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今天,你在读什么经典

2019-06-13 15:44:59 暂无 阅读:1129 评论:0
今天,你在读什么经典

本报记者 万 重 摄 北方图书城一角。

今天,你在读什么经典

焦点 提醒

辽宁省第八届全民念书节即将落下帷幕,但全民阅读的热情依然未减。

阅读的意义已经无须赘言。在阅读量逐渐增进的同时,稀奇是在电子阅读、手机阅读时间占有越来越大比例的时候,我们加倍存眷阅读的质量。是以,我们把存眷点放在了对经典的阅读上。

从古到今,世界各民族无一破例地受到其经典作品的影响,大到一个国度、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塑造,小到每个通俗人的人格扶植、心灵完美,经典作品的阅读都弗成或缺。一个不念书的民族是没有进展的,一个没有经典书籍滋养心灵的民族无法获得世界的尊敬。

我们设计了一个收集阅读问卷,并与十几名中文专业的在读研究生进行了面临面的座谈,进展测量显现代人与经典之间的距离。那些承载着人类精良文化结晶的经典作品,能不克进入通俗公共的阅读视野?今天的读者又是若何评价那些曾经被时间界说的经典作品的价格呢?

问卷查询: 对经典的承认度和阅读率并分歧步

本次问卷查询,介入查询的人数为935人,岁数在18岁至48岁的中青年人占到了被查询总人数的77%,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85%,文理科生比例为3∶7。这个数据应该与今朝念书群体的根基组成对照一致。

报道组综合了多个权势念书论坛和网站念书频道的介绍,设计了包含文学、汗青、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在内的人文社科类中外经典作品,共计475部。个中文学类书籍数量最多,包罗中国古代和近现代作品118部,外国作品148部。所选书籍大部门是有定评的经典作品,好比《红楼梦》等中国四台甫著,《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儒家经典,应该说,这些书目的“经典指数”和“经典笼盖率”照样对照高的。同时,考虑到被查询者大多不是人文社科专业人士,所以也选择了一些近年来在念书发卖排行榜上对照靠前的现代作品,以一向是阅读热点的列传类作品为主(必需解说的是,对何谓经典的懂得从来没有尺度谜底,所以本书目所收录作品也不具有权势性)。

查询的问题首要是以下几个:1.勾选这些书目中阅读过的书籍(包罗部门章节的阅读);2.勾选认为是经典的作品;3.列出你认为是经典而书目中未列出的书目;4.列出比来一年的业余阅念书目。

对问卷的数据剖析如下:

文学阅读在经典阅读中所占比例最高。被查询者的阅念书目大多以文学作品为主,除了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作品之外,阅读频率较高的为中国古代经典作品《老子》《论语》《孟子》等著作,还有《史记》《资治通鉴》等文学性对照强的作品;而经济学、法学、政治学、西方哲学等方面的书籍阅读过的人比例较小。像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类书籍阅读人数更是寥寥,这一点就对照令人费解了,因为在我们一样的认知中,公家对于国际事务的存眷度和商议的热情是对照高的。

对经典作品的认知对照一致。好比,被80%以上的人认为是经典的作品离别是《诗经》《论语》《史记》《老子》《楚辞》《唐诗三百首》《红楼梦》《孙子兵书》《精神剖析引论》《孟子》《时间简史》《三国演义》《水浒传》《莎士比亚戏剧集》《中国小说史略》《全球通史》《周易》《资治通鉴》,和对这些作品公认的评价根基一致。

经典承认度与阅读率并纷歧致。因为所列书目数量浩瀚,好多书籍没有读过实属正常,但在问卷查询中,上述这些排名居前的公认经典,有好多只被少少数人读过。好比,《资治通鉴》有81%的人认为是经典,但阅读率只有16%;《时间简史》也被91%的人认为是经典,但读过的只占总人数的2%;被81%的人认为是经典的《周易》的阅读率不到4%。而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一些经典承认度没有那么高的作品,阅读率却不低。这一点首要示意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上,好比《老残纪行》的经典承认度和阅读率离别为20%和40%,《鲁滨逊漂流记》的两项数值离别是21%和55%。经典承认度和阅读率连结一致的根基上是文学名著,好比《红楼梦》《诗经》《论语》《唐诗三百首》等,当然也有或者是因为我们对“读过”的尺度包罗了部门阅读,而这些作品都曾在中学教材中显现过。由此也能够得出如许的结论,中小学语文课对于经典作品的推广与普及感化极大。

由此,大略能够得出如下几个概念:文学作品仍然是公共亲近经典的主要途径。通俗公共的阅读取向在常识性、开导性之外,同时非常注重可读性和切近性。大部门经典作品,稀奇是经济学、法学、政治学、西方哲学等类著作,的确是对照深奥的,需要有较高的学识素养和专业常识才能读懂。所以,让更多的经典走近公共,还有待于公家常识系统的进一步完美、学识的进一步提拔。

更值得一提的是,400多部作品看起来数量不小,但与人类浩如烟海的书籍比拟实在太少,好多被查询对象填写在增补书单中的作品都让我们有“遗珠之憾”。而这些作品中,相当一部门是近现代和现代作品,好比《在世》《红高粱》《古船》《白鹿原》《北方的河》《汉子的一半是女人》《尘埃落定》《..的葬礼》等,这些改造开放以来的小说名作,相当多地被查询者提到。

