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末代皇帝之印度版:我的人生像"溥仪"又像"李煜"

2020-02-14 15:32:21 暂无 阅读:1732 评论:0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末代皇帝之印度版:我的人生像"溥仪"又像"李煜"

|开挂的印度/周五更新/杨清筠(撰文)|

历史万象错综复杂,自古身不由己的,又何止江湖中人?若是生错了年代、生错了地方,那至高无上的金缕龙袍才是人最沉重又永远甩不掉的枷锁——看了印度封建王朝末代君主巴哈杜尔沙二世的故事,我们一定会庆幸,人生一遭能做个普通人。

这位巴哈杜尔沙虽然和他的一位心狠手辣的老祖有着相同的名字,但是却并没有继承帖木儿家族一言不合就是干的优良传统,马背上骁勇善战的血统到了巴哈杜尔这里早已化作了一段浪漫柔肠,在皇家必要的剑术、骑术训练之外,他更喜欢在诗歌、音乐的艺术殿堂内徜徉。如果不是造化弄人,他一定会成为一个杰出的诗人、书法家或是音乐家,最起码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文艺青年。然而偏偏不遂人愿,这位对于治国理政权术法理一窍不通的文学苗子生在了莫卧儿皇帝的预备役中。

若是莫卧儿王朝气数正旺,巴哈杜尔沙只要在倾泻才华之余中规中矩,也能做个佳话传世的守成之君,可惜当他出生的时候,莫卧儿王朝已经连空架子都快散了,他的父亲阿克巴二世实际上就是个有名无实的傀儡,在实权掌握者英国人眼里,他们帖木儿王室就像笼子里自欺欺人的鸟雀,看似还有几个奴仆支撑着"皇家尊严",而笼子外广阔的南亚大地在狡猾狡猾的英国人手中马上就要彻底改姓了。不过仅剩的德里王宫周围一片可怜的自留地,还记录着帖木儿人曾在这里辉煌的成绩。

末代皇帝之印度版:我的人生像"溥仪"又像"李煜"

巴哈杜尔沙二世

巴哈杜尔沙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像极了在紫禁城坚持"大清还没有亡"的溥仪。只是溥仪登基的时候尚且年幼,而巴哈杜尔沙却将人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目睹他们贵为皇族日渐没落的过程了。英国人之所以留着基本丧失权力的他们,只是为了在印度统治有个名头,显得吃相文雅一些,当帖木儿皇室表现出对真正主子的逆反时,英国人便会毫不犹豫地将其除掉,巴哈杜尔沙的兄弟、曾经被立为储君的嫡子,就因为不听英国人的话而被东印度公司废掉,脑子里充满诗词歌赋、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要做君主的巴哈杜尔沙,正符合英国人的需要,就这样命运一拐,把他塞进了德里的宝座。那时候,他已经年逾花甲。

巴哈杜尔沙生性温和,因为母亲是印度人的关系,对印度教徒颇为友好,如果早生些时候,他一定会将..宽容的良好风气推广到全国,但目前为止,他也只能在逢到印度教节日时也坚持庆贺来表达立场——当然也有人怀疑他仅仅是想在百无聊赖的在岗时间多找一点事情做。其他的时间,巴哈杜尔沙更多是靠写诗和抽大烟来打发时光,和莫卧儿王朝好几位皇帝一样,他也继承了"瘾君子"的基因,在吞云吐雾之间麻痹任人摆布的神经。

末代皇帝之印度版:我的人生像"溥仪"又像"李煜"

德里红堡

与此同时,英国人正在德里宫殿的门外对南亚大地为所欲为,此前,东印度公司一直利用英国政府给予的特许令得到在印度获利的自由,但是随着东印度公司在海外越做越大,让英国政府颇为戒备,1853年,英国政府就正式通过更换特许令的机会收回了东印度公司大部分特权,将印度实际控制权掌握到了自己手里,失去了自主性的东印度公司,也相当于降格为英国政府设在印度的一个站点。如果说东印度公司还只是..的商人,英国政府目光就要长远多了,对印度本土的殖民化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加深。

虽然莫卧儿王朝的统治力已经消失,但散落在南亚各地的土邦却仍然保持着坚定的独立性,它们在帝国时期就常常和朝廷处于对立状态,莫卧儿皇帝有不少时间都在处理各地区不安分的土邦。起初,土邦王公们并没有意识到英国人的到来意味着什么,甚至将这些挺有钱的外国人当成抗击莫卧儿和其他敌对土邦的盟友,英国人利用印度王公在民族觉醒方面的迟钝,坐收了不少渔翁之利,哪怕恍然大悟的王公,也不幸被英国人收买的"印奸"出卖而战败,到了1848年,南亚土地上的土邦要么被英国人完全控制,要么力量微弱无力反抗。

