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悠闲相逢大唐之国

2019-03-20 06:49:13 暂无 阅读:822 评论:0
悠闲相逢大唐之国

《职贡图》唐 阎立本绘

悠闲相逢大唐之国

《大唐之国:1400 年的记忆遗产》 葛承雍著 生活·念书·新知三联书店

悠闲相逢大唐之国

唐代拜占庭气势鸽子纹锦 甘肃博物馆藏

作为伟大的世界性帝国,唐朝的汗青记忆和文明遗产经常令千年之后的人们感动不已。书写唐代近300年的汗青,描摹帝国灿烂醒目的文化,揭橥世界文明视野中的唐史、唐人、唐风,也成为一代又一代学人甘之如饴而“永远在路上”的无悔事业。近年来,跟着海量的考古文物和出土文献的重见天日,唐史的书写增加了更多或者性,同时也愈加多姿多彩。 生活·念书·新知三联书店新近出书的《大唐之国:1400年的记忆遗产》一书,并非是面面俱圆的唐朝通史,而是一部试图从八个分歧面相勾勒唐代社会世态万象的作品:雍容华贵的“正面”,精神丰满的“侧面”,翠绕珠围的“面子”,醉心文化的“排场”,虔敬忘我的“后头”,释教崇奉的“金面佛面”,物质文明的“另具匠心”,以及“千人千面”的“唐人脸色包”。经由这部细绎深掘之作的广宽笔触,兼以种类雄厚的精彩文物图片,唐朝的立体画卷跃然纸上。在汗青随意抛撒、史家卖力捡拾的现场,我们似乎与“左右逢源”的大唐之国悠闲相逢。

唐朝的“正面”:梳理唐代的大脉络

作为唐朝最凸起向外的“尊贵”一面,作者自出机杼地商量唐代的综合国力,不光将唐朝竖立以来的表里军事战争从新解读为旨在彻底消灭四周诸敌威胁以守卫国度平安与成长,更是将民族融合、万邦来朝的“世界国度”与盛唐景象也归因于这些硬实力的根基保障。同时,对外国人和非..的包涵和吸纳,对外来文明的开放与拥抱,对外部世界多元交流的自信与自动,又显现出唐朝的软实力和巧实力。作者还以儒释道三教之外,景教、祆教、摩尼教等波斯..的风行,绘制唐代多元思惟文化的精神地图,试图辩驳思惟史学者的“盛世的平庸”论断。不光如斯,作者笔下7—10世纪的唐朝吸引了临近民族和列国人士簇拥而至,不单具有国际交流的开放性,更主要的是它具有文明世界的优胜性,即物质生活的富足,典章轨制的完美,中央朝廷的权势,军事实力的威慑,..理性的宽容,文学艺术的繁荣,科学手艺的领先,甚至包罗服式发型的新潮——这无疑是唐朝最显著的“正面”。

唐朝的“侧面”:透视从国度到下层的社会现象

一个多元包涵,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伟大国度,它的社会多个侧面是千姿百态的。作者选择了几个有趣的角度,描摹唐代社会的侧影。在对唐代移民与社会变迁特征的商量中,作者梳理了突厥、吐谷浑、铁勒、粟特、波斯、高丽等边陲内迁的非汉民族以及当地生齿的南迁两种移民类型,促成了一种社会变迁的海潮:国际区际族际之间的生齿迁徙改写了唐代生齿款式,鞭策整个社会经济的斥地,杀青人群与文化的融合成长。唐朝的这一社会面相并非社会特征庖代轮替,而是集多种文明之长立异圆融,显现于广宽的社会范畴,正好印证了陈寅恪所说的“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华夏文化灰心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而在公众的社会意理内化追寻中,作者又拔取民谣俚语作出填白性研究,理会唐人藏在这些俚语俗谚之下的动荡感、危机感、惧怕感、厘革感、大治感等各种心理态势,而个中除却情绪喜恶的感性条理,还包含着更深的理性身分,例如厌恶感标记着唐人一贯的求安心理,而崇敬感解说唐人偏爱心理的执着,抗争感则透露唐人逆反心理的增加等。作者进一步深度挖掘波澜升沉的社会生活之下传递感情的民谣俚语的监视、激励之积极感化和固有的消极感化。口口相传的民谚显现的这一幅幅社会图景,似乎恰是唐人的某种“心灵史”。在唐朝社会的多面折射中,本书别开生面地找到了几个令人兴味盎然的个案来知足现代读者难免时常生发的猎奇心理。唐代社会中的赌钱浊流被标以“狂欢漩涡”之题,介绍唐人赌钱的遍及性、超阶级性,以及其令人眼花凌乱的各类名堂,更以赌钱为俯瞰社会的视角,以考查唐人赌钱的社会功能和社会舆论的脚色。唐代乞丐和病坊这两种社会现象也获得相对周全的梳理介绍,在史料的普遍搜罗排比中,乞丐起原和形式以及唐当局为拯救这类贫困者而设置的病坊等以往不太受到存眷的社会现象浮出水面。而唐都长安武侠的真实面貌漫漶不清,作者借助翔实史料和社会剖析方式,区分了恶少混混和豪侠武雄的两面行为、义气心态、人格道德等,道出侠成为恶少混混与英雄俊杰的统一,所论内容新颖而有趣,所提结论新颖又合理。对这些社会现象由表及里的揭示,只是细读唐朝社会全貌的起头而非悉数,但这正为读者熟悉五光十色的唐代社会留下雄厚的想象空间。

