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大唐中兴名将李光弼究竟是何许人也,为何美名流传后世?

2020-01-16 15:29:12 暂无 阅读:1858 评论:0

前言

李光弼,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市)人,出生于将门,从小为人严肃,深沉而刚毅,喜欢读班固的《汉书》。起家为左卫郎,累迁左清率兼安北都护。天宝五载(746年),受到河西节度使王忠嗣的青睐,遂补为兵马使,充赤水军使。王惠嗣常说:"光弼必居我位"。

天宝十三载(754年),李光弼进为朔方节度副使,知留后事。翌年,著名的安史之乱席卷了唐王朝的半壁河山。李光弼际遇风云,平叛战争使他充分施展军事才干,在历时七年多艰苦卓绝的平叛战争中,他与郭子仪立下了汗马功劳,史称:“(李光弼)与郭子仪齐名,世誉'李郭',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大唐中兴名将李光弼究竟是何许人也,为何美名流传后世?

影视剧中的李光弼形象治军有方,赏罚分明

要出兵打仗, 首先要有一支训练有素, 团结一心的队伍。李光弼深明此理, 所以光弼治军的最大特点就是治军训整、赏罚分明。体现这一点的例子很多。据《全唐书》记载:"乾元二年(759年) 七月, 朝廷以李光弼代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兵马元帅。士卒涕泣, 遮中使请留子仪。更有甚者, 朔方兵马使张用济等, 与各将领计划率领精锐部队突入东京, 驱光弼请子仪。李光弼为严饬军纪, 除掉军中的祸乱之源, 稳定军心, 拿张用济开刀, 数其罪状而斩之。"

大唐中兴名将李光弼究竟是何许人也,为何美名流传后世?

郭子仪画像

李光弼的治下之严是"严"中有"度", 赏罚严明。据《册府元龟》所载:"仆固怀恩到光弼处后, 蕃、浑五百骑随至。怀恩责备部下, 光弼曰:"士卒随将, 亦复何罪! 命给牛酒。"

正是这种赏罚严明、区别对待朔方将领独树一帜的做法, 光弼才能在骄兵悍将如林的朔方镇立足, 推行号令。注重军队平时的训练

一支军队要有战斗力,除纪律严明外,其将士还应具备良好的军事素养,掌握过硬的杀敌本领,要达到这种水平全靠将帅的训练。

李光弼深知《邓析子·无厚篇》中"兵不娴习,不可当敌"的道理,注意平时对军队进行严格训练。其训练士兵的情况史书未见记载,但我们从一条间接的史料中可略知一二。李光弼病逝后,观军容使(唐朝官职)鱼朝恩听说其爱将郝廷玉善于布阵,便想一探究竟,此事据《旧唐书》记载:"欲观其教阅。廷玉乃于营内到部队,鸣鼓角而出,分而为阵,箕张翼舒,乍离乍合,坐作进退,其众如一。朝恩叹日:`台在兵间十余年,始见郝将军之训练耳。治戎若此,岂有落敌耶?'廷玉凄然谢日:`此非末校所长,临准王之遗法也。太尉善御军,赏罚当功过。每校旗之日,军士小不如令,必斩之以拘,由是人皆自效。……"

大唐中兴名将李光弼究竟是何许人也,为何美名流传后世?

游戏中的郝廷玉画像知人善任,人尽其用

根据《资治通鉴》所记:凡士卒"苟有小枝, 皆取之, 随能使之, 人尽其用"。

李光弼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 在太原保卫战中, 敌人为了激怒光弼出城较量, 在城外叫骂, 当时军中有铸钱工三人, 光弼知他们善于挖掘地道, 就令他们带人自城内穿洞穴于城外。当敌人再骂时, 光弼则派人从地道拽其足而入, 临城斩之。

而且他还善于在军事实践中进行考察,将那些有勇有谋的人才选拔出来,并通过言传身教加以培养。由于李光弼知人善任,使不少人才脱颖而出,其魔下猛将如云,人才济济,有荔非元礼、李抱玉、田神功、郝廷玉、李国贞、白孝德、白元光、陈利贞、柏良器、乌承砒等。这些将领在战争中屡立奇功,后来都成为朝廷倚重的能独挡一画而位高权重的军事人才。

另外,李光弼还大胆任用文人管理军队后勤,且用之不疑。镇守徐州时,他令判官张惨负责,《唐语林》记载:"仓储府库,军州差补,但凡有关事务由其全权处置。惨"明练庶务,应接如流",在其治理下,皆令"上下清肃,东方晏然,天下皆谓太尉能任人"。

大唐中兴名将李光弼究竟是何许人也,为何美名流传后世?

