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姜太公的三儿子丘穆为什么用封地为姓,为什么丘又改为邱?

2019-06-19 09:32:18 暂无 阅读:732 评论:0
姜太公的三儿子丘穆为什么用封地为姓,为什么丘又改为邱?

“行不改名,坐不改姓” ,这是一句老话,“英雄都如许!” 姓是老祖宗留下来的,是爷爷奶奶或许爹妈给的,是不克调换的。然则在汗青和实际傍边,改姓的情形相当遍及。有自愿的,有被迫的,有荣耀的,有哀思的。

古代的姓和氏的区别

姓和氏在现代根基是一个沟通的概念,而在远古之时则有着严厉的区分。在那时,以女子为传承中心的宗族称姓,以男子为传承中心的宗族称氏。正如《通志·氏族略》所言:“三代以前……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当远古的先民们人人都有了姓和氏之后,太昊宓羲氏就起头规范“制嫁娶”。《路史》注引《古史考》曰:“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约,以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据《通志》记载,太昊时划定:“氏同姓分歧者,婚姻互通,姓同氏分歧,婚姻弗成通。”

我国现行的姓氏,是在远古姓氏的根蒂上成长演变而来的。跟着母系社会的分化和崩溃,跟着氏族社会的巩固和成长,远古姓的概念慢慢被减弱,被淡化,被遗忘。从黄帝今后到西周初始近一千多年的时期内,姓已慢慢变得无关紧要,氏乃是一小我的首要称呼符号。现今的姓氏,多数确立于春秋至秦汉时期,有的则更晚一些。在这一时期,姓和氏之间的远古概念和不同已经慢慢消散,人们爽性把姓氏合一,“姓”起头成为姓氏的总称,亦即现代姓的真正寄义。

秦汉以前,姓和氏是两个分歧的概念。“姓”发源于母系社会,用来透露母系的血统;“氏”发源与父系社会,为同姓衍生的分支,正本为同姓各部落的名称,后来则专指部落的首领。国度发生今后,不少封国和官职也成了氏的名称。在古代,封国和官职或者世袭,氏也就随之能够世袭了。一旦封国和官职失去后,氏就起头演酿成家庭的标记。所以这时只有贵族才有姓氏,布衣和奴隶是没有姓氏的。一样女子称“姓”是用来“别婚姻”,男子称“氏”则用来“明贵贱”,两者的感化纷歧样。

姓氏大量发生的时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一时期,“姓”是固定不变的,而“氏”却时常转变。是以往往显现父子同姓分歧氏,或姓虽分歧,氏却沟通的现象,即使是统一小我在分歧时期也可有分歧的氏。氏的这些转变往往反映了贵族的地位和权柄的调换。

古代工资什么要改姓,总的来说首要有以下原因:

一、变氏,以封邑为氏

从姓氏的演化考查,古代姓根基固定,而氏的使用还不是固定的,一家一人之氏常起转变。如姜太公的第三子丘穆公,因曾取代父亲姜太公和兄长齐丁公镇守齐国首都营丘,所今后世子孙便以“丘”为氏,他是姜姓丘氏的始祖。

姜太公的三儿子丘穆为什么用封地为姓,为什么丘又改为邱?

又如战国时期的商鞅,原叫公孙鞅,因是卫国人,又称卫鞅,后因军功封商(今陕西商县)十五邑,号商君,故又称商鞅。

再如鲁国医生展禽,封邑于柳下,谥惠,所以又叫柳下惠。《左传》载晋国的范宣子的祖先“自虞而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这是先秦变氏的很出名的一个例子。

二、帝王赐姓

相传夏朝帝孔甲有两条龙,有一小我擅长养龙,帝孔甲就赐他姓“御龙”。今后历代帝王纷纷师法,用赐姓来赞誉忠臣勇士,或示爱宠妃臣仆。

如周穆王盛姬早卒,赐其族为痛氏。刘邦竖立汉朝,刘姓成了国姓。刘邦起义之时,项伯在鸿门宴时解救刘邦有功,刘邦就赐项伯姓刘。所以如今姓刘的人,纷歧定祖先都姓刘。

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功勋卓著,曾被南明隆武政权赐姓朱,因而闽台人民称郑成功是“国姓爷”。

封建帝王出于开疆拓土、羁縻番邦的政治需要,也经常向外族首领赐以帝王之姓或他姓。如汉武帝赐匈奴休屠王的太子赐姓金,因当时休屠王曾以金人祭天之故。唐代党项羌(古族名)原姓拓跋氏,唐帝赐姓李氏;宋代党项羌立国为西夏,宋帝赐姓赵氏。

帝王赐姓一样用以褒扬,但也有因犯上,“龙颜盛怒”,贬斥臣仆而赐姓的,这种赐姓就跟“赐死”一般,是一种惩罚。如齐武帝萧赜原与巴东萧子响同姓,永明八年萧子响因罪伏法,齐武帝恶其起义,“赐姓为蛸氏”。

刘宋时的刘诞,因抵制朝廷被宋武帝所杀,刘诞及其家眷因而“贬姓留氏”。武则天篡位成功后,将中宗皇后王氏改姓为蟒,高宗宠幸肖良娣改姓为枭,又将起兵否决过她的李姓诸王改姓为虺,突厥可汗默啜改姓为斩啜。为了撮合人心,武则天还向辅佐她的臣子集体赐姓为武。这也许是汗青上最大规模的赐姓了。

三、避忌改姓

姜太公的三儿子丘穆为什么用封地为姓,为什么丘又改为邱?

