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千年赵州桥,早已不是当年模样,让梁思成痛心

2020-02-15 18:22:20 暂无 阅读:1501 评论:0

千年赵州桥,早已不是当年模样,让梁思成痛心

说起我国古代的桥,最出名的莫过于河北赵州桥。这座桥,因其秀美、古老,给几代中国人带来了莫大的荣耀感。

李春受命建桥,发明圆弧拱桥

在古代,赵州是南北交通的要道,交通十分繁忙,可是却被一条洨河阻断了畅通,当遇上洪水的时候甚至不能通行。由于渡船效率着实低下,隋代政府决定在此修建一座横跨近40米的大桥。

当时,石桥拱形大多为半圆形,这种形式比较优美、完整,但也存在缺陷:一是跨度比较小,太宽的河流难度大。二是大跨度半圆形拱桥,就会使拱顶很高,造成桥高坡陡、车马行人过桥非常不便。三是施工不利,半圆形拱石砌石用的脚手架就会很高,增加施工的危险性。

千年赵州桥,早已不是当年模样,让梁思成痛心

这种半圆拱桥,走起来很不舒服

李春和工匠们一起创造性地采用了圆弧拱形式,使石拱高度大大降低。赵州桥的主孔拱高和跨度之比为1:5左右,这样就实现了低桥面和大跨度的双重目的,桥面过渡平稳,车辆行人非常方便,而且还具有用料省、施工方便等优点。

公元595年,工匠李春受命建桥,于公元605年竣工。赵州桥落成以后,往来货运都可以在桥上通过了,极大节省了通行成本。

千年赵州桥,早已不是当年模样,让梁思成痛心

据说这是早期赵州桥

桥建好之后,经历多次修缮

没有什么是长久的,就连石头也会被风水日晒发生改变。更何况人造出来的桥,又是一座天天都有人车马来回通行的桥呢?

所以,赵州桥建成之后,就在不停地维修,其中有一些大型修缮工程。

第一次修缮:

唐贞元八年(公元792年)七月,因大水冲坏桥北面西侧的金刚墙,桥台下沉,使“排(小拱)有欹斜崩裂现象,用补石重砌方法,恢复了原状,并复制栏板望柱,以还原貌,桥工坚固。

第二次修缮:

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因凿铁腐蚀脱落,被盗使外侧拱出现侧倾现象。于是众工扶正复原。实际则是因靠外之拱圈有侧倾现象,而联系拱圈的铁件又有短缺,需要把拱圈“正”起来。"千夫不能,怀丙不役众工以术正之。”针对拱圈侧倾的自然原因,设法消除这一原因,而靠技术使桥复故。

第三次修缮:

明嘉靖四十至四十二年(公元1562-1563年)。桥之上辙迹深处,积三十年为一易石……重为修饰,以永其胜,以利驰驱,嘉靖四十二年。

此次修葺因桥面石经车辆长期碾轧,“辙迹”很深,凹凸不平,不便行车。于是新铺桥面石。

第四次修缮:

明嘉靖癸亥年(公元1563年),主要修缮“南北码头及栏槛柱脚。”并仿照原来栏板、望柱上的龙兽图案雕刻,“复如旧制。”另外增加了一些新的“故事展象。”

第五次修缮:

明嘉靖癸亥(公元1563年)开始。因停息桥下的船民生火煮食所致,修复桥石缝隙,加固了腰铁。

第六次修缮:

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秋天动工,冬天完成。修缮原因是在公元1563年“敝于逸火”修葺后,时隔34年,因桥面“两敝于积辙”,即由于多年车辆滚轧,致使桥面破损。

第七次修缮:

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城南修大石桥,州守李景梅,命其董役。元治先揖钱数千缗为倡。工竣州守赐‘急公好义’匾额。”这次修缮未说原因。

千年赵州桥,早已不是当年模样,让梁思成痛心

1953年至1958年全面、彻底地修整。

为了掌据修整的第一手资料,弄清赵州桥的原始结构,进行复原修缮,在动工前,国家文化部文物管理局等单位,先后派出专家、学者刘致平、庐绳、罗哲文、祁项涛、余鸣谦、李良校、孔德、周俊贤、酒冠五、孔祥珍等人四次进行发掘勘测工作。

勘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收获:出土大小桥石1500传余块。这些发现,对于设计、修复赵州桥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为研究这座古文物奇迹的营造历史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文献。

