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粮食与蔬菜,琼浆与茗茶,在古代各个朝代都是什么模样?

2019-06-17 16:05:36 暂无 阅读:1362 评论:0
粮食与蔬菜,琼浆与茗茶,在古代各个朝代都是什么模样?

中国国度博物馆的孙机师长有一次和年青年头人闲聊。年青年头人说:“我看古代没什么了不得的,四大发现不就是放了个炮、造了张纸、指了指偏向、印了本书儿嘛!”

孙机师长心里一震。姑且岂论四大发现对世界文明有多主要的影响,单单说前人吃的米、喝的酒、穿的服饰,这些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器材,可都承载了五千年的汗青流变啊。怎么能说“没什么了不得”呢!

为了给年青年头人补补课,孙机师长写了这本《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他早年师从沈从文师长,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史,又在考古学家宿白师长的指导下,钻研汉唐时期的中国文物。在文物研究范畴,孙机师长堪称人人。

这本书囊括了古代物质的方方面面——饮食、服饰、建筑、冶金、乐器、兵器装备、交通对象、科学手艺等,几乎相当于一部古代物质的百科全书了。

都说“熟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熟行人都知道,研究“物质”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博物馆陈列的文物,好比新石器时期的原始耕具,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我们能见到它长什么模样。

但它是怎么生产出来的,该怎么用,这些谜底,文物是无法启齿敷陈我们的。

若是你想知道,这就需要花心思去研究了。首先,文献是少不了的。好比《礼记》、《论语》、《汉书》……在各类“故纸堆中”找出跟文物相关的蛛丝马迹。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研究方式,叫图像志。前人崇信“事死如事生”,身后要和生前一般。所以,墓葬坑里平日都有墓主人用过的陪葬品,墙上还有壁画,描画墓主人生前的生活。经由这些图像,研究者可以还原某件物品在其时使用的场景。

文献和图像志,就是孙机师长研究古代物质最常用的两种方式。在这本书里,你能够看到几百幅线描图,都是他照着文物原样绘制出来的。

掀开书本,一边读字,一边看图,就似乎是被孙机师长引领着,在国度博物馆里走了一圈。听他娓娓道来,前人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衣服?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

粮食与蔬菜,琼浆与茗茶,在古代各个朝代都是什么模样?

好了,我们先去看看,前人吃什么?

《礼记》有记载,汉代首要的粮食作物是“五谷”,也就是麻、黍、稷、麦、豆。《周礼》记录的是“九谷”:黍、稷、秫、稻、麻、巨细豆,以及巨细麦。九谷和五谷比起来,最主要的是增加了稻。

先秦时期,北方种的水稻不多。《论语》有一句:“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其时的景遇是,孔子问一个叫“宰我”的人,说,“你守丧一年后就吃稻米饭,穿时兴衣服,你心安吗?”由此可见,水稻在其时是对照珍贵的。

若是你在一部以先秦为配景的影视剧里,见到老公民大碗吃白米饭,那就能够剖断,这个剧做得不精细。谁人时候,小老公民基本就吃不起水稻啊!

大部门人都能吃得上米饭,要到汉代了。那时候江南各地都种了水稻。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出土的翰札里,记载了白稻米、稻粝米等各类稻米。

到了晋代,起头显现早稻。不外阴历九月中旬才收割的稻,还不克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早稻。宋代的《岭外代答》里说,钦州有“正、二月种”“四、蒲月收”的早稻,这就是真正的早熟品种了。早稻的育成,为一年收获两季的双季稻缔造了前提。

把双季稻种在麦田里,那就成为一年三熟,也就是一年能够收获麦、早稻和晚稻。三熟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的《五杂组》。水稻栽培手艺的络续改善,使它成为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上面说到的五谷或九谷中,还要稀奇注重的是小麦和大豆。

考古发现最早的小麦遗存,是在甘肃民乐东灰山,距今大约五千年。到了距今约四千年的时候,黄河粗俗龙山文化遗址,好比山东茌平教场铺、胶州赵家庄,这些处所出土了大量的小麦标本。

