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在重农抑商的古代,混不上官职的读书人,下场都是“范进中举”吗

2018-10-27 04:30:28 网络整理 阅读:78 评论:0

古代国人崇尚读书,喜欢“学而优则仕”

从古至今,许多中国人努力读书大概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那就是做官。尤其是在古代中国,这种“学而优则仕”的现象更为严重。读书,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考取功名和一官半职。

在重农抑商的古代,混不上官职的读书人,下场都是“范进中举”吗

在商业文明相对发达的今天,即使一个读书人不当官,也可以拥有多种选择,比如去各种性质的企业上班又或者是自主创业。

但是,在重农抑商的古代中国,读书人除了做官的首选之外,并没有太多的选择。古代中国,是非常之崇尚读书的,所以也有非常多的读书人,那么是不是每一个读书人都能够求得个一官半职呢?中国古代科举考试,难如登天

答案,是否定的。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在宋代就形成了从地方到中央三级考试的制度,明清时期正式定型成为院试考秀才、乡试考举人、会试考贡士,最后通过殿试选拔进士的四道关口。

在古代中国,读书人要想拼杀到最后的殿试,绝非易事。

在重农抑商的古代,混不上官职的读书人,下场都是“范进中举”吗

根据史料记载,公元1009年,北宋举办的科举考试里,全国范围内参加科举的人数共有1万5千人,能够一路过关斩将,一连过四关获得录取的人数仅有400多人,录取率不到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