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张新颖:在《九个人》里与20世纪中国那些“难以抹平的个性”相遇(2)

2018-08-13 08:39:26 网络整理 阅读:69 评论:0

作为传记作者,张新颖惯常从看似细枝末节的琐事切入,尽量避免用自己的方式去叙述材料。相比加入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去解释、判断传主这种对作者和读者都“痛快”的做法,他更喜欢用直观呈现材料和引文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更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是向更多和更深的理解开放。他也坦言,作为一个研究者或是传记作者,仍然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个“内在的自我”,但这种内在的自我也应保持在内含的状态并始终具有其开放性。他说:“人是活动的,人是在生活里面的,人是在他的行为里面才表现出来一些东西。没有这些东西,那个人就是僵化的,所以我要把这样一个生命呈现出来。”

张新颖:在《九个人》里与20世纪中国那些“难以抹平的个性”相遇(2)

《九个人》依然在探讨个人和他身处的时代、社会可能构成的复杂关系。虽然在二十世纪中国,个人的力量过于弱小,“不过弱小的力量也是力量,而且隔了一段距离去看,你可能会发现,力量之间的对比关系发生了变化,,强大的潮流在力量耗尽之后消退了,而弱小的个人从历史中站立起来,走到今天和将来”。它历经千劫而不毁,还活在今天,还活在当下的文学身上。这种生命力,不仅是说它自身的生命力,更是说它具有生育、滋养的能力,施之于别的生命。

谈到自己的恩师贾植芳,同门师兄弟感慨万千。严锋说,做先生的学生,常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骄傲。张新颖也将贾植芳看作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他本身是一个作家,跟从他学习现代文学,与跟从一个现代文学的研究者学是不一样的。因为贾先生本身就是现代文学里面的人,语言又极其生动,他给你讲的东西会一下子把你带到历史现场里,他给我讲了很多茅盾、郭沫若等人的故事,呈现出来的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历史现场,而不是文学史里所写的历史。就这样,慢慢地影响我看待这段文学的视野、眼光和心态。”

无论是写沈从文,还是写《九个人》,张新颖都更希望一般读者可以有兴趣一读,“知道有这样的人,有这样的事情,有这样的精神,那就足够了”。

张新颖:在《九个人》里与20世纪中国那些“难以抹平的个性”相遇(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