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道教信仰及其相关诗文思想内涵考论

2020-01-24 00:29:56 暂无 阅读:1475 评论:0

前言:

陶渊明生于公元352年,经历东晋到南北朝初期,是我国伟大的诗人及辞赋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他对东晋神仙道教的思想及修持之术有一定程度的接受,但却不是宗师道教。陶渊明经过长时间修行及体验,最于修成了"委运任化"的人生观点。正确认识他的思想信仰状况,,对全面感知其人生路途及精准解读陶渊明诗文都极具重大意义。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道教信仰及其相关诗文思想内涵考论

东晋著名诗人、思想家、文学家陶渊明前人如何解读陶渊明与道教的关联

陶渊明深耕于道教,他与道教的关系,南朝著名诗人张正见通过其诗歌,已有阐述。唐朝末年之后,陶渊明的粉丝们,对他与道教的关联,更是众说纷纭。有人说他的诗"多涉仙释",也有的以其比附仙人,把后人引导进陶渊明道教信仰研究的先路中。现代人陈寅恪先生根据陶渊明家世,后去追本溯源,最终定论他在信仰上"舍释迦而宗天师"。数十年前,这种观点正是独树一帜。

学术界对于陈寅恪先生的上述观点,并无一致定论,到如今聚讼难决,仍然是莫衷一是。其中分歧之要点,基本不超出天师道教之范畴。有鉴此,笔者拟从东晋彼时之社会状况、陶渊明交游历程及陶氏诗文之创作等方面着手,对陶渊明道教之信仰再作探究,以期努力找寻这一陶学疑难问题的答案。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道教信仰及其相关诗文思想内涵考论

陶渊明是求道的陶渊明不具"宗天师"身份

在《魏书司马椴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一文中,陈寅恪先生已对江东的溪族问题进行过研究,他以为陶渊明的出身血统在于溪族,他的家庭传承信仰是天师道教。不久后,在1945年,陈寅恪先生又创作出《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他在文中,又作出"陶渊明之为人实外儒而内道,舍释迦而宗天师者也"的结论及推断。

他认为温峤曾经用"溪狗",来讥讽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史书有记载,说陶侃各儿子大多凶暴且號勇,"似善战之溪人,且晋平吴后"。陶侃后人有过迁徙到吴境里少数民族聚居地的举动,那么陶侃家族是鄱阳郡溪族这一事,是确定的。

陈寅恪先生对于陶渊明出生地在溪族的认定,虽然他解结之廤这一细节仍需要进一步推敲,但结论是符合事实的。《晋书·陶侃传》有关陶渊明的籍贯以及风俗都有相关记载,是可资佐证的,但其关于陶渊明宗奉天师道教一事的诊断则需要商榷。现笔者兹举有关事实,再以加相关之说明如下:

有关陶渊明家世信仰相关推论,陈氏云:《资治通鉴》义熙六年记载殷阐说何无忌引兵拒卢循天师道军队,称其"循所将之众,皆三吴旧贼。始兴溪子,拳捷善斗,未易轻也",那么卢循就是天师之道徒。再称:《续搜神记》疑似为陶渊明"草创未定"草本,即《桃花源记》,著中记录晋太元年间的捕鱼人叫黄道真,极具天师道教之色彩,而黄氏则为溪洞显姓,因而溪族夙就是天师道的信徒。此外,陈氏再举例,称"六朝天师道教信徒之以,之为名者颇多",称"陶侃后裔亦多天师道之名",从而认定陶氏家族就是奉天师道教中的溪族。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道教信仰及其相关诗文思想内涵考论

陶渊明不具"宗天师"身份

笔者认为,陈寅恪先生孤明先发,便难免有所疏漏。卢循所统率的部众,在《晋书·卢循传》有记述,事实上是孙恩的败后残存下来的遗族。然而孙恩在举事初期,八郡"一时俱起",应者有"数十万" 之众,人数之多"大浪过江,泥沙俱下"。人数如此之多,无法保证这一队伍都信奉天师道。以后,晋国大将刘牢之率兵渡过钱塘江,孙恩再次"虏男女二十余万口,一时逃人海",抓捕许多人来填充部队。

这些被抓来的人,数量众多,他们哪能都是信奉天师道的呢?。可见,"始兴溪子"能否均属于"宗天师道",这是个大大的疑问。何况当时陶渊明居于庐江,如果用"始兴溪子"就推论他信奉道教,在空间上实难以互相吻合。

