衡等等对于之后的唐朝甚至于千年之后都起着无比重要的作用。

但是,一个国家的富强与衰弱、兴与亡,并非是只有经济一个量衡指标。所谓“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一个国家的人民感受不到国家富强带给他们的利益与稳定的生活,这又怎么能称作富强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