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胭脂红地粉彩轧道宝相花纹碗

2018-08-15 22:30:46 网络整理 阅读:153 评论:0

粉彩轧道瓷创于乾隆年间,它是受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制的一种釉上彩品种。“轧道”又叫雕地,也称锦上添花,瓷人谓耙花。它先在白胎上均匀施一层色料,如红、黄、紫、胭脂红等,再在色料上用一种状如锈花针的工具拔划出细的凤尾纹,最后配以花鸟、山水等图饰或开光图饰。“粉彩轧道”方法,综合了西洋铜胎画珐琅与中国粉彩绘画两种工艺技法,中西合璧,时代风格明显。极具收藏及观赏价值。

胭脂红地粉彩轧道宝相花纹碗

轧道工艺盛行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它的烧制地点有两种说法:一是在皇宫内务府烧制,利用景德镇的白胎,由宫中的画师尊照御旨绘制图饰,再在宫中烧制;二是在景德镇烧制,在督陶官的严密组织下,集中最好的原料、最好的工匠烧制而成。

胭脂红地粉彩轧道宝相花纹碗

以此件乾隆年制的红地粉彩轧道宝相花纹碗为例,

胭脂红地粉彩轧道宝相花纹碗

它的制作在高温烧好的白胎上均匀喷涂厚的红彩料为地,待九成干后,再用铅笔在这个地上勾画出宝相花,用类似刀片的工具把轮廓内的彩料清除掉,露出白胎见底。在剩余的地上用状如锈花针的工具拔划出细纹,入低温的炉烧。在烧好的半成品的露白胎部分,用绘画的生料勾画出宝相花的图饰和轮廓,再在轮廓内打上玻璃白料,,在它的上面用彩料填绘图饰,最后用干净的毛笔将彩料按深浅不同洗开,以使花瓣有浓淡明暗之感,碗沿再描金,宝相花花纹是中国古代汉族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种,是从自然形象中概括了花朵、花苞、叶片的完美变形,经过艺术加工组合而成的图案纹样。组成寓意祥瑞、吉庆的图饰。此件藏品乃宫廷所用,玲珑精美的色地轧道开光瓷,不但色地各有不同,圆光内的纹饰也极为讲究,仍然保持富丽堂皇的宫廷气象,足见当时朝廷对于这种形制瓷的重视与喜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