唐语林战略目光老到、有敏锐的洞察力、善用计谋

李光弼战略目光老到, 对形势判断准确。表现在光弼从分析敌我的实力出发, 并针对朝廷求胜心切的情绪, 始终认为敌锋正锐的情况下, 不可能速胜, 只有做持久战部署, 才能最后取胜。

根据这种战略思想, 李光弼取得了太原保卫战、河阳之战的胜利。有一个例子更能说明李光弼战略眼光独到, 对形势判断准确。嘉山大捷后, 李光弼、郭子仪拟乘新胜之势直捣叛军根本, 遂上奏朝廷,《资治通鉴》写道:"请引兵北取范阳, 覆其巢穴, 质贼党妻子以招之, 贼必内溃。潼关大军, 唯应固守以弊之, 不可轻出"。

大唐中兴名将李光弼究竟是何许人也,为何美名流传后世?

嘉山之战中坐镇指挥的李光弼

李光弼从全局考虑, 若攻取敌巢, 叛军自然无心西进, 潼关以东敌人不打自溃。可是皇帝求胜心切, 杨国忠利用皇上这一情绪, 以朝命逼哥舒翰出关应战。由于朝廷不采取李光弼的策略, 致使潼关失守, 李光弼、郭子仪半年所获成果丧失殆尽。

战场的情况瞬息万变, 将领除了要拥有战略眼光之外, 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 必须还要做到随机应变, 善出奇招, 善用计谋。如《资治通鉴》记载:"史思明有良马千余匹, 每日出于河南渚浴之, 循环不休以示多。光弼命索军中牝马的五百匹絷其驹于城内。俟思明马至水迹,尽出之, 马嘶不已, 思明马悉浮渡河, 一时驱之入城。"

史思明所统的部下多为胡人, 而胡兵打仗把战马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正是这一奇招给思明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大唐中兴名将李光弼究竟是何许人也,为何美名流传后世?

史思明画像

善用计谋更是李光弼的长项。在河阳之战中, 史思明认为李光弼派的是弱兵来守城, 但不会派弱兵野战, 他就在多次攻城失败后, 改变战术, 将军队开到河清县, 想通过断绝光弼粮道引光弼出战。

光弼将计就计, 驻军于野水渡, 晚上返回河阳, 临走前留兵千人, 对部将说, 思明必使一人来劫我, 我先回, 你带兵在此等敌人, 敌人到后不用与他开战, 一个人投降, 跟着就都投降了。众部将都莫名其妙, 以为主帅是在说梦话。然而果不出光弼所料, 《旧唐书》中思明对李日越说:"李光弼长于凭城, 今出在野, 此成擒矣, 汝以铁骑宵济, 为我取之, 不得, 则勿返。"

李日越来见光弼已走,不得光弼不能回, 遂请降。光弼厚待他。才勇过于李日越的史思明部将高庭晖闻日越备受宠信, 遂也降之。当时官军处于南北夹攻的境地, 若不是光弼用此计谋"设奇分锐", 河阳之战是不可能大获全胜的。

大唐中兴名将李光弼究竟是何许人也,为何美名流传后世?

河阳之战画像战术机动灵活

战争的目的在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夺取最后胜利。要达到这一目的,战略上的机动灵活至关重要。只有机动灵活,才能"致人而不致于人",从而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李光弼对此是认识得很清楚的。天宝十五年(756年)五月,李光弼与郭子仪合兵,在常山郡的嘉山大破叛军,斩首四万级。嘉山大捷是平叛战争中首次重大胜利,整个战局出现了可喜的转机。在此大好形势下,《资治通鉴》记载了李光弼向唐玄宗的建议:"请引兵北取范阳,覆其巢穴。质贼党妻子以招之,贼必内溃。撞关大军,唯应固守以弊之,不可轻出"。

这无疑是一个完全正确的战略计划,它提醒玄宗不要急于出兵演关去收复东京洛阳,而是先端掉叛军的老窝,断其退路,使之腹背受敌,进退失据。如果这个计划得以实施,安史之乱将很快得以平定,至少也不会延续八年之久。

大唐中兴名将李光弼究竟是何许人也,为何美名流传后世?

