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从丁公之死,浅析汉高祖刘邦在"行"与"能"中的徘徊和选择

2020-01-28 18:28:54 暂无 阅读:1167 评论:0

一,彭城之战,危急之中遇"贵人"

从丁公之死,浅析汉高祖刘邦在"行"与"能"中的徘徊和选择

彭城之战,五十多万人马的厮杀场景图

刘邦与四路诸侯联军五十六万人马在彭城会战中被项羽的三万挟愤而来的精锐击溃。整个联军如同蚁穴被大水冲散,漫山遍野尽是夺路奔逃的诸侯兵。刘邦急忙中被马车夫滕公夏侯婴拉上马车,慌不择路地见路就跑,一路上奔逃。路上拥堵,不是交叉路口遇红灯,就是车马拥堵塞了道。反正是慢得让人心慌意乱。

刘邦望西而逃,马乏车重,渐渐被楚军咬尾追上。四处呼声震天:捉汉王赏千金封万户侯……

滕公越是狠抽马匹,马匹越是跑得慢,恐怕是心头越着急越觉得慢,甚至觉得一切都停了下来。正在惶恐处,山角转过一队楚军,横着滕公的马车截过去拦住汉王前进的道路,尘埃散尽处,疲马嘶鸣。

汉王的前面排开一列剽悍的楚国骑兵。两军相对,沉默得死地一样。汉王不得已只得插剑拱手对楚将军说:我与将军均是战场上有声名的贤人,应该英雄相逢惺惺相惜,怎么可以苦苦相逼,落下骂名呢?

楚将一听,拔转马头,麾兵而去。汉王夺路冲过。

跑了一截路,遇见自己的一对儿女,鲁元公主和刘盈,滕公下去抱,汉王用脚踢,不要姐弟二人上车。因为另外的楚兵又追来了……

从丁公之死,浅析汉高祖刘邦在"行"与"能"中的徘徊和选择

兵车图

这个放了汉王的"贵人",就是丁公。他是项羽手下的大将,当时在彭城大战中追击诸侯兵,他也是季布的舅舅。季布当时也在彭城大战中战斗。季布母弟丁公,为楚将。丁公为项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于是丁公引兵而还,汉王遂解去。

记住,是丁公在危难中放了汉王一马。如果丁公一刀下去,汉王就没有了,也就没有了后来的一连串事情。二,汉王一家在战乱中失散

汉王逃脱了,他一路逃亡,即使在路上碰上自己的儿女,他也不顾了,因为他怕丁公反悔追来,他照样跑不掉,搭上一对儿女,一家人被捉,值不值?有的后人用这件事说汉王无情无义,不配当爹。回头一想,战乱之中,玉石俱焚,成年男人尽皆被杀,而妇女儿童还是有可能逃生的,何况,楚兵在路上看到蓬头垢面的两个孩子,谁知道这对娃娃是汉王的儿女?不知道的肯定更多。汉王这一逃,就逃脱了,幸好在滕公的坚持下,抱上姐弟二人一同逃出了危险之地。这回是跑到了孩子的大舅周吕后的大营中。而吕后和太公却被楚兵捉住,押在项羽大营之中。

从丁公之死,浅析汉高祖刘邦在"行"与"能"中的徘徊和选择

吕后和太公却被楚兵捉住,押在项羽大营之中。

知道汉王逃亡方向的丁公也没有追来,如果后悔追上,一家三口必被俘获。丁公的奖赏不可谓不厚,但他在战斗中被汉王刘邦几句好话就给忽悠得分不清利害,应该是愚蠢而又不计后果的。三,汉王平日里慷慨舍得,为以后的作为准备了必要的经验

汉王刘邦,对待下属骂归骂,该舍得的时候还是舍得。从亭长起,跟着大哥混的人就多,连信陵君的门客张耳也拖着小弟陈馀来拜访刘亭长。由此可知,刘邦舍得,能在秦治下混得风生水起,也确实有过人之处。与此相应,他也得到相应的人缘。在社会底层这片江湖之中,他明白人心的多样性和重要性。他恐怕已经明白,这是一个在本质上是"人治"的社会,得了人心,何愁大事不成?这是他的过人之处,在此基础上用人谋事一般错不了。