商代有了食用麦的习惯,ト辞里说:“月一正,曰食麦”。《礼记》里写道:“孟春之月,食麦与羊。”周代沿袭了这个习惯。这时,种麦已经很遍及了。

再来看看大豆。大豆是我们国度的特产。黑龙江宁安大牡丹屯发现过四千年前的大豆。

《管子》说齐桓公北伐山戎,得其“戎菽”,布之世界。菽指豆类,戎菽也就是大豆。1873年,中国大豆在维也纳万国博览会上展出,惊动一时。之后,欧美列国才大量莳植大豆。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备受存眷的粮食作物是高粱。在山西、河南、陕西等地发现过新石器时代和西周时期的高粱。

在西安西汉建筑遗址中,还发现土墙上印有高粱秆扎成的排架的陈迹。《本草纲领》说高粱的“谷壳浸水色红,能够红酒”,这种特征属于高粱所独有,其他谷物是没有的。

粮食与蔬菜,琼浆与茗茶,在古代各个朝代都是什么模样?

从商、周直到明代前期,粮食作物的品种大体就是以上这些。到了明代后期,世界发生了一件大事: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大约十年之后,美洲作物玉米传入我国。

甘薯的传入就弯曲了些。甘薯的别号有好多,各地的习惯叫法还纷歧样,也叫番薯、红薯、白薯等等,为了轻易论述,我们先统一叫甘薯。

明万历二十一年,福建人陈振龙到吕宋,也就是如今的菲律宾经商,看到甘薯,想把它带回国。但吕宋禁绝薯种出口。陈振龙想了个法子,把甘薯藤绞入打水绳中,混过关卡,回到了福建。

万历二十二年,福建遭遇饥馑,陈振龙的儿子陈经纶,向福建巡抚金学曾提议种甘薯。甘薯收成很好,匡助其时的人熬过了灾荒。

后来,陈经纶的孙子陈以桂把甘薯传入浙江鄞县。陈以桂的儿子陈世元传种到山东胶州。胶州对照冷,不轻易种活,还每年从福建补运薯种。

陈世元又让他的长子陈云、次子陈燮,传种到河南朱仙镇和黄河以北的一些处所。三子陈树传种到北京旭日门外、通州一带。陈世元还写了《金薯传习录》一书,介绍这种作物的栽培方式。

陈氏一门六代,为甘薯推广作了不懈的起劲,后来有人在福建竖立“先薯祠”,赞誉他们的功勋。汗青不该该忘怀陈振龙的名字!甘薯相当高产,亩产量是谷子的十多倍。

明末福建已经成为有名的薯产区,清代《闽小记》有记载,其时甘薯一斤还不到一钱,两斤就能吃得很饱。老小妇孺,甚至家禽都能吃得上甘薯,不至于挨饿。

甘薯的推广在必然水平上缓解了我国的粮食问题。西汉时,生齿已经达到六万万,然而直到明末还只有一亿人。可是到乾隆时就猛增到两亿,清末就是四切切同胞了,个中新大陆传入的玉米、甘薯以及其他高产作物,起到的感化是很大的。

粮食与蔬菜,琼浆与茗茶,在古代各个朝代都是什么模样?

说完了粮食作物,我们再来说说蔬菜。

《诗经》里总共有132莳植物,像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里的“蒹葭”、“参差荇菜,摆布流之”里的“荇菜”。不外总数量虽大,用作蔬菜的却只有20多种。

《左传》称“蘋、蘩、蕰、藻之菜,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今天看起来,不外是些浮萍、水草、白蒿之类的,其时却拿来当祭品、办宴会。想想你就知道,其时的蔬菜有穷困了。

战国、秦、汉时,情形有了变更,但照样没法子跟我们如今比拟。其时最主要的蔬菜是《素问》中说的“五菜”:葵、藿、薤、葱、韭。这五种菜以葵为首,有的文献甚至把葵尊为“百菜之主”。

这里说的葵,不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向日葵,而是葵菜,有些处所称为冬葵,或许冬苋菜。汉代诗里描写菜园,一开首就是“青青园中葵”;魏晋时人们提起蔬菜,不是说“霜蒿露葵”,就是说“绿葵含露”。由此可见,葵菜的确常年并吞蔬菜榜榜首。

唐今后,葵的霸主地位受到了摇动。《群芳谱》说它“性太滑利,不益人”,“动风气,发宿疾”,葵的播种面积逐渐削减。李时珍在《本草纲领》里写了“今人不复食之”,把它归类到草部,不再把葵当做蔬菜。