安史之乱形势图

可借玄宗置之不理,听信杨国忠的谗言,强令哥舒翰出兵撞关。结果,临时拼凑的官军大败,注关失守,玄宗仓皇出逃。良机痛失,形势逆转。虽然如此,我们仍可透过这一未被采纳的计划,看到李光弼那把握全局、高瞻远瞩、灵活机动的战略思想。善于心战

《襄阳记》言:"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决为下。"

历代军事家都很重视心战,以从精神上瓦解敌人斗志为上策。诸葛亮平定南中时,七擒七纵孟获便是心战的典型事例。李光弼在这方面也很擅长。

河阳之役中,史思明屯兵河清,欲绝官军粮道,李光弼则驻防野水渡。傍晚,李光弼回河阳,临行前,让部将雍希颖带一千兵留守,并吩咐,《旧唐书》记到:"贼将高庭晖、李日越、喻文景,皆万人敌也,思明必使一人来劫我,我且去之,汝待于此二贼若至,勿与之战。降,则与之俱来。"

诸将不明其意,都暗白好笑。果然,史思明对李日越说了一句话,《资治通鉴》写道:"李光弼长于凭城,今出在野,此成擒尖。汝以铁骑育济,为我取之,不得,则勿返。"

大唐中兴名将李光弼究竟是何许人也,为何美名流传后世?

资治通鉴书影

第二日晨,李日越率五百骑前来野水渡,得知光弼不在,默计久之,谓其下曰:“今失李光弼,得希颖而归,吾死必关,不如降也。遂请降。一希颖与之俱见光弼,光弼厚待之,任以心腹。高庭晖闻之,亦降。”有人问为何降二将如此容易,李光弼的回答在《资治通鉴》中这样写道:"此人情耳。思明常恨不得野战,闻我在外,以为必可取。日越不获我,势不敢归。庭晖才勇过于日越,闻日越被宠任,必思夺之失。"

李光弼不费一兵一卒,连降敌军两员大将,可谓"不战而屈人之兵。"

分析这一战例,我们可以看到,李光弼至此并无长篇大论的巧言说劝,甚至根本没对敌人说一句话,他是在充分地把握了史思明、李日越、高庭晖等人的性格、心理活动及相互利害关系的基础上,加以精心安排,便获得了成功。这是何等高明而绝妙的心战。

大唐中兴名将李光弼究竟是何许人也,为何美名流传后世?

李光弼画像结语

有着如此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的李光弼,在平叛战争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多次受命于危难之际,挽狂澜于既倒,扭转战局:天宝十五年洁山之役,他先是坚守危城,继而与来援的郭子仪合军并击,于常山九门城南和嘉山两破叛军。尤其是嘉山之战重创史思明,不仅扭转了河北战局,而且振奋了全国人心,使唐王朝自战乱以来首次处于极为有利的地位;至德二年太原之役,李光弼以少胜多,保卫了唐中央的安全。

乾元二年,在唐军邺城溃败、郭子仪被夺兵权、叛军乘胜西进、西京危急之际,李光弼独担危局,于河阳之役击败叛军,稳定了战局,为唐王朝重新积聚力量,组织反攻创造了条件,宝应元年,李光弼率军于徐州、洛阳两败史朝义,取得了平叛战争的决定性胜利,次年史朝义于走投无路之际自杀身亡,安史之乱终于平定。正是由于卓越的军事才华和辉煌的战绩,李光弼才被史家推评为中兴名将。

参考文献:

1. 《全唐书》

2. 《册府元龟》

3. 《旧唐书》

4. 《资治通鉴》

5. 《唐语林》

6. 《襄阳记》文章内容为本号100%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存在疑义,请联系删除。)我们将持续为大家输出精彩的原创文章,欢迎小伙伴们订阅转发及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