唐代皇家的“面子”:皇家经济相连的仓与库

隋祚短促,唐赓其续。隋朝高效的在朝效率、超卓的公众带动能力、迅捷的大工程建造速度,都在“盛唐话语”以及“炀帝残暴”的过度演义评说中被掩蔽了。实际上,隋朝的国力储蓄为唐朝的答复奠基了坚韧根蒂。最令人信服的事例就是首都大兴城(即唐长安城)的巨型粮仓,直到唐初还在使用。不外,唐朝将世界仓粮散之于民、轻徭薄赋,而不是像隋朝那样夺民口食、横征暴敛——这才是唐朝皇家真正的“面子”。当然,书中雄厚的图文也在讲述唐朝国都储粮巨仓——太仓的位置与规模、轨制与治理、本能与感化:太仓在必然水平上代表着唐帝国的经济实力,是国度赖以生存的物质根蒂,太仓的科学治理方式,太仓收纳检验、贮藏保管、开仓出验、治理监察的周密轨制,使其在中国仓制史上施展承前启后的感化。作者还将视角集中在帝国国库——唐代的摆布藏作为轨制周密、治理有效的国库,是古代国度剥削财富和搜刮贡品的贮存处,它直接透露出国力的盛衰盛衰,成为唐朝经济根蒂的象征。但因为皇宫私库内藏扩张,例如开元时代的“琼林”和“大盈”,摆布藏在中唐后逐渐中辍,内藏庖代摆布藏,使财务机构被“架摄”,内藏遂成为帝王操作财富的得力对象,这种递变又折射出财富的流转、王朝的兴衰。作者进一步借助陕西秘诀寺地宫出土的惊世文物,揭秘唐朝内库轨制。稀奇是地宫地道的《监送真身使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宝器衣物账》和《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两通石碑刻文,前者像一篇呈报账表,上呈给“监送真身使”以便回京后向皇帝报告,由押送太监、摆布街僧录、处所官、秘诀寺僧四方签字签署,记录办清交代手续,然后入塔下地宫分类存置;后者则记载了凑趣儿佛骨时“护送真身”群集的一班泱泱人马,诏送时还要携带大量金银翠玉、珍品奇物等内库玉帛,掌管内库的太监监送,包管达到秘诀寺升堂入室,进行供奉。出土碑文、地宫文物和传世文献足以证实,秘诀寺地宫至宝来自长安宫廷内库,是唐朝统治者“力争绕过衰亡劫运而达于不生不灭彼岸世界”而祈祝佛祖的施展。作者还剖析了蜚声国内外的何家村至宝与大唐国库的慎密关系,甚至谈及国库轨制对于..正仓院的深远影响。由是观之,唐朝皇家的“面子”是环球著名的。