有关于捕鱼人姓名叫黄道真,记录于《续搜神记》本里的《桃花源记》,在《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一十八引南朝齐黄闵之《武陵记》阎里,也有相关记载。当代人汪绍楹根据《武陵记》中有关的"昔有临沅黄道真"及"陶潜有《桃花源记》"记录推断,《搜神后记》最终完稿时间,在陶渊明去逝之后。因此,他认为:"此渔人姓名,当因陶记附会而成。本书此处夹注,当又系后人据《武陵记》增人。"汪氏研究了镜源流,推论这一篇文章是后人附会而作,这一观点十分精准。依此来看,用这篇后来者的文章去解释溪族的天师道信仰问题,亦非靠谱之事。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道教信仰及其相关诗文思想内涵考论

陶渊明的所求之道是有限的

相关六朝之人均以"之"为姓名中的一个字,现笔者搜检道教内外文册记录,发现彼时姓名中带"之"字的人,信道、信佛或与均无关联者尽皆有之。于此,姓名中有"之",并未能"代表其..信仰之意"。关于此事,杨联陸及胡适两位先生曾有相关论定,认定六朝人名中的"之"字,实为当时从单名变双名中有意增加的一个无意义尾声字囝。由此可见,姓名中有"之"字,并不能作为其天师道信仰的靠谱证据。

依据东晋天师道教的特点入手防兹考察,一样能够发现历史之事实与陈陈寅恪先生观点相左。史书记载,天师道在形成初期以鬼道教化民众,设立祭酒之位来率领部众,"以《老子》五千文,使都习";重视符篆及祷歌祝词,"教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其做道的方法,与太平道类同;此外,尚有"加施静室,使病者处其中思过",三官手书作诗,分别把诗奉献于天、地、水三官,"病者家出米五斗以为常"。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道教信仰及其相关诗文思想内涵考论

陶渊明意在于田园之道

到东晋中后期,当时天师道有所发展,且逐步深入上层社会中,让"东土豪家及京邑贵望,并事之为弟子" 。虽然如此,但是在法术的表演上,仍基本以符水祈祷为主。比如杜曷的"受治为正一弟子",《洞仙传》写道:"曷每人静烧香,能见百姓三、五世祸福,说之了然。章书符水,应手即验。"再比如,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 。

《魏书·僭晋司马釵传》中记载,孙恩带领叛军袭来时,王凝之在稽颡中,大摆道室"请大道出兵' ' "指麾空中,若有处分"。《世说新语·德行》一篇也有记载:王子敬当时生了大病,因此上章首过,"与郗家离婚"。上面这部份记录都显示,符篆禁厌法术与召神剋鬼仪式皆为由五斗米道演变而来的,这是天师道..的基本特色。众观史删记录,陶侃家族都没有这类的行为。因此,判定陶渊明宗为天师道教,确实缺乏必要依据,逻辑上更是不能成立。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道教信仰及其相关诗文思想内涵考论

求道中的陶渊明陶渊明受神仙道教濡染考述

陶渊明不具宗天师道教身份,但他却被后世信道之人追慕。比如金丹派南宗祖师白玉蟾所著的《橘隐记》中说:"太微之宫,室宿之星,化而为柳,柳之声,柳之奥,呼黄鹂,人紫鹫,垂垂袅袅然淡烟疏雨之间,其间则有五柳先生。" "其中的"五柳先生"指的就是陶渊明。还有,"全真七子"中的刘处玄在《述怀》中写道:"真崇至道,与世颠倒。归去渊明,先游蓬岛趕了轮回,仙乡无恼。"其中"归去渊明"使用的即为陶渊明所著《归去来兮辞》的之典故。"归去渊明"就是"渊明归去"的颠倒。归去哪里了呢?他的下一句告诉我们是"仙乡"。刘处玄心里,陶渊明是一个到过仙乡的。他能到仙乡去,必定修炼有素,是仙人中的一个了。

此地有一问题,南宗道教各全真道十分欣赏陶渊明,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其中的原因在于陶渊明思想上多受神仙道教濡染有密切关联。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道教信仰及其相关诗文思想内涵考论

陶渊明一度追索神仙道

这里指的"神仙道教",指的是魏晋时期兴起的一个大型的道教。在汉末时期,正一盟威之道(亦为五斗米道,魏晋时称之天师道)、太平道等许多民间道教派别广泛流行,此前有影响的黄老道中,有一派系经过汲取传统文化中许弃养分后,逐步演变为神仙道教。这一神仙派既包括了以郑隐、葛玄、葛洪等代表的金丹道,亦包括以许穆、魏华存、杨羲等代表的上清派。与此同时,和民间道教这些在下层社会活动之情形不同,神仙道教最根本的是影响于上流社会。

