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以茶入画,以画释茶——由饮到隐:谈宋明茶画观念的转变

2020-01-18 03:47:09 暂无 阅读:1425 评论:0

以茶入画,以画释茶——由饮到隐:谈宋明茶画观念的转变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饮茶的传统,茶文化迄今依然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它在当今社会仍然受到各界人士的追捧和推崇,其原因不仅仅在于茶本身的营养价值,更在于其丰富的内涵和精神对当今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茶画"作为茶文化和绘画艺术结合的媒介,更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挥之不去的重要一笔。

何谓"茶画"?顾名思义,"茶画"就是是以茶作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其绘画内容包括对饮茶活动的记录,也包括对饮茶器具的描摹。从绘画内容上看,"茶画"亦是属于"文人画"的一种。

"茶画"作为中国古代茶画题材的绘画作品,是将绘画艺术与茶文化的结合为一体的艺术形式。绘画和饮茶作为中国古人追求的高雅艺术和生活方式,绘画艺术与茶文化的结合,不仅能够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古代不同时期饮茶活动的形式和特点,也能折射出不同时期文人审美意趣和精神内涵。

追溯历史,中国茶文化在唐代开始兴起繁盛,茶画也于此时出现。现存最早的茶画作品,就是唐代画家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如其名所述,这幅作品是记录和描绘一个萧翼赚兰亭图这一与饮茶有关的事件。可见茶画伊始,这一时期的作品,尚未开始探讨茶的精神含义,还仅仅是作为记事的一部分。

随此,茶画的绘画重点亦从纪实叙事转向描绘意境。茶画观念这一变化,在宋代和明代的茶画作品中展现和对比尤为明显,故文章将结合两个朝代的茶画作品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浅谈宋明茶画观念的转变。一、 以茶入画:唐宋之茶画,由宴"饮"到茶"饮"

唐代是茶叶与文艺都极兴盛的时代,饮茶之风扩散至民间。唐代宗年间,陆羽《茶经》问世,这是中国历史上是第一部关于饮茶的系统著作。唐代饮茶之风始盛,至宋代更甚。唐宋时期,饮茶之风的兴盛,由宫廷传向市井。

以茶入画,以画释茶——由饮到隐:谈宋明茶画观念的转变

萧翼赚兰亭图

以上文所述的唐代画家阎立本所绘的《萧翼赚兰亭图》为例,作品描绘的是李世民派遣与石大夫相议,假扮商人从辩才和尚那儿骗取书法杰作兰亭集序的故事。画面视觉重心三人围坐,左下角会有一老一少,二仆正在煮茶。

这也是一场以茶宴客的鸿门宴。画面虽详细的描绘了关于唐代主查的方式和器具,但画的重点在于既是反映了时的时代的饮茶风尚,却没有给予特别的精神指向。这是唐代茶画的普遍表达方式,其特点在于对茶之宴饮的记录。

至宋代,茶画的内容有所改变,不再拘泥于对贵族阶层宴饮的描摹和对饮茶器具的详细描绘上,逐渐开始向对世俗生活的描绘转变。宋代的茶画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文人聚会茶宴,另一类则是描绘市井百姓斗茶。

由此不得不提及的便是宋徽宗赵佶所绘的《文会图》。画面所绘为当时文人会集宴饮吃茶、饮酒的盛大画面。画面重心虽为宴饮人群,但背景的描绘亦及其细腻:柳古槐下,文人们铺陈巨案。可见的宋代茶画,虽仍以人物为主,但较唐代起更重视环境的绘画和烘托。

又如宋代刘松年《四景山水图》,以春夏秋冬四季栖居西湖园林的雅致生活和优美风景为主题,其中,第一与第三部分及细微处点茶场景,茶事与建筑景物融为一体,烘托出一片静谧安好之景,反映出当时文人的雅然情趣。

随着宋代小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绘画中也加入了民间的趣味元素。南宋画家刘松年也绘制了《茗园赌市图》、《斗茶图》等诸多描绘市井斗茶的茶画,画面内容简介不失细腻,反应乡野之趣,有体现了文人审美。

宋代的绘画达到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顶峰,此时的绘画已由自然写形转为写意抒情,文人画也在这一时期出现,更多的文人雅士在绘画时,将自身的情感和领悟借由绘画作品而抒发传达。再观此时的茶画,俨然可见文人的意趣之兴。

以茶入画,以画释茶——由饮到隐:谈宋明茶画观念的转变

二、以画释茶:元明之茶画,由归"隐"到修"隐"

元明时期著名的茶画,如钱选的《卢仝煮茶图》、赵原的《陆羽烹茶图》等,画面描绘都以自然旷野为背景,画面重心仅绘人物二三,人物烹茶怡然,背景山水之色浩远空旷。自然山水之秀与隐士生活相呼应,画面不乏透露着元代画家文人对统治者作为的无力和倦怠。茶画中,借由茶事,抒发了文人间郁郁情怀,亦表现文人们渴望如茶水一般淡泊清澈之心。

在明代,茶画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加强了对饮茶精神性和审美方面的表达。也就是明代饮茶已经超脱这一活动本身的含义,更成了文人的一种精神寄托。此时的"隐",亦从"归隐"变为了"修隐"。此时的茶画,表达出文人志向于修身养性的一种内在心境。