你想想看,到今天,在我们的餐桌上,葵菜也并不常见。从曾经的蔬菜之王到无关紧要的副角,汗青就是如许残暴啊。

荤辛类的蔬菜,好比薤、葱、韭、蒜等,在古代单属于一个大类。

韭菜是我国原产,《急就篇》中蔬菜部门排第一位是葵菜,其次就是韭菜了。《汉书》中,有冬天在温室莳植葱和韭菜的记录。

韭黄是用韭菜培养出来的一个变种,味道尤其鲜美,在汉代还很罕有。到了宋代,韭黄就相当多了。有名吃货苏轼在诗中就提到“渐觉春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

粮食与蔬菜,琼浆与茗茶,在古代各个朝代都是什么模样?

魏晋到唐宋时期,有一些国别传来的蔬菜新品种。

好比茄子,原产于印度和泰国,在我国古文献中最早见于晋代的《南方草木状》。黄瓜,原产地也是印度。

《齐民要术》提到“种胡瓜法”,指的就是黄瓜,这个“胡”字,是外来物的标记。到了唐代,胡瓜更名为黄瓜,成为南北常见的蔬菜。

菠菜是从尼泊尔引进的。最初名叫菠棱菜。色味俱佳,生历久长,从初春一向供给到夏秋。

我国还本身培养出了一些新品种,个中最首要的是白菜。白菜原名菘,最早显现在东汉《伤寒论》,但汉代的菘和我们如今吃的白菜,在口感上差得很远,经由一代代辛勤培养,到了南北朝,口感上了好几个档次。

《南齐书》有记载,文惠太子问周颙:“你感觉什么菜味道最好?”周颙说:“初春的韭黄和秋末的白菜。”

到了宋代,显现了品质相当优良的白菜。结子、肥大、高产、耐寒。苏轼用“白菘类羔豚,冒土出熊蹯”来赞扬它,说它滋味之美妙,几乎能跟熊掌相提并论。

元明清时期,又有一些外来的新品种。元代从波斯引入胡萝卜。16世纪之后,原产美洲的辣椒传入我国。

《花镜》中有记载“番椒,丛生白花,子俨如拙笔头倒垂,初绿后朱红,其味最辣”。辣椒流传速度很快,在西南和西北区域,成为首要的香辛类蔬菜。

若是没有从美洲传入辣椒,很难想象现在的川菜、湘菜,会是什么模样。

粮食与蔬菜,琼浆与茗茶,在古代各个朝代都是什么模样?

说完了前人吃什么,我们再来聊聊前人喝什么。

说到“喝”,就不克不提到酒。我们古代的酒可分为果酒、粮食酒和蒸馏酒三个阶段。酒的种类固然多,但最素质的成分都是酒精。

含糖分的水果自带酵母菌,经由酵母菌的分化感化,就能生成酒精。所以,水果腐臭后有一股酒精味。

天然发酵的果酒在原始社会就已经显现。《新修本草》上有记载,作酒要用酒曲,“而蒲桃、蜜等酒独不消曲”。

从第一阶段的果酒到第二阶段的粮食酒,酒曲的发现起着至关主要的感化。

晋代《酒诰》里说,有一次,狂药把剩米饭放在桑树的树洞里面,时间久了,米饭发酵,披发出芬芳的气息。于是就有了酒曲。

用粮食造酒,必需要经由酒曲的糖化感化,使粮食中的淀粉分化为简洁的糖,再经由酵母感化发生酒精。

粮食酒比之果酒有两个长处,一是没什么季候限制,二是味道更醇厚。

到了元代,蒸馏酒起头从西方传进中国。《至正集》上说得很领略,其时的人采用西域传来的方式,用水、火还有鼎来炼酒,炼出来的酒叫阿剌吉,气息很浓烈。

阿剌吉翻译自..语,也就是蒸馏酒。经由蒸馏提纯,酒精含量可达到60%以上,烈性得很。

所以啊,早期的记载,好比《饮膳正要》甚至说它“大热,有大毒”。《草木子》说,“饮之则令人透液而死”。人们一起头喝这种烈性酒,很不习惯,甚至认为喝了有生命危险。

后来慢慢喝的人多了,也就酿成一种风行,喝低度酒反而感觉不敷劲儿了。

粮食与蔬菜,琼浆与茗茶,在古代各个朝代都是什么模样?

