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王羲之《思惟帖》

2019-03-24 09:21:48 暂无 阅读:1106 评论:0
王羲之《思惟帖》

王羲之《思惟帖》

王羲之《思惟帖》,出自明刻《馀清斋帖》之续帖第一册。此帖也刻在《戏鸿堂帖》、《玉烟堂帖》、《郁冈斋帖》、《淳熙续帖》、《宋拓谭帖》等等汇帖之中,内容和书写都一般,略有分歧的是:第一,本文附图的《思惟帖》,少刻了最后一行“羲之稽首”数字。第二是其整体精神面貌略胜于他帖。所以本文附图选用了《馀清斋续帖》中之《思惟帖》,尽管它少了最后几个字,见上图。其释文是:

“羲之稽首:不复见君,甚有思惟,得告慰之。故吃力乏气兼欲席下。忧深。小佳克面。王〔羲之稽首〕。”

注重这里的“思惟”,不是什么主义、什么思惟,提高思惟、掉队思惟的那种用法。而是想念、悬念的意思。“告慰”就是感应抚慰。“欲”,这里用法较为特别。《礼记·祭义》:“其荐之也,敬以欲。”郑玄注:“欲,宛顺貌。”此帖顶用作动词,即为亲和、友善之意,可译为驰念。“席下”,即足下、旁边。“忧深”,是担忧的很。“小佳克面”,稍好一点就能晤面。

这一作品,一看就使人感觉流通天然,整幅布满了协调的清虚韵致。从用笔上看,中锋用笔,方圆兼备。中锋细笔的格调中点饰以粗壮之笔。方笔用笔的身分是王羲之草书的特点,此作也不破例。其用笔技能精纯至极,正如孙过庭《书谱》中所说:“一画之间,变升沉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传为王羲之所作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说:“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络续,仍须棱侧起复,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巨细一等。……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若急作,意思陋劣,而笔即直过。”且岂论撒布下来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是不是真正为王羲之所撰写,但此后帖中能够看出有些暗合之处。要说“状如龙蛇”,我们看,此帖开首的“羲之稽首”四字,像不像龙蛇之状呢?“棱侧起复”:棱,原作稜,今改写作规范的正体字。此字即棱角的意思,是指草书中多有方笔。侧,通仄。《说文解字》:“侧,旁也。”段玉裁注:“不正曰仄,不中曰侧,二义有别。而经传多通用。”这是说,俯仰得宜,欹侧有致。起复,是指反转来去,蟠屈盘旋。总之是形容草书运笔的转变。我们来看,此帖是否能够说具足了这些转变?回覆是一定的。“不得使齐平巨细一等”,是对前一句的增补解说。前一句是“深入”的话,这句就是“浅出”了,是平易浅近的表述。看帖:这也是相符了的,无须一一指摘。“若急作,意思陋劣,而笔即直过”个中的“意思”,不是有意思、没意思的“意思”,而是意念、思惟之义。意思是说,作书要把意念注入到笔画里面去,要屏气凝神。若是急作的话,就顾不到这些了,笔豪就随便滑过,写出来的笔画就没有份量,就不厚重,轻易浮华。写草书也不是一概不克“急作”,该急的时候照样要急。前面不是说了嘛,“须缓前急后”。怎么知道哪种场合该急,什么情形下不克急,这就要锤炼了。有一点是帖和文没有一致起来的。那就是“相钩连络续”,我们看帖中的字,只有“之稽首”、“思惟”、“之故”、“乏气”等处有连笔,并非“相钩连络续”。然则我们在图中看到的,正如唐太宗所说的“状若断而还连。”——通篇风格是连属贯通的。这并不存在何方为对、何方为错的问题。就帖来说,这是一种境界;而就文来说,其所述,是一种轨则。两者各得其宜。《题卫夫人笔阵图后》的作者,不是王羲之的话,也必然是对书法理论有深入研究、对王羲之的书法创作有深入认识的高人。无怪乎此作得以长远撒布,至今为书家所正视。

王羲之的原作,应该是只有一件,是独一的。然而历代撒布的版本却不只一种。

《馀清斋续帖》中,在本帖的下面,有赵孟頫题跋:“盛德二年二月廿三日,霍肃清臣、周密公谨、郭天锡右之、张伯淳师道、廉希贡端甫、马昫德昌、乔篑成仲山、杨官堂子构、李衎仲宾、王芝子庆、赵孟頫子昂、邓文原善之,集鲜于伯几池上。右之出右军《思惟贴》真迹,有龙跳天门,虎卧凤阁之势,观者无不咨嗟叹赏神物之难遇也。 赵孟頫。”而《庚子销夏记》又有记载说,明末清初的书画收藏家孙承泽则认为:“赵松雪自尊赏鉴者,如右军《思惟帖》,乃双钩本也。”或许他们所见墨本不是统一本的原因吧。

古代撒布的《思惟帖》的分歧墨本,确有多种。因为在没有影印手艺的情形下,想要一个范本,就得遵照原件双钩然后填墨,获得一个复成品。喜爱和需要的人多了,复成品的数目或许就不止于一件两件。这些复成品傍边,有的依原件复制,有的不得不遵照复成品再来复制,它们都可假装真迹。小我见解:此刻之底本,纵非真迹,亦是真迹的初摹之本。有以上所述赵孟頫题跋中提到的浩瀚人物的鉴赏,赵跋的下面还有文征明的题跋,也一定其为真迹。他们都是专家啊,亲眼所鉴。刻帖主人吴廷的题跋还提到此帖来这不易:他在万历癸未入京,向本帖藏家兵部嵇泰峰提出只求一见而弗成得。二十年后竟以重价得之。以本文附图来看,就是从刻本也能够看出当初书圣挥毫潇洒自得,下笔顿挫自如的情形。此帖确非一样,令人味之不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