邱氏本为丘氏。西汉废黜百家,独尊儒术,避孔子讳,诏丘加“邑”部改为邱。金明昌三年,金修孔庙,命臣庶回避孔子讳,其域内丘氏改邱姓。迨清雍正三年,朝廷“程门立雪”,诏令丘改邱,不许姓丘。为什么?因为犯了孔夫子孔丘的讳。于是加了一个偏旁,才有了今天这个邱姓。

中华民国参议院议员丘逢甲等于1912年提议恢复祖先肇姓之丘。认为丘姓得自姜太公封地营丘,早于孔丘,无祖先避忌后人之理,并在广州登报呼吁族人恢复丘姓。是以,闽、粤、台部门族人闻之响应。但全国大部门省区族人,因不知情,或因涉及司法户籍等诸多问题,仍然使用邱姓,所以今天丘邱姓并用,但这并改不了世界丘邱是一家的既定事实。

这种改法,甚至连天上的神仙也难幸免,月宫嫦娥原叫恒娥(恒是姓),因华文帝叫刘恒,于是恒娥仙子也就只好改为嫦娥仙子了。避忌改姓,这是造成前人一人两姓的主要原因。

四、避事改姓

因避事而改姓,这在汗青上也并不少见,有避仇、逃亡、避嘲、避耻四种情形。

如韩信不利的时候,他的儿子逃往南粤,取韩字之半,改姓韦。

司马迁田园陕西韩城县有姓同的,据传是在司马迁坐牢时,本家人纷纷改姓逃难,有的在司马旁加一竖改姓同,有的在马字旁加两点改姓冯。

今广东东莞有姓香的,本来他们的祖先是北方的查姓,因避仇逃至广东,将查姓下边一横移至上边,改姓为香。

唐代李抱王本姓安,因耻与安禄山同姓,改姓为李。

辛亥革命之后,爱新觉罗家眷的工资了逃难,最常见的是改姓金,因为“爱新”在满语傍边,就是金的意思,所以改姓金;有的改姓王,因为都是王爷的子女;有的改姓罗,这是对照偷懒的,爱新觉罗里面拿个“罗”,就姓“罗”了;有的改姓黄,因为是皇族;还有的改姓艾。

五、民族改姓

汗青上的少数民族或假寓中国的外国工资了适应时代情况,逐渐改为汉姓。这种改姓平日是将复音姓氏改为单音姓氏。如卢浦改为卢,贺葛改为葛,柯拔改为柯,叱罗改为罗,胡古口引之改为侯,莫那娄改为莫,宿六斤改为宿,等等。 据东汉《习惯通义·姓氏篇》介绍,其时所收500个姓氏傍边就有150多个双音姓氏,占三分之一;而到北宋《北家姓》所收的500多个姓氏中,双音姓仅占十分之一。由此可见,复音姓氏改为单音姓氏之多。

宋时汴京居有犹太人十七姓,如今还有张、高、石、李等几大姓。 犹太人的姓氏均由其时皇帝赐赉,全都汉化了。五代时成都的李洵,原是波斯人,其姓名也是汉化了的。清初,满族统者入关今后,历久使用李民族的复音姓氏,如爱新觉罗、叶赫那拉等。

跟着时代的成长,现在满族姓氏几乎都已改成了单音姓氏。如爱新觉罗改为金、伊、洪、德等姓,钮祜禄氏改为郞、卜、钮等姓。满族鸿文家舒庆春(老舍)的家眷本不姓舒,只是在比来几代才改姓舒的。

六、音讹改姓

因读音错误,耳食之言成为既成事实而改姓。如三国时的简雍,本姓耿,因幽州人读耿为简,耿雍就改成了简雍。又如莘氏讹为辛氏,郯氏讹为谈氏,恭氏讹为共氏,虢氏讹为郭氏等。

七、省写改姓

或省去原姓之一部门为以姓,或省去原姓之一字而成单姓。如鄣省写成章,邴省写为丙,鄫省写成曾,钟离省写成钟,宗伯省写成宗,司寇省写成寇,马服省写成马等。

八、入赘、过继、收养而改姓

人人知道,曩昔入赘是要随女方姓的。收养正本不姓这个姓,收养到我家就改我这个姓。

并不是每个姓都有零丁发源的。有那么多姓氏,都源于几十个非常陈旧的姓。这些照样对照常见的,还有更怪的。..还保留着这么一个习惯,若是本身的姓读法稀奇,一样要在手刺上印出来。两小我晤面,问对方的姓怎么念,不光不失礼,照样有礼貌的示意呢。姓氏文化十分复杂。只要一个个姓去深入研究,你就会知道姓氏文化有何等巧妙精湛。

起原:邱氏全球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