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陈述先生与史语所(6)

2018-06-15 12:57:59 网络整理 阅读:69 评论:0

值得注意的是,陈述到东大之后,撰有一本《辽金史论集》。这本《论集》大约完成于1944年,其中包含陈述新撰论文8篇及《辽史补注序例》1篇。陈述将《论集》寄给了傅斯年,“恳师为函荐呈教育部学术审议会”(史语所档案,李15-2-1)。从陈述写给傅斯年的另一封信中说道“拙稿蒙荐得审”,可知傅斯年曾向教育部学术审议..推荐了《辽金史论集》。但评审的结果似乎并不理想,故而陈述说“原拟请求所内能收入单刊”,但现在“已无自信”,因此希望傅斯年能够“介至商务印为普通小册子”。最后感慨“离所四年毫无成绩,深愧多负,因此间非读书之地,屡盼早日回所”。(史语所档案,李15-2-4)实际上,陈述所说“四年毫无成就”,也并不完全是谦辞。只要将陈述在史语所时期的研究计划和他在东大所刊论文相比较,便可知晓他在东大时期的研究,实为史语所时期研究计划的延伸。但在史语所的公文档案中并没有发现傅斯年对陈述此信的回应。

1944年6月2日,陈述再次致函傅斯年,要求返所,其中谈到了东北大学“人事之繁,实感无法应付”,所以“势非离潼不可”,如果史语所无法赞助他举家返回,可以一人返所,而“眷仍留潼”。从这封信看,陈述对返回史语所的希望似乎感到渺茫,所以他认为如不能返所,则希望傅斯年能“由渝代觅一教书或研究机会”,或者“由某基金会酌予津助”。(史语所档案,李15-2-10)因东大人事纷扰,陈述一月之后不得不再给傅斯年写信求助,说“此间人事繁复,整年风波”,故而“屡请回所也”;又说:“仍恳我师向中庚会代求一研究之费,最盼能代替薪俸,如不能代替薪俸,即作为补助手一人,使述可减少人事之牵扯。”(史语所档案,李15-2-11)这两份陈述写给傅斯年的信,透露出陈述当时境遇的尴尬、对现实的无奈,以及对于重返史语所的期盼。然而陈述终究未能再返史语所。

要之,陈述虽于1940年离开了史语所,但他始终与史语所保持着联系,同时认为自己只是从史语所请假至东北大学,故而后来屡次请求返所。只因时局动荡,未能如愿。抗战胜利后,陈述受聘位于上海的暨南大学,一年后回到母校北平师范大学任教,似乎他与史语所完全中断了联系。然而,1948年出版的《史语所集刊》第20本下册刊发了陈述的《乣军考释初稿》一文。《史语所集刊》第20本是史语所为配合中研院成立二十周年,推出的一期“本院成立第二十周年专号”,刊发的文章多为史语所学人内稿,陈述之文刊载其中,折射出他与史语所“断而未断”的关系。

(作者为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外史学交流视野下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学术范式与成就探析”[15CZS002]阶段性成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