在掌据了赵州桥所处河的水文、地质、石拱上部变形,下部基础、墩台走动,石料风化、松驰等情况后,1955年6月3日正式组成了赵县安济桥修缮..。

根据文化部文物管理局和交通部公路总局对“安济颖修缮计划草案”、“预算草案”进行反复讨论、修改,赵县安济桥修缮..于1955年8月编制了《赵县安济桥修缮计划》。

根据修缮计划,1955年6月至1958年11月,对赵州桥进行了全面、彻底修整。为保证质量,文化部文物局和中央交通公路总局等中央及省、地领导进行了修桥视察工作。整个工程采用了原来的护拱石、钩石、腰铁、铁拉杆和收分五种做法。

千年赵州桥,早已不是当年模样,让梁思成痛心

另外,在拱背与护拱石中间,改置140号钢筋混凝土盖板,除情况完好的23券主拱和两端小拱的一部分金刚墙之外,其余全部拆除重砌。共补齐东侧拱券5道,小拱4个以及栏板、望柱等。在不影响外形美观的原则下,做了必要的结构加工。

纵钢筋直径12毫米,横钢筋直径19毫米,纵磺钢筋间距离约30厘米。4个小拱除拱背上使用12毫米钢筋外,其余全部和主拱券上的盖板一样。

由于拱背高低不平,表面粗糙,使护拱钢筋混凝土盖板与拱石紧密粘合,不易滑动。促使拱券胶结为整体,不再向外倾倒。盖板与护拱石的连结,采用锯齿咬接法,把护拱石内侧(约1米)凿一倒齿与盖板咬接。

千年赵州桥,早已不是当年模样,让梁思成痛心

在采用腰铁处,除外侧露现的拱券石仍旧使用,以示原状外,其余各处以钢筋混凝土盖板代替。所有是石料尽量收集使用,另从原建桥的三县采石场,取同种白色石料补充。

这次修缮时,还在桥面上下加设了二粘三油防水层(二层防水亚麻布和三层沥青),防止漏水腐蚀现象发生。桥面的所有栏板、望术按早期式样新制。

这次修整工作,是建桥近1400年来最大的一次修复工程,基本上保持了原来的壮丽雄伟风貌。

桥修好了,梁思成却表示遗憾

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春,中国营造学社桥梁专家梁思成,对赵州桥进行了详细考察、测绘。提出“桥东面的中部,已经显然有向外崩倒的倾向,若不及早修葺,则毁坏将更进一步。”

千年赵州桥,早已不是当年模样,让梁思成痛心

梁思成

同时他积极向民国政府提出修缮计划。并奔走呼号,筹集资金。后因1937年7月7日..发动侵华战争,未能实现其修桥宏愿。

建国之后,修缮赵州桥被提上日程,梁思成却有反对意见。

以“压力灌浆”工艺,取代古桥原来采用的“干摆砌筑”工艺,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得已的选择——拆除主拱和小拱,以原工艺重新修砌,在当时不现实,经费方面不能允许。

因为经费匮乏,梁思成1930年代提供给国民政府的修缮方案,也与“压力灌浆”大致相同。梁的建议是:“修补方法,首先须将已崩倒之东面三券,及其次已倾斜之数券,恢复原位,然后将各券之间加以联络,或用钢铁,或用钢骨水泥。石缝之间,全部用水泥灌满,使桥身成为一整体。”

但桥体修葺时的全面翻新,却令梁思成相当痛心。

1963年,梁思成撰文,相当克制地表达了自己在这方面的不同意见:

“直至今天,我还是认为把一座古文物建筑修得焕然一新,犹如把一些周鼎汉规用擦铜油擦得油光晶亮一样,将严重捐害到它的历史、艺术价值。……在赵州桥的重修中,这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

当然,梁思成也不是绝对正确,他也只代表一家之言。

仅就赵州桥修缮而言,梁思成的方案成本太高。在百废待兴的年代,把有限的资金用于修桥,而不用于急需改签的工农业,实施难度可想而知。

再者,所谓“修旧如旧”,赵州桥建成有千年,也修缮了千年,千年前后修桥技术也在变化。别的不说,就是桥上的腰铁、浮雕也在不断变化。

所以说,修缮应该依据哪个“旧”呢?隋唐的旧,还是明清的旧?新中国修桥。把水泥压浆技术用于桥的内部,是否也有其历史合法性?

历史不能重来,讨论赵州桥的修缮,似乎可以用北京城墙的命运与梁思成的建议作为参照。

破土动工、架桥修路、城市建设,往往不是简单的专业技术问题,还要考虑政治因素、经济成本、社会影响等等。

是非成败,留与后人说。

【转载仅供思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问题,请后台留言,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