在方术举措上,神仙道教排斥汉末民间道教以符水咒说为教众人疗病的方式,主要以金丹修炼和服食为依托。同时,他们吸纳和广泛应用包括存想、胎息等众多生命的修炼之法门。在组织结构上,神仙道教相对松散自由,尚无出家道士和居家道士的分别。神仙道教教徒不仅可以娶妻生子,而且可以参政做官;不愿做官时,他们可以归隐山林。

对于此,葛洪在《抱朴子内篇·明本》中写道:"上士得道于三军,中士得道于都市,下士得道于山林。" 依靠葛氏的说法,上士与中士与及下士等皆为"仙药已成,未欲升天"者,然而上士与中士"虽在三军,而锋刃不能伤,虽在都市而人祸不能加";至于下士,为何要隐居于山林呢?那是由于"未及于此",或许会受到意外伤害,因此要暂时躲避。但不管怎样,神仙道教对并不反对教徒从政者、从文者或者去隐退山林。

葛洪对其理论朝廷改造后,神仙道教对上层士族产生了很深巨大的影响力。东晋以后,大批文人加入神仙道教的行列。另外,有许多隐士因为思想因素上的相互契合,亦对神仙道教大感兴趣,其中有些甚至成为神仙道教的忠实信徒。其中,孙登就是一个例子。另外,还有任敦、董京、孟钦、张忠等人也是一样,有与孙登类似的隐居修道生活,他们在思想倾向上以及所修道术的基本上都是出自于神仙道教。陶渊明当时生活于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中,深受神仙道教之影响,也就不足为奇了。

神仙道教的思想中最有特色的在于"神仙"二字。其道教脉系"坚信了神仙实有、仙人可学、长生能致、方术有效"。对于这些特点,葛洪在《抱朴子内篇·论仙》一文中,从多个方面阐明神仙存在的依据,并指明了种种修炼成仙的路径。葛洪还在汉代流行的《列仙传》一书的基础上,撰写出了《神仙传》一书。他广泛搜罗许多神仙故事,为神仙道教修行者提供"范例",演示古代修炼者向往的"仙境"。关于这一事态,陶渊明在其许多诗作里表露出了他的思想受到影响的踪迹。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道教信仰及其相关诗文思想内涵考论

思考中的陶渊明

比如他在《桃花源诗》中写道:"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诗中的"隐""奇踪""神界"等用词,无不表现为他的思想已深深地植入了神仙道学的思维了。

陶渊明深受到神仙道教的熏陶,从他的族人的信仰以及交流过程也有旁证。东晋神仙道教注重于个人修习,强调远离人间尘土,静隐于山林间。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说:"为道者必人山林。"颜延之在《庭诰》中也说:"为道者,盖流出于仙法,故以炼形为上·一一炼形之家,必就深旷。" 此外,陶渊明的叔父陶淡"好导养之术,谓仙道可祈年十五六,便服食绝谷","于长沙临湘山中结庐居之,养一白鹿以自偶" 。我们从弟敬远的"遥遥帝乡,爱感奇心,绝粒委务,考山阴。淙淙悬溜,暖暖荒林,晨采上药,夕闲素琴"。我们可以看到,他家族的这些成员,喜欢服食绝谷并隐居于深林,所修修炼的大体都属于神仙道教。

还有,刘驍之,也与神仙道教有密切关系。刘驍之也就是刘子骥,在《太平御览》中第卷五百四引用了《晋中兴书》记录了他"好游于山泽,志在存道,常采药至名山,深人忘返"。他曾经看到涧中有石困,就说其中"皆仙方秘药,之欲更寻索,终不能知"。《晋书·刘之传》称他与光禄大夫南阳人刘耽是同宗族。

余嘉锡先生在《世说新语笺疏》中引用陶渊明的《孟嘉传》,对刘耽与孟嘉"同在温府"之话与"渊明从父太常夔尝问"的事,推断出"渊明与耽世通家,宜得识驍之" 。依照《桃花源记》中有关刘之闻桃源传说中关于欲寻终而不得、不久病卒的具体记载,笔者认为余氏之说是可信的。陶渊明与陶淡是族亲关系,与敬远"匪但亲友,父则同生,母则同母",这此事例同样也反映出陶渊明所濡染的主要内容是神仙道教。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道教信仰及其相关诗文思想内涵考论