前人常喝的饮品,除了酒,就是茶。我国的饮茶法也能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西汉到六朝的粥茶法,第二阶段是唐到元代前期的末茶法,第三阶段是元代后期以来的散茶法。

在粥茶这个阶段,煮茶和煮菜汤差不多。

唐代的《膳夫经手录》上说:“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

“茶圣”陆羽对粥茶很不写意,你注重一下他是怎么吐槽的——“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水渠间弃水耳”。把茶叶和各类调味品煮在一路,如今的人想想都感觉恐怖。

粥茶阶段,煮茶体式是对照粗放的。到了第二阶段末茶法,处理体式就精美多了。

什么是末茶呢?陆羽在《茶经》中有提到:“末之上者,其屑如细米。”就是把茶饼碾成米粒那么小。

碾完之后,要怎么煮呢?《茶经》中提到煎茶法。

先在风炉上的茶釜中,把水煮到稍微有点沸腾,然后把茶末倒进茶釜里,用竹筴搅动,比及浮沫涨满茶釜,就能够倒进碗里喝了。

煎茶法要求茶釜里的水“如涌泉连珠”时下茶末,但茶末经由如许一煮,一定变得熟烂,失去茶原本的香韵。书中还说煎茶时要“调之以盐”,品茗下盐。

由此可见,陆羽还不克完全解脱唐朝之前的旧俗。

不外,尽量如斯,陆羽的《茶经》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中国甚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周全的介绍茶的专著。

除了讲到怎么烹煮,还具体记录了茶的生产、加工、器具以及有关的典故传说。宋代梅尧臣的诗中说:“自从陆羽生人世,人世相事学春茶。”可见后人对陆羽和茶非常推崇。

《因话录》《新唐书·陆羽传》都有奉陆羽为茶神的记载。书上说,卖茶的人把陶瓷做的陆羽像供在茶灶旁边,生意好的时候用茶来祭奠,生意欠好就用热开水浇一浇。也是有意思得很。

粮食与蔬菜,琼浆与茗茶,在古代各个朝代都是什么模样?

到了晚唐时期,鼓起一种新的煮茶手法:点茶法。把茶末放在茶盏里,等水开了之后,把水注入茶盏。这种手法强调水流要顺通,水量要适度,落水点要正确,同时要持续击打茶末。

点茶法最能施展出末茶的特点,成为宋元时期饮茶体式的主流。

跟着点茶的普及,茶末也越来越细,被宋人誉为“瑟瑟尘”、“飞雪轻”,就像粉尘和雪花。跟唐代《茶经》所称的细米状,已经大不沟通了。

茶饼的建造工艺也到了登峰造极的田地。最受推崇的名茶,是福建建安凤凰山所产的“北苑茶”。宋太宗时,以北苑茶制成龙、凤团,在茶饼上刻制龙凤纹饰。

仁宗时的“小龙团 ”,一斤值黄金二两。其时人称:“黄金可有,而茶弗成得。”徽宗时,制成的“龙团胜雪”,每饼值四万钱,更是珍贵无比。

这种茶饼对原料的要求极高,最好的茶只取中央的那一缕茶芽,用清泉水浸泡,一根根晶莹剔透,真像银丝一般。

元代后期,起头风行喝散茶。

把茶芽或茶叶采下来,晒干或焙干后,直接在壶里沏着喝,一样不掺香料,也不再压成茶饼、碾成茶末。

这种手法,和我们如今就很相似了。到了明代,散茶完全排斥了末茶。洪武二十四年,也就是1391年,当局明文划定,禁止碾揉高级茶饼。如许一来,连通俗茶饼也逐渐少见了。

到了今天,无论你喝的是绿茶、红茶、花茶照样乌龙茶,已经一切属于散茶,遵循的也都是喝散茶的套路了。

粮食与蔬菜,琼浆与茗茶,在古代各个朝代都是什么模样?

《中国古代物质》这本书,包括万象。看了之后,你会对中国古代物质五千年的汗青流变感应赞叹。好多在今天习认为常的器材,本来竟是水货。今天我们好多习认为常的生活体式,别说一千年前,就是与两百年前的清朝比拟,也是相去甚远。每一种物质,都不是静止的,它们就像水,流过了千年时光,才酿成现在的式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