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宣文化与徽文化之比较(下)(3)

2018-11-11 09:59:04 网络整理 阅读:156 评论:0

宣文化与徽文化之比较(下)(3)

明清之际,宣城地方文化家族能够在周边徽州、苏南、浙西北巨族林立的形势下据有一席之地,重要原因就在于古宣州孕育出一大批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诸领域创造出辉煌业绩和有影响人物,形成了宣城数学、宣城画学、宣城诗学、宣城戏剧、宣城医学、宣城印刷、宣城天文、宣城心学、宣城科技、宣城..、宣城书法等学术流派及宣城梅氏、施氏、贡氏、吴氏、沈氏等在中国文化史上颇有影响的文化世家。清代文坛最大的文派——桐城派最推崇宣城。桐城派奠基人戴名世称“吾江南文学礼义之邦,推宣城为最”。雍正朝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赞誉宣城为“上江人文之盛首”。“桐城三祖”之一姚鼐称“宣城自古诗人地”。宣城与桐城并称为江上“二城”,不仅是皖地文学渊薮,也是全国文坛两大重镇。以宋代梅尧臣、明代梅鼎祚、清代梅文鼎为代表的梅氏,以贡奎、贡师泰为代表的贡氏、以吴渊、吴潜为代表的吴氏,以沈懋学、沈有容为代表的沈氏等文化世家大族,共同将宣城图绘成“上江人文之盛首”“文风昌盛诗人地”。2012至2015年,市档案局(方志办)编辑的《宣城古代诗词全集》(1至5卷),辑录了南朝至清末民初,外籍和本籍歌咏宣城的诗歌26000多首,诗人2300多人。康熙帝钦定编纂的《全唐诗》,收录的诗歌也只有48900多首,诗人2200多人,足见宣城诗歌文化的历史地位。2011年10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核写的安徽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宣城市名列黄山市、安庆市之后,位居第三,有2392处。

综合史籍统计,今宣城市唐至清末,本籍进士(含文进士、武进士)990多名,仅次于今黄山市1200多名,位居安徽省第二位。

(四)当今社会徽文化与宣文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标签:文化 比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