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鲜卑、女真、满洲、通古斯——King in the North

2020-02-29 18:13:34 暂无 阅读:1956 评论:0

网络上有一种流传很广,但是却不太靠谱的说法,就是中国北方民族不外乎三大族系:肃慎、东胡、秽貊。东胡系出鲜卑、契丹、蒙古;濊貊系出..;肃慎系出女真-满洲、赫哲、鄂温克、鄂伦春,也就是通古斯民族。

这种人类学的分类有个共同的遗憾,那就是常常以近现代的现象去解释很久以前的历史,这就造成“六经注我”的概念史观,而且还会有衍生出很强的功利性。因为古代社会的复杂性超乎现代人的想象,各种族群产生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所以主张所有人类的社会是单线进化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其实根本无法科学的概括复杂而变幻的人类文明史。

鲜卑、女真、满洲、通古斯——King in the North

噶仙洞古鲜卑遗址

古老的鲜卑:

鲜卑人是继承了匈奴帝国之后的草原之主,也是五胡乱华时取得了最大成就的“胡虏”。

但是,鲜卑人也和匈奴人一样,其来源成了历史中的幻影。而且在汉晋之际,鲜卑也和之前的匈奴、之后的满洲一样,从来不是一个“族”的概念,而是一个各部族的联盟,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地理性的名词。所以在提到鲜卑时,只能说是鲜卑人而决不能说鲜卑族。鲜卑人起源的到目前为止有“东胡说”、“逃亡..说”、“东夷苗裔说”。其中鲜卑源于东胡是最广泛的说法。《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和《十六国春秋》均说鲜卑就是东胡的余部。

但是由于鲜卑是个结构复杂的族群,所以来源也就必然多元。 除东胡说之外,还有两种说法:

“逃亡..说”——

《史记•索隐》引后汉应奉上奏汉桓帝书云:

“秦筑长城,徒役之士亡出塞外,依鲜卑山,引以为号。”

也就是说鲜卑人至少有一部分是秦朝时期不堪暴政压迫的中原人跑路过去的。

这种说法绝不是“大汉族沙文主义”,因为在那些让赋税徭役压的喘不过气的百姓眼中实行封建联盟的漠北还有点西周盛王的样子——所以那才是真正的乐土。

鲜卑、女真、满洲、通古斯——King in the North

鲜卑骑射图

活不下去就跑路的事情一直不绝于史,从卫满、徐福、韩终到稍后的秦韩再到匈奴中的“秦人”再到明朝投奔蒙古的贫宗朱充灼、白莲教徒……这种现象始终存在。而且对此古人的态度也比现代人看的宽厚,比如大明朝的官方态度就是:

“藉令郡县得人,轻徭薄赋,彼自乐归之不暇,又安肯以其身为夷狄用乎。”

“东夷苗裔说”——

很多学者认为鲜卑其实就是《禹贡》中的“析支”。东周时人们便开始使用鲜卑这个词。《国语·晋语八》有云:

“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与盟。”

这是“鲜卑”这个词首次出现在文献中。三国时韦昭对此条注解说:

“鲜卑,东夷国。燎,庭燎也。”

也就是说周成王时大会诸侯于岐阳,来自东夷的鲜卑和南蛮的楚人是诸夏之外的蛮夷之邦,故不参加会盟,只以观察国的身份帮着照顾拜祭神灵的篝火。 故经学研究者认为鲜卑实际上起源于东夷。

鲜卑、女真、满洲、通古斯——King in the North

鲜卑骑士俑

这种说法也有相当的道理,因为上古时期即使戎狄也多有姬姓、姜姓之国。而鲜卑的部落也多有自诩黄帝之后者。而历史上秽貊之前也是东夷一支,生活在山东半岛,后为诸夏北逐至辽东。所以《魏书》将拓跋鲜卑先世追溯至尧舜时代;而宇文鲜卑自称黄帝子孙也未必就是自吹自擂。

五胡乱世之际,慕容,拓拔,宇文三大鲜卑部族,互相攻伐,期间爱恨情仇俨然一部草原帝国版的《三国演义》。但在拓跋部夺取漠南控制权、成为代北各部族的盟主以后,便自己独占了鲜卑之号,不允许它鲜卑部族称作鲜卑——比如将宇文部便称为匈奴(但拓跋部在此时却被南朝说成“李陵之后”)。

