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汉武帝时期的中外朝

2019-06-12 03:47:04 暂无 阅读:1071 评论:0

汉武帝驾崩,汉昭帝继位后,上将军霍光对着丞相车千秋说了如许一句话:“始与君侯俱受先帝遗诏,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负世界。”霍光这个“上将军”是个什么官职,竟能够抢了丞相“治内”的权力?这一切都要从汉武帝时形成的中外朝说起。

汉武帝时期的中外朝

霍光画像

中外朝,是指皇帝的部下分成了两个系统:一个是本来的大臣们构成的“外朝”,另一个则是由上将军、尚书等官职构成的“中朝”。外朝只处理一样的政务,而中朝则是直受皇帝旨意,决议军政大事,拥有实权。中外朝的形成,其实是皇权与相权相矛盾的产品,亦能够说是为了增强中央集权的一种新的轨制。中外朝发生的原因

《汉书·百官公卿表》有言: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皇帝助理万机。丞相的权力是非常大的,其身为百官之首,身份仅次于登峰造极的皇帝。自降生起,相权与皇权的矛盾就时常发生,就算是后世明太祖朱元璋将丞相取销,也蹦出了个“有相权无相名”的内阁来压制皇权。

除了少数几个独揽大权的皇帝外,大部门君主都在必然的水平上受制于丞相。华文帝时,申屠嘉为宰相,宠臣太中医生邓通因为“居上旁,有怠慢之礼”而让申屠嘉不满,于是“嘉为檄召通诣丞相府”,还说邓通若是不来,就砍了他的头。邓通十分惧怕,直到华文帝亲自出头,向申屠嘉求情才得免死。到景帝时,窦太后想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候,景帝与丞相周亚夫商酌,被亚夫以“高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而拒绝,景帝只能“默然而沮”。而汉武帝继位之初,丞相对他的压制尤令武帝不满。

丞相入奏事,语移日,所言皆听。荐人或起身至二千石,权移主上。上乃曰:“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尝请考工地益宅,上怒曰:“遂取武库!”

——《汉书·窦田灌韩传》

“你要任用的人任用完了没有?我也想委任几个官!(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你何不也把我的武库一路取走?(遂取武库)”

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出,汉武帝实属到了忍无可忍的田地。身为君主,却被本身的臣子所摆布,这是不克忍的。商鞅曾说过:“权者,君之所独制也”。武帝要集权,要独制,就必需对现有的官制做出改变。

汉武帝时期的中外朝

汉武帝雕塑

值得一提的是,中外朝并不是汉武帝一朝的产品,早在先秦时期便有过该方面的记载。《国语》中公父文伯的母亲说:“皇帝及诸侯合民事于外朝,合神事于内朝”,此时的内朝主管祭奠。再有《礼记·文王世子》对国君召见族人时,族人站位排序的记载:“内朝,则东面北上;臣有贵者,以齿。其在外朝,则以官,司士为之。其在宗庙之中,则如外朝之位。宗人授事,以爵以官。”在内朝时,尽量是官职高的人,也得按岁数辈行分列;外朝才看官职爵位凹凸。这一遗迹,或解说先秦之内朝,为皇帝近幸之人所构成。由此延伸,我们或可猜测后世的景遇:内朝由君主所执掌,外朝由丞相所率领。

文帝时,为了改变即位之初大臣专制的现象,启用了大量的新人,“今朴直之士皆执政廷矣,又选其贤者使为常侍诸吏”,常侍等职即为后背中朝的主要官职,内朝之官的选拔,乃是由皇帝为其加上某种官职而决意的。

汉武帝时期的中外朝

到了武帝时期,“大一统”的思惟占有主导地位,为了将绝对的权势集中于皇帝身上,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势力必需减弱。中外朝的形成过程

中外朝的现象是逐渐形成的,后世多数人认为,其真正发生的时间点,是在卫青被武帝封为“上将军”时。那一年,武帝举数十万大军命卫青痛击匈奴右贤王,卫青不辱使命,打得匈奴右贤王仅率百余精兵逃窜而去,俘虏男女部众一万五千余人,牲畜近百万头。在凯旅回朝的路上,才至边塞,武帝便使“使者持上将军印,即军中拜卫青为上将军”。通典记载其“位在公上”,此后,上将军便居于丞相之上,出身更为显赫。

汉武帝时期的中外朝

此时的上将军更像是一种爵位。除了上将军,还有一种值得注重的官职,即尚书。早在秦代,便有尚书令,职掌文书及群臣奏章。《唐六典·三师三公尚书都省》道:“秦变周法,世界之事皆决丞相府,置尚书于禁中,有令、丞,掌通章奏罢了。”秦代的尚书令,更像是一个丞相与皇帝之间传话的官职,世界大事,照样决议于丞相。汉代,在武帝时,起头对尚书“稍以委任”,比及东汉光武帝,世界事便皆决于尚书。

虽说尚书是在后世成为处理政事的中枢,但其性质上的转变,照样源于武帝时。

汉武帝时期的中外朝

汉武帝影视形象

除了对尚书稍委以任,武帝还经由“加官”的体式让一些宾客介入到政治经营之中,这些人被加之官往往都是侍中、常侍等侍奉皇帝的官职。(注:加官,意为在现有的官职上,此外兼受某职。)成为了皇帝的近臣后,这些正本为侍从的官职便能够成为皇帝的“垂问”,以令一种体式介入政治。

侍中、摆布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所加或列侯、将军、卿医生、将、都尉、尚书、太医、太官令至郎中,亡员,多至数十人。

——《汉书·百官公卿表》

这些被加官的人,凭借其侍奉皇帝的地位,能够收支宫禁,成为皇帝心腹,被任之以国是,从而争取丞相的权力。就好比公孙弘为丞相时,汉书评价“汉常以列侯为丞相,唯弘无爵”,石庆任丞相时“在位九年,无能有所匡言”,甚至还有人“不受印绶,稽首涕零”。

汉武帝的中外朝是有感化的,我们来看一组数据:从汉朝竖立之初到武帝继位时,朝廷的宰相有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周勃、审食其、灌婴、张苍、申屠嘉、陶青、周亚夫、刘舍、卫绾共十三人,这个中五人安然死于任内,此外八人则卸任后安度余生,十三人无一遇难。到武帝统治的几十年,共十二任宰相(除卫绾外),这这十二人中,仅七人安然无事,有五人或因罪自杀、坐牢处死。

汉武帝时期的中外朝

被腰斩的宰相:刘屈氂

结语:跟着经济的成长,统治者的思惟发生了质的转变,从无为到大一统,中央专制集权的事项成了当务之急。中外朝本为按捺丞相权力,防止大臣专制的产品,但让汉武帝没想到的是,昭帝时的“上将军”,又酿成了跟丞相一般权倾朝野的存在。

参考文献:

《汉书》

《宁靖预览》

《通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