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古琴的琴学思想

2019-08-18 00:41:20 暂无 阅读:735 评论:0

一、古琴文化的本体

任何一种艺术皆植根于时代的生活和文化中,古琴也不破例。数千年汗青的古琴所表述的琴学哲学思惟和琴艺审美理念,皆由中国传统文化而出。传统文化中对生命的感悟和人格精神的培育是古琴成长的深层动力,古琴作为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比其余乐器更多地承载了传统文化的思惟内涵和艺术审美信息,成长成为世界上奇特的音乐文化,焕发出特别的音乐艺术魅力。

琴棋书画,是古代中国人生活中的主要内容。琴居其首,因为琴之功用,不光有娱耳、平心的精神愉悦感化,还能够用以修身养性培育聪明人格,完美人生。琴不光是一件乐器,更是中华博大的文化的载体,照样感悟生命和摄生极好的对象。如许一件器具,天然成为前人生活中的选择。古琴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我们称之为“琴学”,由古琴所焕发出的中华文化思惟和民族精神品质,我们称之为“琴道”。

古琴的琴学思想

二、古琴与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历经二千余年的成长,儒家文化一向居于庙堂的地位,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思惟。道家、佛家也以其精湛的思惟内涵,与儒家一道深刻影响中华民族思惟的形成,培育出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和文化人格。

(一)古琴与儒家天道观

儒家有正视乐教的传统,儒家的天道观是以“仁、善”为根蒂的“天、地、人”之和,而谈到“和”莫擅长为“乐”。《周礼》曰:“以乐教和,..不乖。”《乐记》则曰:“乐者,六合之和也。”由礼杀青的社会秩序安宁与由乐杀青的家国人心之和相连系,是儒家素来的幻想国,儒家继述的先王圣人一向以乐教化和同世界,故有“舜弹五弦琴,歌南风,世界治”的述说。乐,担负着六合人和的重任。

公元前6世纪,儒祖孔子便将乐列为主要的教育内容,是六艺之一。孔子自己亦身体力行,每日必抚琴鼓瑟、歌诗吹笙,教化后辈培育正人德性,并向列国君王宣扬,以期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世界的幻想;“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把乐所致成的教养看作是正人树德修身的最终境界。现存的一百余部古琴琴谱,其表述琴道的思惟和包罗琴曲琴律琴艺在内的琴学内容莫不环绕这种“六合人和”的天的天道观。

正因如斯,儒家的思惟深刻地影响着古琴的方方面面。琴器依人而作形,寓以六合阴阳的理念并予以天时、伦理、人事等方面的文化注释,宣扬道德教化。琴音追求“和静内蕴,中正平宁”,琴乐追求“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内善外美”的审美幻想,以此琴乐琴音教化完美人格,培育正人之德,濡养浩然之气。

自孔子始,儒者与古琴结缘不堪数,历代信仰儒家思惟的帝王贵族和文人士子,莫不以孔子为楷模,以学琴操琴为教养的功课。“达则兼济世界,穷则独善其身。”儒者平生“左琴右书”,跟着他们的追乞降实践,汗青上留存下来的雄厚的琴学文献和琴曲作品,多半布满着他们的人生幻想价格观点,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惟丰厚的财富。

(二)古琴与道释天道观

老庄之学正视人的精神自由,其天道观以天然之道为本,正视生命与天然的协调融洽,以“法天贵真”而达六合人之和,屏弃儒家礼乐之治,而以六合之本道“太一”顺应天然而为乐,其倡导的天然音声为“大音”。其“大音”恬澹无味而“希声”,于“冥冥之中独见其晓,无声之中独闻其和”。人在此精神状况中是极其天然和自由的,人与六合天然融为一体。释家则以其“空观”赐与生命以更彻底更广宽的自由空间。在以儒家思惟为主流的社会中,士子们的实际生活、仕途起劲往往并不睬想,孔子和孟子履行幻想、游说列国尚遗到极大的困厄,世界无数士子各自人生幻想、际遇可想而知。庄禅之学说赐与了他们人生精神的一个歇脚点、压制时的一个自由思惟空间,甚至进而成为人生价格的最终选择。外化在生活中就是对隐逸自由精神的醉心,追求生活的适意和处事势度的天然。在古琴中大量的示意天然、恬澹、自适、舒逸的精神情态的古曲,恰是古代士子人生两面的反映。古琴琴音渺杳徐逝,与道家对冥冥宇宙天然的永恒的感悟,佛家虚无心性清净明心的参顿之道合,碰撞出巧妙的精神境界亦即妙悟而弗成言的琴境。道禅之音和平面大雅,“清微而淡远”,“禅和而静深”。