又如文征明的《茶具十咏图》,作品是以诗加画的形式出现。图幅上部为文征明自题的十首诗作,依次是: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图幅下部绘有远峰高耸,松柏侧立影印间有竹篱茅舍,舍中一人席地而坐,凝神远眺,座边摆有饮茶器具。侧旁一小童扇火煮茶。茶画与茶诗相互呼应,禅境空灵。正是文征明借由此表达自我高洁情致的心志。

明代画家唐寅的《事茗图》,开卷即可见千岩竞秀,万壑争辉。青山流水间,有茅屋一间,静室内坐一人,案头摆有茶盏,侧室内有一小童扇火煮茶。茅前小桥上,老者归来,后随一抱琴小童。画面清净悠远,动静结合,亦反映出唐寅对守逸生活的憧憬向往。

由上列可以观,至元明时期,茶画将茶事与自然山水结合一起,茶事与隐居嵌合,文人借茶放浪形骸于山水间之间,画中山水又因文人的饮茶活动增添了独特的趣味。

以茶入画,以画释茶——由饮到隐:谈宋明茶画观念的转变

陆羽烹茶图三、由"饮"到"隐"的缘由:自政治到民俗的变更

(一)由繁入简:饮茶方式改变带来画面主体的不同

唐代饮茶方式是"煮茶",即将茶饼碾碎成末,在釜中煮沸而饮。宋代则流行"点茶"的饮茶方式,即将茶饼碾碎在杯中,以沸水冲饮。茶虽起于农事,但至宋代,已经成为具有视觉鉴赏价值的艺术活动。较之唐代,宋代的饮茶方式更加讲究和精致,可谓是"为赏而饮"。

至元代,蒙古人的统治下,饮茶风俗有所转变。唐宋繁盛而精细的饮茶方式为马背上的民族所不齿,饮茶过程变得简单化。饮茶方式也逐渐由精致茶饼煮点的方式转向了散茶冲泡的方式。

"唐煮宋点明冲泡"一句点明了历年来饮茶方式的变更。随着这一变更,饮茶活动形式由繁入简,茶事活动的人物便不再需要众人聚集和相互品评,更多的是独酌品茗。

这一转变表现在茶画作品中就是明代的茶画不似唐宋时期注重诸多人物场景的描绘。自然旷野中,文人独坐,品茗读书,隐逸潇洒。人物和房屋建筑一起成为点缀画面的部分,更注重烘托意境,营造氛围。诸多茶画中,绘画的主题多为山水,人物活动变为点缀之笔。画面也鲜有对饮茶器具的详细描绘。

(二)由稳至乱:政治格局变迁下的文化兴衰

唐宋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化昌明,经济发达的时期。稳定的政治背景下,文化得以被重视,尤其宋代,重文轻武的策略下,士大夫阶层的地位得以提高,这也使得他们更愿意追求雅致生活和艺术创作,表现于绘画中便是对茶饮事物本身所带来的美好,鲜有隐喻寄托。

因而唐宋年间以茶入画,画面主题在于"饮茶"这一事件,其所描绘的主题亦是饮茶场景。由唐之宴"饮"到宋之茶"饮",画面意境有所增添,描绘的还是文人雅士间肆意风流的生活雅趣。

以茶入画,以画释茶——由饮到隐:谈宋明茶画观念的转变

元代时期的绘画作品的画作者,多为文人官宦,绘画多为其附属的爱好。此时的绘画作品,尤其是茶画所展现的主题变得单一且相似,反映出身处民族矛盾下,文人雅士消极抗争的归隐心态。在元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政权下,文人雅士对之的不争之心,归隐之以,都以画释出。

至明代,文人境遇较唐宋恶劣。明代至中后期,政治混乱,朋党之争,宦官之利,让有志者空怀报国热忱,文人雅士栖神物外,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修生之意,亦释然画中。政治统治者的高压政策也使得文人失意和产生趋避之心,退仕隐逸之意。

(三)由饮到隐:茶文化精神层面的追求

茶画观由"饮"到"隐"的转变也体现了茶人和文人对饮茶的理解,以及茶自身角色在文化层面的提升。随着发展,对文人来说,"茶"不再局限于物质的需求,更是重要的精神享受。如上文所述,政治格局变迁下,文人境遇不同促成茶画观的变化,其本质在于饮茶脱离了纯粹的解渴功能,成为文人墨客移情所借之物。

明代文征明所言"吾生不饮酒,亦自得茗醉",茶文化的发展,从繁入简,抛却仪式性的饮茶形式,将饮茶文化转变为一种提纯的生活美学形式。

就如随着茶文化的发展和推广,品茶逐渐与吟诗作画一样,皆成为文人抒发胸臆和心灵寄托的一种形式。而这种茶文化精神层面的追求,物化到现实中,得以在茶画上体现便是有唐宋时期茶画主题从茶会宴饮的程序到明代成物以游心的静思画面。

以茶入画,以画释茶——由饮到隐:谈宋明茶画观念的转变

结语:

由"饮"茶到"隐"茶,宋明茶画观的转变也体现了茶画题材的绘画作品由记事转变为写意。随着文化和政治变迁,茶画作品真正的主题并不再是茶或茶事,目的也不仅仅局限于让观者身临其境或如见其人,而是作者的心灵。

茶画题材由记事到传神,再由传神到写意的转变,也是茶文化发展的延伸。中国茶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起伏,其中丰富多彩的茶人、茶事,亦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朽魅力。茶文化折射出各个时代的兴衰,反映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艺术美,风俗美和人文美,并持续影响着当今社会物质精神生活等各个方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