从丁公之死,浅析汉高祖刘邦在"行"与"能"中的徘徊和选择

楚汉传奇两兄弟

刘邦在项梁死后,楚怀王封他为砀郡长,武安侯。刘邦封了一大堆紧跟自己一起闯荡天下的人,这批人成了他的铁杆粉丝,始终不离不弃,危难处自有朋友帮助美言扶持,以此证明在战场上奋力冲杀固然不错,但还是不如在朝廷中搞好关系。刘邦带兵南路伐秦吃的就是便宜饭。勇于作战的鲁公、长安侯项羽连带北路军的希望也没有,只能给别人打下手。足见刘邦为人的活络,情商高,有智慧。这些头条好处全是他于生存的感性领悟而来。在战争中造就了他的处世才能,攻城掠地上战场,争取爵禄靠情商。四,汉王中治理属地的成效,为后来提供了经验

如果这些尚不足以说明刘邦有两手准备,一手争权夺利,一手治理既有。那他在入关中之后就突出的不自觉的开始治理关中这块相对和平之地了。

刘邦入关中后,承了"秦制",关中地区及巴蜀汉中地区案堵如故,该干什么就干什么。由于秦王子婴的投降,武安侯刘邦自认为按照楚怀王的约定,自己应该做关中王,所以,他来了个"拿来主义",一切全盘接受,善待秦宗室,看守宫室府库,维护地方治安,各级官吏照常办公。关中及附近地区一片"和平″景象,刘邦去除了秦朝苛刻的制度及严苛刑法,发布了最简短实用的法令:召诸县父老豪桀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巿。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

这些自上而下的措施,明显是为了日后计划作铺垫。同时抚慰了大后方的巴蜀汉中等地军民,使他们照常生产生活,这是武安侯刘邦早期的治平措施及取得的成果:这些地区的民众大喜:

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从丁公之死,浅析汉高祖刘邦在"行"与"能"中的徘徊和选择

梦回长安

这些措施,一传播出去,归附他的民众就更多,他得到的土地就更广大了。他明白什么时候该用什么策略,无知的人只会撞到枪口上。五,项羽入关后,关中战火又起。

刘邦被迫入汉中,巴蜀地区当了汉中王。汉中,巴蜀地区自司马错定巴蜀后,虽有两次动乱,也很快被秦国平定。大部分时间是和平的,到了汉王手中时,汉王派萧何按秦档案馆中取得的户藉典册进行分门别类地治理。楚汉战争爆发,汉王出战,萧何留守,一直到楚汉战争结束,萧何也没有离开关中。这些治理地方的经验,对后来治理统一后的新王朝起了借鉴作用。

汉王刘邦在垓下消灭项羽后,表明汉王取得了彻底的胜利。他的政策开始转变了。他的臣下,一个叫陆贾的书生劝他应该从"马上得天下,到马下治天下"了。当了皇帝的刘邦很反感,大骂,骂过之后,认为书生说的对: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高祖不高兴而惭愧,觉得人家有道理,于是对陆生说:“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徵,总共著了十二篇。每奏一篇,高祖没有不赞美的"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

从丁公之死,浅析汉高祖刘邦在"行"与"能"中的徘徊和选择

垓下之围中的英雄美人,生死不相依

刘邦在与秦国和楚国作战中,执行的用人标准很简单:只要能攻城掠地的,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能拿下城池的,都用。不管有没有道德水平,也不管你有没有忠于刘邦的思想, 是不是鸡鸣狗盗 之徒…… 反正有能力打仗,在刘邦手下都有用武之地。这是在战争时代用人的特殊技能。《陈丞相世家》的文字说明"能"与"行",也就是能力与道德在战争中的运用。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已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以利国家不耳。且盗嫂受金何足疑乎?”

魏无知推荐的是能力,不是道德,为刘邦的大业增瓦添砖;而前文中的丁公,不珍惜自己的能力 和机会而是以道德之心(妇人之必)坏了大事。自己没有得到万户侯千金封 反而坏了项羽的大事,让人逮住尾巴。

从丁公之死,浅析汉高祖刘邦在"行"与"能"中的徘徊和选择

兵火一过,一遍废墟

在战争时期,要能力是不错的选择,刘邦被魏无知说服了,他留下了陈平,他看重陈平的能力,不在乎偷不偷腥沾臊的,因为陈平的诡计效果显著。相反叔孙通的一帮子儒生,在战时只吃干饭,这让刘邦不爽,原来刘邦不待见儒生的缘由就是这个时候形成的。

叔孙通博士向汉王推荐了作战厉害的兵弁。惹得跟他一起的诸生很不高兴。叔孙老师说,你们会冲锋打仗吗?现在打仗靠勇士,你们手无缚鸡之力,嘴巴臭只会乱说。要滚就滚,留下的,和平了会有做不完的事。叔孙通闻之,乃谓曰:“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