读者座谈: 用时间来测量作品的含金量

凭据问卷查询的究竟,经典的人文社科类作品中,文学作品与公共阅读的关系更为亲切。是以,报道组与来自沈阳几所高校的十余名中文专业一、二年级的研究生进行了座谈。经典的文学作品必然是畅销书吗?经典的认定权属于专家照样交给公共?若何对待现代作品的价格?以下阐述综合了学生们商议中对照集中的几个问题,是以不签字。

经典作品在其发生的年月是受迎接的作品吗

这个问题是在与文学专业研究生座谈时计较最为激烈的一个。

一部门同窗认为,经典作品必然是带有精英性质的,它应该有对曩昔深刻的反思,对当下透辟的视察,对将来卓越的远见。而具有这种特质的书,必然是深奥的、尖利的,所以很难被大部门人所接管。好比杜甫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远远不如李白,可在今天我们把他俩并称为“李杜”。再好比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他擅长心理理会,在《罪与罚》傍边对罪犯的心理描绘仔细入微,给读者带来的震撼远超与他同时代的其他俄国作家。然则,在他生活的年月,人们对他作品的评价远没有如今高。再以今天人人认为经典作品中对照“悦目”的《红楼梦》来说,它的家喻户晓不是因为作品自己,而是好多人经由电视剧才熟悉了《红楼梦》的故事,真正读懂《红楼梦》的人无论在其时照样后世,都不多。

另一部门同窗则认为,就大部门的文学作品而言,经典作品应该是既在其时就受到迎接,同时又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我们今天之所以很难读懂古代的经典,是因为对其时的文化、时代配景、习惯、说话等不认识,但这些作品在其时必然是很受迎接的。好比《诗经》,今天的我们读不懂,但它所用的语句就是其时的白话。再好比《红楼梦》,好多人读不进去,是因为我们今天习惯了浅阅读,习惯了电视剧的脑筋,然则在清代,它可绝对是一部畅销书。以陀斯妥耶夫斯基和杜甫为例,他们在其时固然没有同时代最好的作家和诗人知名度高,但也不是悄然无闻的。若是他们完全不克引起同时代读者的共识,作品也不会撒布下来。

经典的认定权属于专家照样公共

如今出书社在图书宣传上,最常用的法子就是“名人介绍”。名人和专家的介绍对读者的购书行为会发生多大的影响?在阅读选择上,每名同窗都有分歧的体式。

“我会首先选择那些已经写入文学史的有定评的经典作品。经典作品的价格,应该是由专家做出认定的,因为他们的目光更高、视野更坦荡。我们今天都把《诗经》看成经典,但它是孔子在大量其时风行的诗歌中筛选出来的。固然关于孔子是否对《诗经》进行过删改,后世史家一向在计较,但至少孔子对《诗经》的评价一向撒布下来,直到今天也让人无法轻忽。当然,经典是经由时间磨练的,对经典的评价也要经受时间的考验。”

“在专业进修时,我会凭据先生的要乞降教材中的书目来读。在专业以外,我更甘愿本身去发现好作品,然后做出本身的评价。古代的经典作品浩瀚,我们弗成能凭据哪一部更经典来进行选择,照样要出于本身的乐趣喜爱和阅读需要。好比在读古诗词的时候,我就喜欢读田园诗和山水诗,所以更喜欢王维,在读到他的一些撒布并不太广的诗作时,还有一种只有我本身赏识的小兴奋。”

“我感觉由谁来认定经典,要分时代。在古代,识字的人对照少,所以作品的评价权只能把握在有常识的人手里。然则在现代,几乎每小我都识字,所以书的销量一定跟它的价格是成正比的。有些被专家认为价格不高的,然则读者浩瀚,也未见得就不会成为经典。当然了,这还要经由时间的磨练,有些小说因为抓住了时代的脉搏,所以会引起恢弘读者的共识,然则后世的读者感触不到,作品就会被镌汰,可以留下来的都是那些深刻感悟人道的作品,让每一个时代的读者都有共识。所以,我感觉在今天能够把经典的认定权交给通俗读者。”

若何评价现代的畅销书

查询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经典作品的阅读率并不高,而在被查询者所填写的本身认为的经典作品中,有好多现代作品还没有达到被公认的“经典”水平。不少学生在座谈中认可,在本身的阅念书目中,相当大的比例是现代的风行小说。那么,该怎么对待这些风行小说稀奇是收集风行小说的价格呢?

“现代作品更能给我带来阅读的快感,因为它描写的就是我身边的生活,写的就是我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所以更能引起我的共识。并且对于经典,我们一样都是仰视的;对于时下风行的小说,我能够宁神勇敢地品头论足,让我感觉我和作者是平等的。”

“阅读现代作家的作品,有一个让我最高兴的事,就是能够跟着作者一路成长,好比一些芳华文学,你能看到好多年少成名的作家很快就鸣金收兵了,也有的作者越写越好,并且有时候还会感觉他的成长跟我们这些读者的陪同和支撑有关系。”

“经由这些年的成长,收集小说的质量已经有了极大的提拔。如今评价一部小说,是不是收集小说我已经不再注重了,因为收集只是它的流传..罢了,并且我感觉收集这个..或者在未来会加倍受到高水平作家的正视。”

但也有一些同窗透露,不太甘愿读现代的作品,因为书籍浩瀚,而时间有限,选择经典作品一定是个更“保险”、更能让本身有所收获的做法。(本报记者 高 爽 关艳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