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永不“下岗”的边防卫士

2019-01-14 06:49:20 网络整理 阅读:148 评论:0

“魏老伯,这是我们今年刚入伍的新兵,您给他们讲讲自己守边的故事吧!”2018年11月17日,是魏德友获评全国道德模范两周年,老人家里迎来了附近边防检查站的官兵。狭窄而简陋的房间里充满着“坚守与传承”的氛围。

永不“下岗”的边防卫士

今年79岁的魏德友,是一名“老边防”,是中哈边境线上的“活界碑”。魏德友目前与妻子居住在新疆塔城额敏河畔的萨尔布拉克,这里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原兵二连的放牧点,与中哈边界线近在咫尺。50多年来,夫妻俩沐风裹沙,不畏艰难,坚持放牧巡边,守护着边境安宁。

1964年初,魏德友从..来到新疆塔城,成为第九师161团的一名“新兵”,进驻到萨尔布拉克草原。

萨尔布拉克,哈萨克语意为“盐泉”。因为土地盐碱化严重,这里草木稀疏,虽叫草原,实为一片荒凉的戈壁滩。“当时,我一天只吃两个黑面馒头,开一亩多地或挖二三十个树坑。”提起往事,魏德友很感慨。他手上的茧一层又一层,拳头都握不紧。

就是从那时起,他知道,作为兵团人,就是肩负着屯垦戍边的特殊使命。有一次,他的双手在粉碎草料时不小心被卷进机器,左手受伤,留下严重后遗症,至今一碰到水或泥土,皮肤就会疼痛难忍。尽管如此,他依然带伤巡边执勤。

虽地处偏远,但魏德友几十年从没落交一次党费,经常自行到几十公里外的团部缴纳。过不上正常的组织生活,他就与边防官兵一起探讨守边心得。更多的是听收音机,聆听党中央的声音。在他家的角落里,堆放着十多台用坏的收音机。“以后有机会,把它们都修好。”魏德友笑着说。

上世纪末,随着中哈两国关系不断深化,两国开始实地勘界。兵团人坚持在边境线上种地、放牧,为勘界提供了有力依据。

谈起工作,魏德友总是慷慨激昂;而说到家人,魏德友则是满心愧疚。1967年,他从山东娶妻返疆。到了目的地后,妻子傻了眼:婚房,只是戈壁上挖出来的一个地窝子,地面上只有一个烟囱直立着。这里夏天蚊子凶猛,牛马被叮都疼得直蹦,人更无法忍受。一个月后的一天中午,灰心的妻子偷偷走了。魏德友回家后见无人,拔腿狂奔,半个多小时后,远远望见熟悉的身影,好说歹说,“咱在这儿就待几年,到时我和你一起回老家”。就这样,妻子被魏德友一句“回老家”的诺言劝回。

可这“诺言”却变成了善意的谎言,,一“骗”就是几十年。之后,孩子出生了,让夫妇俩同许许多多的兵团人一样,献了青春献子女。

这几年,魏德友的孩子也多次劝父母回山东老家安享晚年,但被魏德友拒绝了。魏德友老两口习惯了边境简朴的生活,至今仍住在1992年修建的老房子里。

“我长大后才懂得,父母在这里不仅是习惯,而是舍不得这片洒下自己心血的土地。”二女儿理解了父母,从山东来到这里,陪父母一道守护边境。

如今,退休多年的魏德友仍坚持巡边。作为一名老..,“我为祖国守边防”是他无法割舍的情怀。他说,“我要做一名永不下岗’的边防卫士!”(林鲁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