但是,这样的局面在新上任的总督达尔豪西爵士眼里依然是不满意的,首先,被控制的土邦王公虽无实权却还需要供养,为了安抚他们英国得花不少银子,而不大受控的土邦更是各种小事不断,像地头蛇一样克扣英国人在税收、道路、工业等方面的收入;其次,土邦既然可以成为英国控制印度的工具,当然也可以成为其他西方列强瓦解英国的工具,印度这块肥肉一直被虎视眈眈,因此必须尽早解决隐患;最后,封建土邦更因为是落后的象征需要尽快铲除。

达尔豪西想了很多种名头,类似于汉武帝在"推恩令"时候做的那样,要么以王公没有嫡子"丧失权利"为由把土地收归"(英)国有",要么找到土邦内封建残余和腐败现象,以治理不善为由把王公权利直接没收,在他任上,印度的土邦被英国政府兼并了不少,这些失去权利和地位的没落贵族带着深深的怨愤离开自己以为千秋不倒的基业,英国人的丑恶形象终于在他们眼里趋于一致了。

末代皇帝之印度版:我的人生像"溥仪"又像"李煜"

普拉西战役

土邦王公还能算是地位高的"肉食者",在统治之下的印度平民更是被英国的殖民压迫弄得苦不堪言。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的大机器生产,顷刻间打破了印度普通生产者长期以来的生产生活节奏,大机器高效生产出来的纺织品迅速抢走了手工业工人的饭碗,这些人只能眼睁睁在失业之后的贫病交加中死去。城市的变化很快也波及到农村,高额的税款压垮了不少脆弱的农业家庭,走投无路的农民开始变卖土地求得一时的温饱,他们和城市里的工人一样,是猛然受到冲击的牺牲品。

然而在英国历史学家的眼里,总督达尔豪西却是一名为印度传播先进文明、扫除野蛮落后的慈悲者,正如殖民主义论振振有词的那样:东方应该感谢西方人把他们带进人类的新篇章,绝口不提他们暴力掠夺、攫取利益的初衷。就像一个强奸犯在蹂躏了受害者之后,说要不是我的帮助,你怎么能体验到前所未有的交媾的欢愉呢?你该谢谢我的啊。

末代皇帝之印度版:我的人生像"溥仪"又像"李煜"

英国殖民者

英国人的行为越来越让印度各阶层所不满,终于在1857年,印度爆发了一场反英大起义。我们前文的主角、在德里靠吸大烟和写诗打发日子的莫卧儿皇帝巴哈杜尔沙成了一面旗帜,他本人在达尔豪西清除土邦的行动中也是受害者,作为最大的封建头领,达尔豪西要帖木儿家族在他死后彻底搬离红堡,裁剪用度,连最后一点皇室的威严都不给他们。所以在起义者宣布拥护巴哈杜尔沙的统治、将他举架为领袖的时候,虽然嘴上有所推脱(后来他自己说的),但身体却也很诚实地加入到反英的起义中去了。

末代皇帝之印度版:我的人生像"溥仪"又像"李煜"

巴哈杜尔沙写的诗(翻译无能)

这场起义虽然声势浩大,但并没有起到什么实质性的效果,只是英国人第一次惊讶地发现,原来这群愚昧又贫穷的生物,和他们一样是有血肉、有感情、有思想的人,从此以后,可能要更换和他们打交道的方式了。起义失败的首领巴哈杜尔沙被英国人当作罪魁祸首抓起来,尽管他尽力辩称自己是被起义军逼迫的,但英国人并没有买账,将80多岁高龄的他关到了仰光一个小屋子中监视。莫卧儿王朝终于就此结束,郁郁寡欢的他整日在墙壁上抒写痛苦,过了五年,这位一生凄楚颠沛的末代君主,死在了异乡的土地上。下葬极为潦草,他的坟墓也在荒草丛生险些遗失。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重新现世,在缅甸被修筑、照顾起来。这里成为了印度人纪念民族大起义的象征,但是巴哈杜尔沙的愿望——朝拜麦加和落叶归根却成了无法实现的遗憾,如果可以选择,我猜他大概再不想生于帝王家。

上一篇:当印度遇到瘟疫:先别急着皱眉头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