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铜壶上的舞乐图

2020-10-19 08:43:18 未知 阅读:1312 评论:0

铜壶上的舞乐图

水陆攻战纹铜壶 崔兵/绘图

铜壶上的舞乐图

卢升弟/文

1965年春,位于南河附近的成都市百花潭中学发现了一批战国墓葬,考古人员在其中的十号墓中清理出了戈、矛、剑、鼎、甑等40余件青铜器。在这些青铜器中,有一件“水陆攻战纹铜壶”,不仅造型简洁、制作精美,而且嵌金错银、布满各种纹饰和图案,堪称国宝级的文物精品。

出土时,铜壶保存完好,青铜质的壶身布满蓝绿铜锈,古朴沧桑。

铜壶上部为小口,口上有盖,盖面微拱,盖面外侧分布有3个鸭形钮。颈部较长,斜肩,肩上有一对兽面衔环;鼓腹较深,由上至下逐渐外扩后再内收至底部;圆足式平底。通高40.0厘米、口径13.4厘米、腹径265厘米、足高2.0厘米。

壶身图案分为四层,以3条带纹相隔。前三层左、右,第四层上、下各有一组图案。

第一层左为习射图:上有房屋一幢。屋外左侧,一人腰悬短剑,双手执竿,竿上系长带,另一人跽坐(两膝着地,..坐在小腿肚上)于檐下的台阶之上。屋外右侧檐下,也有一持弓者正欲进屋。屋内两人,其中一人张弓待射;另一人一手持弓,一手取矢;图下方房屋外,五人腰佩短剑,似乎已完成了习射,手舞足蹈地跳起了“弓矢舞”。其余三人跽坐于地,面前分别置有觚、鼎、案等器皿。第一层右面为采桑图:上方有两株桑树,枝繁叶茂。图中人物皆着长裳,有的头上束巾,有的扎有长辫。树上各有两人正在采桑,树下有多人正用竹篮运桑。距桑树稍远处,右侧两位女子似在交谈,另外三人舞动手臂,正在翩翩起舞。

第二层左为宴乐武舞图:图上有一幢楼房,两檐及楼下右柱外各有一鸟。楼上三人腰悬短剑,另三人手中持剑,姿态各异。楼下室内左边悬挂一组编钟(4件),右边悬挂一组编磬(5件),左柱傍有一笙。楼下分别站立与跽坐八人:站立者着长裳,双手执鼓槌,左边两人击钟,右边两人击磬;跽坐者着短服,两人吹笙,两人吹排箫。右柱有一长杆,杆上树建鼓、丁宁。一人身着长裳,双手各执一鼓槌,左手击建鼓,右手击丁宁。右侧有一人身着长裳,手中执觯面向击鼓者。右柱侧,七个舞人成两行排列,右手前伸,左手持柄有饰带的长矛,作舞蹈之态。第二层右为弋射和射礼图:图左为弋射图。空中有两行向右飞翔的雁群,其中部分已中箭下坠。弋射者有四人,有的张弓待射,有的已出箭射中目标,还有的正在收取射中的猎物。图右上部有一幢楼房,上有七人皆右向排列,有一人双手执竿立于箭靶前方,竿上有长带。箭靶下方,一人跽坐于鼎前。楼房下有一幢半圆形帐篷,正中有一柱,屋顶两侧各有一鸟。房内六人,有立有坐。有人舀酒,也有人在饮酒。屋外左边有两人,屋右外四人,其中一人手捉一雁,前置一盆,内有勺,另外三人似在跳“弓矢舞”。

第三层左为步战仰攻图。又分为上、下两层。图中人物皆身穿战袍,手持戟、矛、剑、弓、盾等兵器进行格斗。第三层右为水陆攻战图。水陆攻战图分上下两层:上层有十人,中间两人手执短剑、盾牌正在格斗,其中一人已跪倒在地。其余人均手持长矛或短剑在一旁呐喊助威。左边有一顶端悬戈的长杆,杆上挂有建鼓和丁宁。一人跽坐于地,双手各执一鼓槌,左手击鼓,右手击丁宁。下层为船战场面,船尾悬有一助战之用的小鼓。

第四层为上下两组分别为狩猎图像和桃形图案。

铜壶本是一种礼器和生活用具,然而古蜀的工匠艺人却在仅有40厘米高的铜壶上,刻画了习射、采桑、宴乐武舞、水陆攻战各种场景和众多人物形象。尤其是其中的舞乐图像,为我们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古蜀的音乐舞蹈,提供了十分直观的画面:图中的习射和射礼本是我国古代流行的一种竞技和礼仪活动,而射礼中的一个环节要求射击者在乐器的伴奏下,踏着音乐节拍完成射击。最后,射手们还要在舞师的带领下,一起跳一种名为“弓矢舞”的舞蹈,也就是《周礼》上说的“帅射夫以弓矢舞”;采桑图是一幅古代田园劳作的欢乐画面。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采桑女们忙碌的窈窕身影,还能欣赏到她们的曼妙舞姿;宴乐武舞图表现的乐舞场面则更为丰富,画面中展示的古代乐器种类繁多,编钟、编磬、笙、箫、建鼓、丁宁应有尽有。武士们腰悬短剑、手持长矛,在乐器的伴奏下,跳起了《礼记·乐记》中所说的“干戚之舞”,为我们再现了古代武舞的粗犷与力量之美;水陆攻战图上,作为鼓舞士气、指挥作战的战鼓、丁宁等乐器,被古人直接用于战场,隆隆的鼓声似乎从远古传来,经久不息。这些随处可见的舞乐图像,既表现出了古人对于音乐舞蹈的热爱,也充分反映了古代蜀人对于生活的乐观态度。

标签:铜壶 舞乐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