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范曾:白描琐谈

2020-04-11 00:40:44 暂无 阅读:1830 评论:0

范曾:白描琐谈

范曾(1938.7.5-),字十翼,别署抱冲斋主,江苏南通人,中国当代大儒、思想家、国学大师、书画巨匠、文学家、诗人。

我从蒋兆和先生学艺二十年,对他在中国人物画造型基础上苦心孤诣的探索,以及在教学上的认真严肃是深有体会的。

范曾:白描琐谈

二十年前,当时我们都是一群少年,有的刚从美院附中毕业,那铅笔西洋素描是训练有素的,为了使同学们在观察对象和表现对象上从西洋的一套纳入民族的轨迹,那时实在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范曾:白描琐谈

蒋兆和先生在理论上强调中国画的“骨法用笔”,他认为这是中国画家有别于西洋画家的出发点。我以为观看蒋先生写生,是对他的理论进一步认识的捷径。蒋先生在模特前,总是平心静气地观察一段时间,然后在画板平铺的生宣纸或高丽纸上放笔直取,先画眼珠、后眼睑、后眉骨,然后鼻翼、口角,均用极简约而精到的线条出之。这时人物的神情已跃然纸外了。至此,蒋先生还往往没有蘸第二次墨,这使我们想到中国画的“惜墨如金”真非虚传。蒋兆和先生曾告诫我们,存在于画面的笔或墨,不能说明任何问题的,都是废笔废墨。在线条已将人物的五官约定之后,蒋先生略施皴擦,以显骨骼肌肉之微妙起伏,或以淡墨稍加渲染,呈其..蕴藉之致。蒋兆和先生将中国山水画皴擦渲染的技法运用到人物五官上,增强了线条的表现力。从未看到蒋先生以炭笔打轮廓,也不作任何修改,那是一种纯粹的中国画家成竹在胸、如灯取影的画法。蒋先生一贯教学生要全面地观察物象,而不要支离破碎地逐一描画。刻画每一个细部时都注意使它们统属于一个整体。在大体轮廓无误的前提下,则要求学生“尽精刻微”,如眼睑的开合,口角的松紧,眼角、眉梢的轻微变化,鼻翼、鼻唇沟的细小动态,都十分重视,他不能容忍学生浮光掠影地观察物象,他要求精微,但意在用闳,绝不主张繁琐,这一点他与徐悲鸿先生以《中庸》而论画:“尽精微,致广大”,是完全一致的。

范曾:白描琐谈

蒋先生认为点、擦、皴、染都是线描的演化,所以他作画,吸收了中国山水画的大、小斧劈皴和点染的技法,更由于蒋先生兼善书法,所以,他的画总使人觉得笔墨酣畅,意兴浓郁。

范曾:白描琐谈

蒋先生要求学生画模特儿一定要毕肖对象,对于初学的人,要求尤其严格,他经常引南朝哲学家范缜的一句话,即“形存则神在,形谢则神灭”来警戒那些连基本把握形象的本领也不具备就妄图所谓变形的人。蒋兆和先生曾塑造的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无论屈原、李时珍或者战士、农民,那仅仅是以形器可以求的吗?倘若蒋先生对形体的认识不那么精微,则神采又从哪儿来呢?谈到“变形”,我觉得在人物画上,尤其是中国人物画上可作为一格,而不应以为非变形则不成艺术,而使变形竞成了惟一方向。

范曾:白描琐谈

中国古代绘画大师,如明末的陈老莲,在造型上也是不拘物象,善于“变形”的,“变形”只是一种表达思想的手段,不是目的。因此,中国画的“变形”总是十分自然十分合度的,出人意外,而在人意中,是合情合理的。也许有人认为这本身便是平庸之见,于是以怪丑为惊世、以曲扭为骇俗,他们实在停留在不知驭奇归正为何物的痴迷肤浅状态,久之,他们的审美渐成病态,甚至染上嗜痂之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