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雷家骥:国家兴亡机运何在?

2020-02-18 15:19:01 暂无 阅读:1259 评论:0

读享团 九州出版社读书会

雷家骥:国家兴亡机运何在?

国家兴亡之机运何在?

01(一五四)《贞观政要》

右仆射封德彝薨于贞观元年(627)六月一日,当时左、右两仆射都出缺。太宗左思右想,再度拜命前任左仆射萧瑀为左仆射。十六天以后,太宗和萧瑀等宰相侍臣从容聊天,提及周、秦兴亡的问题。

太宗说:“ 周武平纣之乱而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灭六国,得天下的结果两者并无不同,为什么祚运的长短却如此的悬殊呢?”

萧瑀进答:“ 纣王无道,天下苦之,所以八百诸侯不期而会武王于盟津。周室衰微,六国无罪,秦国专任智力而蚕食诸侯。两者平定天下虽然相同,不过人情却不同。”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太宗不满意他的看法,说,“ 周朝灭殷以后,务在弘扬仁义;秦朝既得志后,却专行诈力。两者不但取天下的方式有异,抑且守天下的方式也不相同,祚运的长短,关键就在这里吧!”

仔细推敲,太宗的识见确在萧瑀之上,所以萧瑀逊谢不已。

02(一五五)《贞观政要》

贞观二年(628)正月,太宗与黄门侍郎王珪讨论隋朝的灭亡,并提到了一个治国的重要观念——藏富于民。

太宗是这样说的:“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的大旱灾,人民大多饥饿困乏。当时仓库盈溢,朝廷竟然不许开仓赈济,反而命令人民逐粮而食。

文帝不怜百姓而爱惜仓库,到了末年,总计全国储积的粮食物质,足以供应五六十年。炀帝恃仗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国家覆亡也由于此。

“大凡治理国家的人,都应该知道一个道理——财富务积于民而不在使国库充盈。古人说:‘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但使仓库能够准备充足凶年时候的紧急需要,此外何烦储蓄?后世子孙若贤,他们自能保得住天下;如果不贤,则多积仓库徒然使他们 更加奢侈,成为危亡的根源罢了。”

雷家骥:盛世君臣如何对话?

雷家骥:国家兴亡机运何在?

《中国历代经典宝库》出版以后,社会风评甚佳,高上秦先生及其同人,有意进一步发扬这个有意义的出版计划,邀骥再度参与,承乏编撰《贞观政要》此书。

《贞观政要》为唐朝名史家吴兢所辑纂,分为十卷,广泛地记载了唐太宗君臣的言论,主要是一部语录体的书,内容包括了政治、制度、人事、教诫子弟、研讨做人做事的道理、探究学术、讨论国防军事,乃至私生活等问题。这部书也和我先前所编撰的《资治通鉴》一样,为后代帝王常读之书。

本书约在8世纪初期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辑成,距离唐太宗之死不过数十年。这时史料未佚,书籍丰富,所以吴兢能够采撷(xié)辑录。正因如此,本书不仅是中国传统论政的宝典,也是研究初唐历史的基本史料。你要知道“贞观之治”如何达成,此书是非读不可的。

吴兢卒于天宝八载(749),享寿超过八十岁,死后六年即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也就是说,他的生存时间正是在大唐由盛而衰的转折期,帝王的骄逸、政治社会诸问题,或许是使得这位曾任谏官的名史家立意辑纂本书的原因。

吴兢经历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和唐玄宗四朝,在武周末年出仕,这段时期也正是唐朝政权最不稳定、政治最动荡的时期,吴兢仰慕贞观治世是可想而知的。

吴兢为人方直而耿介,自少博览经史,他是因“史才”而为宰相所推荐,入直史馆而参与修国史的。由此而至逝世,他一生均以研撰历史为职志,而且著作丰富,有“良史”之誉,世人竟称他为“今董狐”。

他的著作,优点在叙事简赅,而缺点也在此,故晚年也自伤于太简。本书编纂的基本方式是分类依年排列,常见的形式是“贞观某年,太宗谓侍臣(或某人)曰……侍臣(或某人答)曰……”

单读其言,对事情恐难有完整的认识,所以笔者的改写方式,除了将古文译为今语外,尚研究了对谈之所由起,尽量加以补充,使读者更易于完整地了解;某些重复出现的谈话则作了删削(此类不多),内容接近的则合并为一条。

贞观之治的缔造者不止唐太宗一人,太宗君臣讲究团队合作,盛世的开创即由他们完成。本书原在第二卷《任贤》篇,简单扼要地介绍了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王珪、李靖、虞世南、李勣、马周八人,其他名臣则阙如。

我意八人之中,只有前五人是太宗不可或缺的助手,失其一者即难以达成贞观之盛;而且这篇是人物传记,与其他各篇的语录体例有异,所以特别抽出,而将前五人做了较详细的介绍,列之为上编。

这是本人改动原书最大之处。至于贞观名臣甚多,不胜赘介,故虞世南以下各臣,亦一并删略了,尚请读者原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