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凌迟是什么意思?有哪些历史故事?

2018-10-13 21:21:47 网络整理 阅读:74 评论:0

凌迟是什么意思?有哪些历史故事?

我们以明代一起凌迟为例。

明崇祯十二年(1639)八月二十六日,北京西四牌楼。

今天这里要处决一个犯人,在朋党之争中受害的郑曼。

民工们在监斩棚前竖起了一根一米八左右的柱子,上端带有横木。这是行刑柱。

近午时,宣旨官宣读圣旨。最后一句是“依律应剐三千六百刀!”

此句一出口,众衙役齐声高喊:“威——呵!”声如震雷。

三声炮响之后,刽子手把郑曼牢牢捆在柱子上。

第一刀从左胸开始。刽子手们经验丰富,用刀时避开血管,以免犯人流血过多而死。所以,刀口处只流了很细的一绺血。郑曼像一条死鱼一样悬在柱子上,咬紧牙关,嘴里嘶嘶有声。随着行刑的继续,他的全身像电击一样簌簌发抖。

很快,左胸上的肌肉被挖净了,留下一个碗口大的肉坑,刽子手换到右胸。观众们都不约而同松了一口气,松弛一下紧张的神经。有人趁这个机会悄悄和周围的人交流一下看法。

胸部下来是大腿,然后是上臂。郑曼一直就那么轻轻扭动着,嘴里嘶嘶不断,眼睛茫然地看着天空。也许不能说看,因为那里面没有任何表情,瞳仁已经散了。

时间转眼已经过午,正面割光了,鲜红耀眼,骨肉外露,后面还完好无损。郑曼看起来成了一具奇怪的生物。刽子手们放下刀,到边上吃一口午饭,在荫凉处歇上一会。观众们在炎炎烈日下挤了半天,也已经十分疲劳,甚至有人中暑晕倒。但是几乎没有人散去。因为凌迟并不是轻易能看到的,机会实在难得,而且,..部分还没到,,那就是摘取内脏。

……

明朝正德年间,大太监刘瑾被判凌迟三千三百五十七刀,分三日割完。第一天先剐三百五十七刀,剐过之后,天已黄昏,上半身已经没什么肉了的刘瑾居然还有心情进晚餐,而且整整喝了两大碗粥!第二天接着用刑,可惜割至中途便毙命了,没能使整个过程达到完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