后来拓跋氏进击中原,复以中原正统自居。 到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拓跋氏改为元氏,而鲜卑人也全面彻底的汉化,未及一世(刚好三十年)北魏爆发六镇起义、河阴之变,而隋唐基业也由此而兴。至此除少数滞留故乡的鲜卑人成为日后蒙古、女真、锡伯的祖先之外,大部分鲜卑人融入..,成为今日的汉族的先民之一。

而作为鲜卑人的一部分,其中的黄头鲜卑在隋唐之际被称为黄头室韦,至辽宋又被归为黄头女真,成为了女真人的一支。

鲜卑、女真、满洲、通古斯——King in the North

北朝古画,魏孝文帝改制后的鲜卑人

女真=满洲?

女真发祥于今阿什河,即当时按出虎水,而阿什在满洲语中为是黄金之意,故又名金水。所以很多人认为,完颜氏崛起于斯土,故以金为国号,所以完颜氏建国之初也便被称为“金源”……但是作为女真人的第一部族和金朝皇室,完颜氏的祖先很可能是外来的。据《金史•本纪第一•世纪》记载:

“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号勿吉。勿吉,古肃慎地也”。

也就是说金的主体民族构成是靺鞨人,这个没毛病。

但是对于完颜氏的始祖,记载就有些不同了,据宋朝学者洪皓的《松漠纪闻》中记载:

“女真酋长(指金始祖完颜函普)乃新罗人,号完颜氏。完颜,犹汉言王也。女真以其练事,后随以首领让之”。

这个说法,很多现代人看了就会感到无法理解,完颜氏的祖宗竟然是新罗人。不过,这个说法不仅宋人这么说,金人自己也这么说。因为古新罗和渤海一样,都是东北亚最繁荣文明的地区性大国。如果金始祖即为“新罗人”,就必然要比女真的部落民众有见识的多,所以得到了大家的拥戴成为了首领也就是自然之理。

鲜卑、女真、满洲、通古斯——King in the North

金国碑刻拓片

入主中原后金朝迅速汉化,不仅衣冠基本从唐宋制度(传统上也基本一直穿戴汉制衣冠),自熙宗以后饮食起居也都完全汉化,而朝堂之女真诸臣议政时也低言缓语,措词高雅,互相谦让,完全是一派雍容的大国气象。

至大清乾隆朝,英勇公阿桂等人在撰修《满洲源流考》时,对金朝始祖是新罗人的结论作了进一步的肯定,并且认为“金”为新罗国姓,而“金始祖本从新罗来,号完颜氏,所部称完颜部。新罗王金姓,则金之远派出于新罗”所以“新罗王,金姓,相传数十世,则金之自新罗来,无疑建国之名亦应取此。《金史·地理志》乃云以国有金水源为名,史家附会之词,未足凭耳”。

至于女真和后来的满洲有何关系?回答是,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彼此之间关系不大。

鲜卑、女真、满洲、通古斯——King in the North

细密画中的中国帝王,很多服饰来源于金代士大夫

我们看看当年大清朝的皇帝是怎么说的。天聪五年八月,皇太极致信祖大寿称:

“然尔明主非宋之裔,朕亦非金之后。彼一时也,此一时也”。

之后又在天聪九年(1635AD)十月十三日,皇太极下令:

“我国原有满洲、哈达、乌喇、叶赫、辉发等名,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诸申(女真)。夫诸申之号乃席北超墨尔根之裔,实与我国无涉。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满文上谕无此句)。自今以后,一切人等,止称我国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

“席北”是部落名,即今锡伯,“墨尔根”(mergen)有神射手之意,与“巴图鲁”(baturu,英雄)。据都兴智先生考据“超墨尔根之裔”是瓜尔佳氏北迁的一支。也就是说是鳌拜、荣禄等人的祖先。而皇太极在诏书中强调自己本族原名“满洲”,不是“女真”。

至于早先老憨王努尔哈赤起兵造反时,自号“金国”,这也是常情。这是因为历史上,弱小的游牧、渔猎部族通常会攀附强大部族,比如宇文氏本匈奴之后,但却在五胡乱华之际攀附鲜卑。而有时强大的部族在崛起之后也会自夸大国,比如匈奴先自诩夏朝末裔,后来又以汉朝外甥自居。而到了皇太极时期,关外大局已定,也就不必再攀附金国。而建州在灭亡了哈达、辉发、叶赫、董鄂、乌拉等邦国后,就将原先的部族、社团界限打乱,重新的改组为三百人一组的“牛录”,并任命“佐领”管理,再将这些牛录分入八旗,由爱新觉罗氏的子弟们统领。这就是后来满洲人的起源,也就是说满洲是爱新觉罗家族在建立和扩大政治统治的过程中“发明”出来的民族,而不是对一个已有的女真人的重新“统一”。