唐人的“千面”:刻入汗青年轮的人物影像

作者死力经由传统文献和新见史料着重描绘有唐一代显达绅士和无名小卒的群像,搭配成一组唐朝人物的“脸色包”:借助西安新出高力士碑石,为这位背负千古罪名的大太监“鸣冤..”,指出作为死忠玄宗皇帝的近侍,高力士命运固然与皇权陪伴始终,但并非导致唐朝转衰的决议层人物。细读史料,解读出在天竺求取真经被后世过度幻想化的玄奘回到唐朝之后令人唏嘘的无奈人生:虽精晓域外常识、满腹经纶而受到太宗皇帝赏识重视,但终不肯出仕,虽委屈求全于帝国顶端的权力以开创法相宗的释教大业,但仍在闲不容息中孜孜争夺时间翻译佛典,虽历经长安政局的波谲云诡,但仍络续委婉隐忍。玄奘本非不食炊火的天神,实为栖身专制社会的梵学高僧。从一位女性、一位通俗人的角度,平心解读女皇武则天平生功业和她的奇特个性,因为有了武曌,唐朝在中国汗青上才显得那样不同凡响,才会那样曼妙多姿。借助西安考古发现的一方墓志,秦王李世民女婢卫这一从未进入人们视野的汗青形象得以复现。《太尉秦王刀人高墓志铭》只留下名为高惠通的女“刀人”的节减生平,“秋风未发,悲兰惠之早凋;寒霜靡零,嗟桃李之先落”,女性何止活跃在政、商、文、宫范畴,就连腰配长刀的侍卫军人之中也有她们壮健靓丽的身影。作者的仔细解读,使人仿佛嗅到武德末年波谲云诡的政局转变中的血腥味道。作者的笔下还有在唐朝中央和处所做过约40种官职履历非常雄厚的名臣裴伷,以及因为墓志出土而为人所知的唐代贪官李世寿,而这仅仅是帝国汗青风云中的多数剪影。

唐朝文化的“排场”:纷繁万象中的文化面影

人们经常把近300年唐朝史与37年的隋朝史连称“隋唐史”,隋代史是以受到不少掩蔽。从这一角度看,本书对隋代处所习惯中的社会意理进行的揭示值得称道。隋代社会意理中带有显着的北朝印记,但在其转变中,作者的论说又让我们看到隋朝新时代全新的景象,个中政治心理、经济心理、军事心理、文化心理都有浮现,隋代的这些社会意理特征其实反映的是隋代统一王朝面目一新的面貌,而这个中正产生着大唐帝国的一些要素。对于留存于壁画、雕塑甚至诗文记载中的唐朝服饰,作者以长安为中心进行了一场寻觅“景象”的索求:从贞观的简素俭约到开元的去朴趋艳,复到安史之乱后回来如昔的社会风习中,分明可见外来服饰的强烈影响和自上而下的自发嬗递,而长安的女性服饰是活生生显现在人们眼前的风貌神情,作为生活体式中一个敏感的链条,牵动出诸多的社会现象。服饰印象施展文化基调,唐人服装对长安的宏豪阔象有经久不停的影响,而长安开荡捭阖的博大景象,也成为唐人服饰推陈出新的不竭动力。唐代的文化远不止这些景象万千的多彩排场,更有唐人奇特的“小确幸”和“碎碎念”:前者,作者举了这种崇奉金鸡吉祥而发生雄厚的政治、崇奉、礼仪内涵的故事;后者,作者则牵引出唐人的梦乡文化——唐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名流骚客、布衣黔首,与梦乡相关的几乎悉数有趣案例,并从功能和类别上加以剖析解读,读来使人忍俊不禁。对于唐代黄酒汗青、工艺那些颇为熟行的考释,更是直接进入酒文化具体层面的深入理会解读。作者在纯粹的常识讲解中,或许在暗示我们唐代的文化排场之宽广经常超乎想象,以上仅仅是点到为止。

这部《大唐之国》内容丰赡,除以上首要偏重点外,还涉及“寻找魂魄安置的归宿地”“释教圣心意境下的艺术样式”“想象之外的文物遗迹”等面相,我们可离别视之为唐人虔敬的“背影”、释教崇奉“金面佛面”,以及唐朝物质文明的“另具匠心”。在这些照入汗青现场的“多面镜”中,千年秘诀寺至宝、大秦浮图、武曌生母陵墓、唐代密教造像的“长安样式”、大足千手观音释教样式化艺术遗产、“捧真身菩萨”、皇家离宫玉华宫,以及唐代香料建筑、“复壁”建筑等一系列珍贵的文物遗产一一登场,就仿佛诸多汗青的亲历者来到读者眼前自在不迫地娓娓诉说,令人思接千载,一时恍若隔世。

整部著作在文字之外,还配适了大量的精彩文物图片,时有文物画册之错觉,从千姿百态、维妙维肖的陶俑,到墨透墙背、千年如新的壁画,再到裹挟胡风、布满异乡风情的金银器——唐朝,在痕迹的细节里,劈面而来。稀奇是作者葛承雍师长熟谙唐朝文物,别具匠心地将玄宗皇帝亲笔“大唐之国”四个遒劲隶书嵌入封面,倏然拉近了唐朝和读者的距离,摹仿唐人书法,吟诵唐诗词句,不禁又深深地想念起大唐来。

(作者:冯立君)

作者:作者冯立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