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无法“入定”,就不要奢谈中国画的“写意“

2018-08-22 03:42:18 网络整理 阅读:104 评论:0

笔者以为中国画的写意,源于老子的《道德经》中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按老子的说法,道空虚无形,源远深奥,无穷无尽。人们可以从虚无的角度,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追寻他的踪迹。这种“恍兮惚兮,“有物混成“”的“非常道”,是东方古老的宇宙观。它决定了中国画,即不是“具象式”的思维形式,也不是具象式的艺术形式。而是以一种“以形写神”的“有物混成”的哲学思维形式,存在并灿烂于世界艺术之林。

无法“入定”,就不要奢谈中国画的“写意“

中国画是“有物混成”的以“写意”为主的“应物象形”的图画。这种图画浓缩的是对万事万物存在的艺术形式的彻悟。它即是概括性的一种视觉语言形式,也是画者对社会和自然存在的现象,“抽丝剥茧”之后出现的一种心象和灵质。

中国画在回答“写意”时,是用一种刚、柔、抑、扬、顿、挫富有节奏变化的“墨线”。是一种“五色令人目盲”的色彩观念。是一种“笔才一二,象以应焉”的“大道至简”“衍化至繁”的形神。是一种三千法界,唯心是选的灵质和心象。只要你用心观察和体味,即便是精微的工笔画,也不会拘泥于固化的思维,“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之中”,说的就是大千世界“内在意象精神”的存在。

“写意”,是中国画中凝聚的一种古老的传统的民族精神,是关照万物内在气质和精神的“非常道___有物混成”。所以才有“道法自然”“中得心源”之说。

《道德经》说:“致虚极,守静笃”。2000多年前的老子教给我们一个认识世界的方法,“致虚极,守静笃”。即人的内心虚化到极点,持守安静到纯一。就能在万物篷勃的变化中,端倪宇宙万物的来龙去脉。对中国画家来说,“致虚极,守静笃”未必是其在修心养性时,那种外在的静止的打坐姿态。是一种经久不息的“术业有专攻”,是集中精力观察“应物”的繁简、疏密、阴阳、浓淡变化的一种“致虚极,守静笃”。这个“致虚极,守静笃”,实际上是画家深入挖掘“应物”的精、气、神的过程。象外之象是以水墨丹青为载体的表现“宠辱不惊”的一种思想境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