叔孙博士思想转移得快,自己上不了战场,那就当绿叶扶红花,甘当勇士配角,举荐勇士也是为汉王效力表忠心。他后来成了汉家儒宗。

汉王拜叔孙通为博士,号稷嗣君。这是孙叔通博荐人有功。不是汉王随便给的。

叔孙博士成功于"行"上,而陈平是成功于"能"上,丁公呢?两者于刘邦均不济呀!六,汉王在斗争中转变思想,非常看重"行",尤其是在建国之后

从丁公之死,浅析汉高祖刘邦在"行"与"能"中的徘徊和选择

汉高祖刘邦

刘邦从三年反秦四年抗楚之所见所闻,对于那些朝秦暮楚,反复无常的叛将是"深恶而痛绝之",因为他们误人误己,后果不可料。他是有深刻的记忆。为什么刘邦不杀项伯,而项伯可封射阳侯,而且赐刘姓?而丁公不但不封反而被杀,之后还要诏告天下,严厉批判?这是政治需要!前者是体现大度,是讲仁义,出公心,得天下包容一切的胸怀——这是马上就要倡导的,并且以此招安哪些尚本归附的地方及狐疑不决的人众。是树立正面形象,树立榜样的不可缺失的措施。而底子里却是项伯一次又一次地帮刘邦坑项羽。据《史记》记载,项伯帮刘邦至少有三次:鸿门宴头天晚上泄露机密与刘邦;为刘邦求得汉中地;荥阳会战时,关节点上劝阻项羽不杀太公吕后,而垓下之围后,项伯行踪诡秘,没人知道他上哪里去了?

投降刘邦后先封,"凡项氏皆不诛,赐刘氏"。这叫政治手段,玩政治的艺术技巧。七,丁公之死,倒底是为了什么?

在和平时期,当了皇帝的刘邦要求别人忠于他了。这是他刚刚做皇帝的迫切需要。但是,丁公这会儿却跑来要封赏。这不是撞在刘邦的枪口上么?因为一是丁公对刘邦没用了,二是丁公不忠于项羽,三是丁公找刘邦的节点不对,四是刘邦在总结楚汉双方成功和失败的要点在什么地方时,他认为丁公的放走敌人首领是项羽失败的关键,因此,丁公的责任特别大,不杀不行,五是刘邦正在倡导忠孝,以巩固新生的政权,这是重点。丁公不忠于项羽,致使项羽失掉了天下,应该严厉审叛。丁公撞上皇帝提倡忠孝这节点上,又是负面作用,正好以此为例,杀他以警诫为臣子,并以此督促众人深刻反省以往的过失。

从丁公之死,浅析汉高祖刘邦在"行"与"能"中的徘徊和选择

虞兮,虞兮,奈若何

刘邦从政治需要出发,从一种重塑的思想意识形态,他要求在家尽孝,在朝忠君。忠孝依旧是这个朝代尊崇的倡导的道德核心,赋予了新义的基本道德内容,任何人不得超过这条底线。所以,凡与此相悖的均在被摒弃的范围。

在刘邦看来,丁公不忠于项羽,不忠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尽一个将军斩敌搴旗的本份,放走国家最大的人,应该杀十遍不止。让后来的人明白是丁公坏了项羽的大事。如果丁公一刀下去斩杀了刘邦,项羽就少了一个强劲的对手,历史可能会有另外的走向也说不定?遗憾的是丁公没有尽职,而是放了刘邦这个劲敌,致使项羽的霸业未成。

在刘邦看来,丁公个人对朕有恩,但是为了现在的政治需要还是杀了他为好,因为正好借了他的错误,警告现在的臣子们不能向丁公学习,不要犯他这样的低级错误造成的巨大后果。

丁公没有看清当了皇帝的刘邦的政治意图,以为有恩于对方,岂料人家权衡政治利弊后,杀了丁公,以求得更大的政治利益。皇帝哪里还管什么恩人仇人!及项王灭,丁公谒见高祖。高祖以丁公徇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遂斩丁公,曰:“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

八,在汉朝,忠孝应该是并列而忠在孝之前的。这是汉高祖刘邦在新形势之下迫切需要的。汉王做了皇帝,没有臣子不行,没有忠心的臣子更不行。所以,汉高祖转变思想,借鉴以往治理巴蜀汉中关中的经验来治理全国了。

汉朝皇帝的谥号就一个"孝"字(孝文帝,孝武帝,孝昭帝……)加上前面一个"忠"字,忠孝二字即表达了这个王朝的主流意识形态。

从丁公之死,浅析汉高祖刘邦在"行"与"能"中的徘徊和选择

战斗之后得到的胜利,非常的不容易

丁公不忠于项羽,所以被斩首示众,以惩前毖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