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文化散文:小年各不同,习俗一锅烩

2020-01-18 03:48:47 暂无 阅读:1022 评论:0

文化散文:小年各不同,习俗一锅烩

小年在全国各地没有一个确定的日子,大部分人过小年最集中的就是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习俗也各地有异,笔者认为既然是小年那么排在在大年之前较为合适;这样大家过完大年的“预演”——小年,似乎也合情合理。写这篇文章主要写的也是大年之前的小年的一些典故和风俗,希望您看到后能够喜欢。

文化散文:小年各不同,习俗一锅烩

小年祭灶神的传说和起因

小年的主要角色就是祭祀灶王爷老人家,他常年驻扎在锅灶底下,“享受”着人间最原始最接地气的“烟火”。对人间每一户一年来的所做所为,看在眼里记在心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这两天才上天述职汇报工作,因此,腊月二十三的黄昏,人们就拿出好吃的好喝的祭祀“巴结”灶王爷老人家,要不巴结好他老人家,上天庭嘴一歪歪,底下人一年到头都没好日子过。处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还是好好祭拜祭拜比较好一些,于是乎这祭祀灶神的风俗就从古代一直流传下来了。其实灶王爷在没成为神仙之前也是很混的一个人,接下来的段落就戳戳灶王爷的“是非”。

话说在很久之前,灶王爷在没成为神仙之前名叫张生,也是一个纨绔子弟,成天不是逮鸟就是遛狗,也是个好吃懒做的主。成家后也没改掉年轻时的恶习,日子一天天地败落了下来。

灶王爷的媳妇一看,嫁了这么一个货,成天就知道好吃懒做,这日子可咋过呀?!于是,她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离开了。灶王爷张生把家底就全部败光了,没办法他只好加入“丐帮”——出门讨饭。

有一天,他来到一家朱门青瓦的大户人家乞讨。开门的是一位妇人,他抬眼一看,不看还则罢了,一看:他羞得恨不得地上有条缝让他钻进去!那女人是谁啊?——张生的前妻——郭丁香。张生不管不顾只是个跑, 他跑前妻在后边追,最后张生实在没办法就钻到锅灶底下把脸弄黑呛死了。

玉帝知道后,觉得张生这货还有点悔改之心,既然死在锅灶里就封为灶神,成为一家之主。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回天庭汇报工作。老百姓认为既然是神仙了那更应该尊重了,于是就焚香燃蜡,给桌案摆好瓜糖、饼、坨坨馍等一些好吃好喝的东西“巴结”好他。

文化散文:小年各不同,习俗一锅烩

扫尘:整洁家园,祛除沉疴

小年是腊月里大年的“预演”,过了小年离过大年就剩下六、七天的时间了,也就进入了过年的准备阶段了,年的“节奏”就开始了。

中国人讲究的是,人要精神物要整洁。一年下来,房屋里的尘垢得好好打扫打扫,房前屋后的尘土,树叶子,碎瓦砾等等杂物打扫干净,力求窗明屋净。除了把房屋打扫干净外,人也得捣置捣置。胡子刮刮,头发洗洗,人也要打扮得整整齐齐、精里精神的,以一个很好的从里到外的精神风貌,神清气爽地迎接新年的到来。

除此,小年扫尘还有一层寓意就是:把陈旧的一年的病害也一扫而光。这种寓意虽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纯纯是人们的一种向往和美好愿望吧!

文化散文:小年各不同,习俗一锅烩

小年的喜庆贴在窗花上

民间表达喜庆的方式就是把绛红贴出来,对联是一种,窗花也是一种。

窗花也叫剪纸,是根植于民间,表达民间喜庆心理的一种常见的民间文化艺术。这种民间艺术到现在最少也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因此,除了婚嫁贴窗花,过年这么重大的喜庆节日,当然也得贴窗花了。故而,小年贴窗花也就成了一种风俗,一代代地传承了下来。

窗花在民间,它的素材非常广泛,技艺臻于纯青。在农村,妇女们拿起红纸和剪刀三下两下,一个个逼真形象的剪纸就剪出来了。他们把这种美好寓意和喜庆的心情剪出来、贴出来,小年也就有了喜的氛围了。

文化散文:小年各不同,习俗一锅烩

少响鞭炮年来到

以前农村在小年黄昏时,祭祀完灶神零散地放一些小挂鞭的炮以示过小年(多一些的鞭炮留在过年响);如今出于安全和环境考虑,响鞭炮不提倡了;之所以说出来,表示之前有过这样的风俗。

总之,不管是响多响少炮或者不响,这只是一个节日里氛围的一种渲染。

文化散文:小年各不同,习俗一锅烩

小年是年的前奏曲,小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盼,只要能平安、团圆、幸福,就是最好的年!

文化散文:小年各不同,习俗一锅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