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曾被称“奇技淫巧”100多年前电报是如何进北京的?

2020-02-15 15:25:59 暂无 阅读:722 评论:0

清光绪九年八月十八日,即公元1883年9月18日,通州电报局开局通报,北京结束了没有电报的历史。发往京城各衙门的官电到通州落地后,由驿马快递入京,虽说只需半个时辰(约一个小时),但仍存诸多不便。如夜间收到电报,城门关了,驿马会被阻在城门外,还是有所延误。此时总理衙门已深深感受到电报的重要,恨不得把电报机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他们已经不能容忍再等待了。

曾被称“奇技淫巧”100多年前电报是如何进北京的?

如此急迫,原因何在?就是清廷吃信息不灵的亏太多了。别的不说,就说1874年,..入侵..,千余名士兵登岛,而清政府却全然不知。待此事上报到朝廷,已过一月有余。这件事对清政府刺激很大,不得不下决心整顿海防。当时,清政府整顿海防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将沿海分为北洋和南洋两个防区,命令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和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刘坤一为海防事宜钦差大臣。他们深知,如果没有快捷的消息沟通,面对外强的船坚炮利,所谓海防形同虚设。于是,李鸿章在自己的职辖内,积极地从事着电报的尝试与推广。于1880年10月在天津成立了津沪电报总局(后正式命名为中国电报总局),同时开办电报学堂。津沪电报运行一年多,清政府切实感受到了电报的好处,于是李鸿章、刘坤一等人继续上奏推进南洋的电报建设。

就在南北两洋埋杆架线、兴办电报之时,朝廷中握有重权的顽固保守势力却强烈鄙夷电报,认为它是“奇技淫巧”,变乱风俗,破坏风水。“闻铁路而心惊,睹电杆而泪下”。要么惧如洪水猛兽,要么嗤之以鼻。

有鉴于此,当总理衙门第一次要求李鸿章把电报延至京城时,他力主电报线先至通州,等此事“渐开风气”,再入内城。所以才有电报在通州接收,驿马快递内城之事。

眼看到了入冬时节,总理衙门派张佩纶找到李鸿章,再一次谈起将通州电报线延入京城内城之事,并且一起周详地策划了具体方案。这时,总理衙门认为将电报线直接引入总理衙门的时机已经成熟,刻不容缓。

光绪九年十二月初六日,总理衙门致函李鸿章:“中国旱路电线,业由贵处督饬局员安至通州,官民无不称便。惟距京稍远,未免多一周折。昨佩纶回京具述阁下扩充到京之意,实与蔽处意见吻合。现拟安装双线,由通州展至京城。以一端引入署中,专递官信。以一端择地安置,用便商民。且线端由水关暗入。······俟来春解冻时,迅速开办。”

这次与以往天津电报线延至通州完全不同,总理衙门不再是商量,而是直接要求李鸿章将通州电线展至京城。而且提出了具体方案:一是安设双线,一线直接接入总理衙门传递官报,另一线择地安置,便于商民;二是电报线由东便门水关暗入;三是开春解冻后马上施工。

总理衙门同时还致函顺天府和步军统领衙门,马上派兵协同电报局人员勘察线路。

接到总理衙门上谕,李鸿章马上派县丞蒋文霖、通州电报委员王继善进京勘察。此时已临近除夕,勘察设计仍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光绪十年(1884年)五月二十五日,李鸿章致函总理衙门,议设电线进京。将反复商议的设线、设局方案上报总理衙门。并请总理衙门禀奏朝廷,以待开工。

根据蒋文霖、王继善勘察报告,通州至东便门全长二十七里用旱线(立杆架线),进东便门后改用水线安置城河河底,再进崇文门东面水关,约长七百余丈。但是,由崇文门再到总理衙门所在地东堂子胡同,就没有水路了,近七百余丈地段,约三十余丈就要立一根杆,亦甚碍目;用铜线埋入地下,又恐污秽相蚀,线难持久,一旦损坏,必须挖沟更换,极不方便。

这个问题让李鸿章颇感棘手,犹豫再三,还是向总理衙门建议:电报线不要进入内城了,电报局设在外城离总理衙门也不算远,总比通州近多了。而且北京外城是普通平民的居住区,立杆架线也不至于招惹王公宗室的非议。

据史料记载:京城南,前门、崇文门、宣武门和东、西便门为内城门,明代嘉靖年间,建造了连接广渠门、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广安门五个城门的城墙,两道城门之间被称为外城。而东北西三面,一直未建外城城墙,致使北京城呈现出一个“凸”字型。到了清朝,宗室王公,朝廷大员的宅邸及各衙门都设在内城,以致内城以王府、官宅、衙门命名的街道、胡同数以百计。汉族人不得居住内城,一般平民百姓也聚集外城。

意识到电报重要性的总理衙门没有采纳李鸿章的建议,坚持电报官所一定设在内城。但考虑到立杆碍目,放弃了在衙署内设电报局的想法,决定在城墙边泡子河附近择地设立官报公所。

闰五月二十日,总理衙门上奏朝廷《拟将通州电局移设京城》,当日批复“知道了,钦此。”

李鸿章接到谕旨,马上命令通州至京城电报线全面开工。六月初,根据盛宣怀的推荐,李鸿章禀报总理衙门:通州电报委员王继善负责专办京城电报外局事务,命其即刻赴京,先在外城东河沿附近架线设局,安置机器,专收商报。并在官报所尚未开通之前,传递往来官报。要求“俟设线工竣,即将通州分局暂时裁撤,原班司事学生人等,局中应用机器物件,均移京局。”

通州电报局于六月二十六日至三十日,陆续将设备物资运往京城。约计手推车十余辆,坐车八九辆。车上用电报局小旗为记,入城查验,以示区别。由东便门至新设电报局所。

电报线在城内分为两路:一路进内城,在泡子河边吕公堂设官电局,专门收发政府电报;一路进外城,在崇文门外喜鹊胡同杨氏园设商电局。开局后,以商电局的盈利补贴官电局的费用。

李鸿章认为,北京电报局分设官商两个公所,事务繁重,尤其是官电所责任重大,应分别管理。于是禀报总理衙门:派王继善专门负责外城商电局事务;派通晓西学的大兴县县丞庄佩兰专办内城官电局事务。

曾被称“奇技淫巧”100多年前电报是如何进北京的?

当时在电报局工作的报务人员,可以说代表着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但要精通电报业务,还要精通英语,因为有大量英文电报,必须是“海归”或电报学堂毕业的专门人才才能胜任。

光绪十年,即1884年8月22日,商电局建成通报;8月30日,官电局建成通报。电报这一近代通信工具,终于进入了北京这座千年古都。

说到这两个电报局的归宿,设于外城的商电局在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前被义和团焚毁,设于内城的官电局在1898年还是被总理衙门迁到了衙署内,成为外务部电报局。直到1907年清政府在东长安街建成北京电报总局,外务部电报局的作用也就随之消失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