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前人是若何熟悉宇宙的,除了“天圆处所”还有哪些见解

2019-06-18 15:28:10 暂无 阅读:1373 评论:0

一提起前人对于宇宙的熟悉,我们不由自立的便会认为前人的宇宙观是“天圆处所”。其实这是一种刻板印象,前人对于宇宙的熟悉是非常进步与雄厚的,甚至与西方近代以来的天文学比拟也显得毫不减色。

若是对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有过根基认识,就会发现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其实是非常蓬勃的。查阅文献,我们发现中国古代的宇宙观首要有三种,即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我们不妨一一走进这三种天体观,深入认识其对于六合的见解与前人的聪明。

前人是若何熟悉宇宙的,除了“天圆处所”还有哪些见解

图1 古代天圆处所之说

一、盖头说:天圆如张盖,处所如棋局

盖天说是汉民族一种非常陈旧的宇宙观,早在殷周时期就已经显现了。在前人的眼中,地球是一块平展的、四方的地盘,天空比如一个圆形的屋顶,笼盖着整个地球,即“天圆如张盖,处所如棋局。”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天圆处所”。前人认为天与地相接,融为一体。但跟着时间的成长,后来又有人提出其实天与地其实并不相接,天固然笼盖着地,但因为地是方的,故而有四个角是无法笼盖的,于是有人就认为,这四个角上有八根柱子撑持着整个天空。

盖天说系统见于《晋书·天文志》,个中记载道:“言天似盖笠,地法覆盘,六合各中高外下。北极之下为六合之中,其地最高,而滂沲四。三光隐映,认为日夜。天中高于外衡冬至日之地点六万里。北极下地高于外衡下地亦六万里,外衡高于北极下地二万里。六合隆高相从,日去地恒八万里。”按照该概念,天是一个穹形,地也是一个穹形,个中间距八万里。东汉的有名哲学家王充认为“今试使一人把大炬火,夜行于平地,去人十里,火光灭矣;非灭也,远使然耳。今,日西转不复见,是火灭之类也。”

前人是若何熟悉宇宙的,除了“天圆处所”还有哪些见解

图2 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字仲任

当然,盖天说自发生以来就是一个络续开放、络续成长的系统。“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对于这首北朝民歌,我们并不生疏,个中反映的就是盖天说的概念。从民歌中,我们能够看出个中反映的内容无疑是属于草原民族的平常生活。当我们来到草原,就会发现远天一色,天比如一个穹盖,地比如一个棋盘,整个六合保持在一路,融为一体。是以,发生这种盖天说的概念也就无独有偶了。

前人是若何熟悉宇宙的,除了“天圆处所”还有哪些见解

图3 浑天说示意图

二、浑天说:浑天如鸡子

浑天说的根基概念认为天上的恒星都布于一个“天球”之上,而日月星辰都附着于天球之上,一直的运转着。从这点来说,无疑与现代球体天文学邻近。

那么,为什么叫浑天呢,以及这一概念对于六合的见解事实是什么呢?

关于浑天说的描述,见于《张衡浑仪注》,个中记载“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天内外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六合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又平分之,则半一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覆地上,半绕地下,故二十八宿半见半隐。其两头谓之两极。北极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然则北极上规径七十二度,常见不隐。南极六合之中也,在正南,入地三十六度。南规七十二度常伏不见。南北极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强半。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故,其形浑浑,故曰浑天。”

前人是若何熟悉宇宙的,除了“天圆处所”还有哪些见解

图4 浑仪,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是以浑天说为理论根蒂制造

比拟于盖天说,浑天说无疑是更推进了一步,其认为六合并不是一个半球体,而是一个球体。这种概念认为天宇宙比如鸡蛋壳,而地球则是个中的蛋黄。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这种概念认为宇宙是无限的。正如张衡所说:“过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限。”

在我们今天看来,浑天说比盖天说更具有提高性,但前人认为这两种概念并无高下之分,而是各矜持分歧见解。不外,浑天说照样具有必然优胜性的,那就是凭据这种概念可以制造出一种天体仪器——浑天仪,前人凭据浑天仪可以建造出较为正确的历法,对于祭奠与农业生产具有重大意义。

前人是若何熟悉宇宙的,除了“天圆处所”还有哪些见解

图5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

三、宣夜说:天了无质

早年面两种天文概念来看,无论是盖天说照样浑天说,都将天体算作一个球体,即一种实体的观点。与这两种观点比拟,宣夜说无疑是一场思惟革命。宣夜说认为“日月众星,天然浮生于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即整个天体漂浮于气体之中。

其实,宣夜说的概念发源极早,如《庄子·逍遥游》认为“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即整个六合是因为气组成的,而且是无限的。后来的宋钘、尹文继续了庄子的元气观点,将世界万物的本源追溯到“元气”。后来的名家有名代表人物惠子则提出中国哲学史上有名的“历物十事”,个中一个概念就是“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这种关于宇宙既无限大又无限小的概念成为宣夜说的思惟奠定。

前人是若何熟悉宇宙的,除了“天圆处所”还有哪些见解

图6 前人对天文记录的石刻

宣夜说一向处于成长之中,最终成型于晋代,如《晋书·天文志》记载“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眼瞀精绝,故苍苍然也。譬之旁望远道之黄山而皆青,俯察千仞之幽谷而窈黑,夫青非真色,而黑非有体也。日月众星,天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须气焉。是以七曜或逝或住,或顺或逆,伏见无常,进退分歧,由乎无所根系,故各异也。故辰极常居其所,而斗极不与众星西没也。摄提、填星皆东行,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迟疾任情,其无所系著可知矣。若缀附天体,不得尔也。”

这种概念认为,“天了无质”即天体是没有形质的,不是一个实体,而是无边无际的气。而日月星辰则依托于气体在宇宙中漂浮运行,各自遵循着本身的轨道,有纪律、有秩序的一直运转。

前人是若何熟悉宇宙的,除了“天圆处所”还有哪些见解

图7 “日心说”(左)和“地心说”(右)

我们知道,西方天文学最为有名的两种概念便是地心说和日心说。

这两种概念都将天体看作一个坚硬的球体,其他的日月星辰都固定于这个球体之上。但宣夜说却否认了这种概念。宣夜说认为整个宇宙是无限的,布满着气体,世界是由气组成的,是以呈现出虚空的特点,所有的天体都漂浮于气体中,各自遵循着本身的轨道运行。这种思惟与西方天文学比拟毫不减色,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惜这种观点在中国古代并没有引起多大正视,几近失传。我们今天可以认识这一概念,无疑是得益于《晋书·天文志》,得益于中国蓬勃的史学传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