陶渊明:道在何处?对陶渊明奉道之事的考析

东晋神时期仙道教发展兴旺,陶渊明身处这种氛围当中,他的作品多寄托了奉道意愿。比如在《读山海经》中,讲述仙境,称"亭亭凌风桂,八干共成林",寄托长生不老的愿望,"赤泉给我饮,员丘足我粮。方与三辰游,寿考岂渠央"。这些都表达出他对神仙信仰的认同。在《读山海经》中说,"恨不及周穆,托乘一来游",直接对仙境表现出期待。在《祭从弟静远文》一诗中写道,"淙淙悬溜,暖暖荒林。晨采上药,夕闲素琴",透露出他对从弟敬远隐居修行是十分欣赏的。同时寄托了他思想里,思慕神仙道教境界的情怀。

陶渊明不仅有长生的渴望,也用实际行动去修行。他的《影答形》诗中说:"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这里的"苦拙"两个字,就是他修炼的写照。对神仙道教里的"服食"之术,陶渊明更是情有独钟。他在《九日闲居》一诗中写道:"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所说的"菊",就是草中的上品。

《神农本草经》说它:"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 东晋神仙道教把它列入服食仙方。《抱朴子内篇·仙药》中说:"取其(风生兽)脑以和菊花服之,尽十斤,得五百岁也。"又说:"今所在有真菊,但是少耳,率多生于水侧,缑氏山与郦县最多,仙方中所谓日精、更生、周盈皆为一菊,而根、茎、花、实异名,其说很美,而近来服之者略无效,正由不得真菊也。"

葛洪对吃菊花之方法、有真菊有详细记录,反映出神仙道教对这一道方是十分重视的。之后,陶弘景在《真诰·稽神枢》更是记录了赤水山中学道者朱孺子"服菊花及术饵"最终成仙的故事。陶渊明诗中更是写道"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称菊是"九华"。很明显,陶渊明吃菊,其用意在于追求能长生不老。

这里必须指出,陶渊明毕竟不是葛洪一类神仙道教中的中坚人物。他虽然进行了服食养生实践,但对神仙的有无,有时是有疑惑的,甚至否定神仙的存在。他的思想是有相互矛盾之处的。这种矛盾在他后期的诗作中表现得十分明显。他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这里的"帝乡",指以天帝为象征的神仙的故乡,"不可期"体现了他对修炼能否成仙是有困惑的。在《连雨独饮》中他写道:"运生会归尽,终古谓之然。世间有松乔,于今定何间?"。这同样表述了他对是否有神仙的质疑。在《与子俨等疏》中,甚至之与道:"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圣贤,谁能独免?子夏有言曰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四友之人,亲受音旨。发斯谈者,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故耶?"这里,他很确写地指出了生死问题乃是天地间自然的禀赋,无论是谁不能回避。这表明陶渊明长期地在生与死间反复思考,最终他释怀了。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道教信仰及其相关诗文思想内涵考论

对于神仙,他并不全盘接受

结语

上述历史情况表明,陶渊明接受了神仙道教,但不是全面接爱以,而仅是有限接受。一方面,他家世影响及所处的社会环境,让陶渊明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表现出了对神仙道教某些思想和修炼法门的接爱以,并让他进行了相关的实践;另一方面,陶渊明对于神仙道教是用审视态度来对待的,并非全盘接受。

因此,把陶渊明视为是一个宗天师道教的文人,与客观事实有悖。同样地,把他视作一名虔诚的神仙道教信徒也与事实不符。如果完全否认他与神仙道教的关系,那同样是不妥的。

陶渊明所处的时代非常地复杂。这决定了他的思想主张、对生活的态度以及诗文内涵也是很复杂的。只有把这些情况用特定社会文化背景给予以审视观察,才能真正把握陶渊明的实际情形和内在思想意蕴。

从历史角度上看,文人学士修仙炼道是魏晋时期的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重大现象。陶渊明对于这种神仙道教的接受方式及其反思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魏晋时期部分中下层文人学士的思想及其行为实践特征。

从以上情况,陶渊明不是个单纯的唯心论者。他的思想体系里有修仙的唯心部份,同时也有对神仙是否存在的反思,这是唯物思想。这种矛盾,通过其诗文得以反应出来。这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陶渊明的修行思想了。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道教信仰及其相关诗文思想内涵考论

田园诗人陶渊明

参考资料:

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史教研室.《陶渊明资料汇编》

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

《乐史.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

陶潜.《搜神后记》

陈寿.《三国志》

沈约.《宋书》

张君房,《云笈七签》

吉川忠夫,麦谷邦夫,真诰校注《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

李防,等.《太平御览》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

顾观光.《神农本草经》

陶潜.《宋刊陶靖节诗》

注:本文插图来源于网络,如有冒犯,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