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叶嘉莹 | 《离骚》的意义

2018-06-18 19:11:09 网络整理 阅读:68 评论:0

叶嘉莹 | 《离骚》的意义

北宋 李公麟 九歌图长卷(局部)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雅理

读书

叶嘉莹 | 《离骚》的意义

第二课 离骚

文 | 叶嘉莹

《离骚》在我国诗史上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个高峰,它的作者屈原名平,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曾做过楚怀王的左徒,但楚怀王后来听信上官大夫等小人的谗言,疏远了他。司马迁《史记》认为,屈原因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所以才作了《离骚》以抒发心中的怨愤。然而屈原的志趣是高洁的,行为是不肯苟且的,所以他的怨愤也是光明正大的。《离骚》兼有《国风》“好色而不淫 ”和《小雅》“怨悱而不乱 ”的优点,因此太史公说:“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作为我国诗史上第一部杰出的抒情长诗,《离骚》对后世诗人产生了各方面的影响。所谓 “才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词,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 ”,确实是 “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刘勰《文心雕龙 ·辨骚》)。由于篇幅所限,我们不能进行全面的分析,本课仅就《离骚》在内容上对后世诗歌的几点影响做一些简单的介绍。

在中国的诗人之中,有些人是十分旷达的,像苏东坡就属于这一类。当他遭到打击和贬谪的时候他说什么?他说,“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定风波》);他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这一类诗人,他们看任何问题都保持着一种历史的眼光和通达的态度,所以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苦难,总是能够自己从精神上解脱出来。可是还有一类诗人与此相反,他们宁可忍受痛苦也不肯放弃,明知无济于事也要坚持。他们说,“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他们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他们说,“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冯延巳《蝶恋花》);他们说,“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韦庄《思帝乡》)!他们在用情的态度上固执到极点,那种执着使人感动,使人无可奈何,同时也使人肃然起敬。如果对这两类诗人追根寻源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前一类诗人用情的态度可以说是出于《庄子》,而后一类诗人用情的态度则可以说是出于《离骚》。

元 吴镇 渔父图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叶嘉莹 | 《离骚》的意义

屈原在《离骚》这首两千四百多字的鸿篇巨制之中反反复复地陈述他希望楚国美好强盛的愿望,在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之中,他曾设想过退而自保,独善其身;也有人劝他去国远游,另寻出路,但经过一番上天入地的追寻之后他仍然不肯放弃自己的愿望,最后终于说:“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彭咸,相传是殷时贤大夫,谏其君不听,投水而死。屈原说,在楚国既然已经实现不了美好的政治,那么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和价值?我宁可从古人于地下,也不能与那些龌龊的小人同存于混浊的世间!在这首长诗里,诗人用情的态度之中包含着一种殉身无悔的执着感情,即所谓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后世诗人继承了《离骚》的这种精神,他们在诗歌中不但以这种顽强执着的态度去追求理想的政治和理想的社会,也以这种顽强执着的态度去追求理想的人格和理想的爱情,从而在世上留下了很多感人至深的诗篇。对这类诗篇,我们将在后面具体各课中做更详细的介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