鲜卑、女真、满洲、通古斯——King in the North

近代早期服饰

所以,大清兵入关后,很明白的说过,之前留在中原的金国女真人不算满洲人,也不算旗人。

至于姓氏文字就差的更多了,金朝的上层社会受新罗、渤海这些文明国家的影响很深,所以汉化程度也极为彻底,比如呼人名时加上姓氏,比如王旻(金太祖)、完颜晟等;而建州女..要是受蒙古影响,只称名不称姓,爱新觉罗、瓜尔佳为“甲喇”(“hala”,严格来说不是姓,比如明珠、和珅、启功。而且文字上,金国女真文是模仿汉字笔画创表意文字,而满文是以蒙古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到了大明朝中期,金世宗的后人,建州女真首领李满住虽然还用“女真文”给朝廷或朝鲜王朝上表,但已经是完全不合女真语法的“兵隊シナ語”,全都是“你的良心,大大地坏了”这种古怪的语言结构。也就是说此时的女真文基本上都已经被“忘了”。

鲜卑、女真、满洲、通古斯——King in the North

金代青铜龙

神秘的通古斯:

通古斯本是个地理概念,而不是指某个单一民族。比如目前中国境内的和鲜卑、女真都有关系的锡伯族、被俄罗斯人就直接称之为通古斯人的鄂伦春族、可以肯定就是三代之际的肃慎之后的赫哲族,这些民族都属于通古斯族群。但这三个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彼此独立的文化,所以也不能说他们就是“通古斯民族”。而历史上的肃慎、靺鞨也是通古斯族群的一份子、

历史上的通古斯族群起源于贝加尔湖畔,曾广布于今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及在中国东北地区。并不断向东、南迁徙。其中一些甚至越过了白令海峡,到达了北美,成为了爱斯基摩人。

在中世纪时,通古斯一词开始出现,但究竟是什么含义却诸说纷纭:

第一种说法是来自于汉语,也就是“东胡”一词的音译。因为现代汉语发音的“东胡”音近通古斯(Tungus),但是此说争议极大。

第二种说法是通古斯一词源于“Donki”,本意为“男子汉”之意。

第三种说法就是朱利叶斯·克拉波特认为,通古斯(Toŋus)为雅库特语的突厥语借词,意为“猪”。因为古代的史书中多有记载:属于通古斯族群的勿吉和靺鞨都善于养猪,不同于突厥人放牧牛羊的生活方式。

最后一个说法就是通古斯就是“穿袍人”意思,这种袍子不同于突厥人羊皮狼皮服饰,而是外表光滑的,用鹿皮或者鱼皮缝的,特别能抵抗东北亚的寒冷气候,不透风。

宋辽之际的的女真人分为生女真、熟女真和黄头鲜卑之后的黄头女真。但无论生、熟女真都有相当的成员为肃慎—靺鞨之后,也就是通古斯族群的后代。通古斯族群的另一部分则生活在黑龙江流域,他们被称为索伦人,据《东北边防辑要》记载:

“於黑龙江人不问部族概称索伦,而黑龙江人居之不疑,亦雅喜以索伦自号说者,谓索伦骁勇闻天下,故藉其名以自壮。”

乾隆以前,大清朝对外作战主要依靠满蒙联军,虽然打头阵的都是绿营。但是入关、征准噶尔、征廓尔喀、征缅甸的主力仍旧是满蒙骑兵。而且满洲八旗还不断地大量抽调(挑好汉)鄂伦春、赫哲、锡伯人入伍,也就是将索伦人编入八旗组成的新八旗兵,成为大清朝对外作战的绝对主力(两支部队在乾隆平定新疆后在新疆单独编为索伦营和锡伯营)。

在大清朝的中前期也常将这些新八旗兵统称为索伦马队。从噶尔丹到达瓦齐,再到大小和卓,索伦马队在历次战争中几乎战无不胜。平定太平天国之乱时,索伦人又和锡伯人单独编队,称为黑龙江马队和吉林马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