古琴的琴学思想

三、古琴审美

古琴为写心之器而非道艺之具,故弹曲首重心境之表达而非旋律之悦耳。故前人抚琴,倡“得韵为先,满意为主”的审美理念。指法求雅静,琴音有韵味,琴曲内涵与心里体验连系。若片面追求悦耳悦耳热闹的结果,则离古琴越来越远了,悦耳固应正视。但须能达意,热闹则非古琴矣。

古琴的吹奏不光仅是诉诸听觉的音响,更有由琴音而生发的文化、生活、思惟等非音乐内容的意义。它们既博大又深刻,既哲学又生活,这些非音乐的身分更使得古琴布满迷人的魅力。

(一)琴曲的分类与懂得琴曲与琴歌

古琴曲分琴歌、无词琴曲两大类(见<琴史新编》)。

琴歌显现很早,孔子编《诗经》305篇皆可弦歌之(琴、瑟),古琴虽只作为歌咏的伴吹打器,但亦可视作琴歌在诗经时代的遗篇。在《存见古琴乐谱辑览》中,尚可见到<伐檀》《蓼莪》《葛覃》《鹊巢》《鱼丽》(关睢)等数篇。其曲则应多为后人所作。琴歌一直是数千年来古琴的传统演绎形式,汉蔡邕《琴操)中有介绍。宋代的《乐府诗集》专到“琴曲歌辞”四卷,明代中晚期的《浙音释字琴谱》《太古遗音》《绿绮新声》《琴适》《理性元雅》等几部琴谱收录有大量的琴歌,清初康熙时东渡..的心越禅师蒋兴俦在..传谱的《东皋琴谱》共有47首琴歌之多,其中32首仅见于东皋谱,他谱未见(陈长林《东皋琴谐初探》),诚为珍贵。

明末至清,因受虞山派的琴论影响,发生了重曲轻琴歌的现象,琴歌受到过度排斥。留存至今的古代琴歌,1958年由查阜西师长编撰出书的《存见古琴乐谱辑览》中,共辑有340余首。

古琴器曲的显现亦很早,有名的伯牙、子期知音故事千古撒布,所弹《高山流水》曲已非常成熟,古琴器曲与宫廷乐舞,钟鼓乐队成为2000多年前中国音乐水平高度成长的标记。古琴曲共有3400余首传谱,660多首古曲,是全人类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琴曲题材分类

每首琴曲都反映它发生的时代的社会思惟文化特征,反映作曲者的感情和生活体悟。因为古琴曲的特别记谱法减字谱,仅记录位置音高,吹奏时转变局限很大。我们如今见到的琴曲往往是经由数百上千年的络续演化,好多代人加工后的究竟,呈现出内涵渊博、音韵复杂而又雄厚的现象。往往假托圣贤和汗青名人而作,以增加权势形象,使内容更隽永。

按琴曲中各家思惟的影响以内涵分可分为:儒家曲、道家曲和佛家曲。

按文化意蕴的题材分,可分为天然题材、感情题材、幻想题材、花鸟题材等(刘承华《古琴艺术论》)。

古琴的琴学思想

琴曲懂得方式

琴曲内容思惟深刻、题材雄厚,根基上是题目式音乐,由曲名而可窥其内涵。《忆故人》见曲名知是想念故人、同伙、亲人深情之曲。《梅花》知是以清声写梅花不畏寒雪,芬芳绽放的高洁品质。懂得琴曲,除题目外,还可由以下几方面着手:

(1)解题:古琴曲一向都有解题的传统,大部门琴谱都有对琴曲内容的诠释。

(2)段落小题目:好多中大型的琴曲,往往在每一段前加上小题目,让弹奏者更易把握曲意。这些小题目或者是作者所示,也或者是后来弹奏者的懂得记录,如18段的《离骚》、45段的《广陵散》皆如斯。

(3)歌词:好多琴曲既可作纯器曲弹奏,又往往配有歌词可作歌咏,表达曲的内容有名的如(阳关三叠》是唐代王维的诗加配部门歌词,是送别友人的曲;《胡笳十八拍》源自蔡文姬论述由胡地归汉的18段诗,弯曲凄凉。

(4)跋文:息争题-样,有些曲往往记有跋文,多数是对曲的懂得解说或感悟记录,对参考前人对曲的懂得很有感化。

(二)吹奏形式

体式:古琴吹奏体式首要有独奏、合奏、琴箫合奏、琴歌、琴伴舞。独奏为其最常见形式。

场合:古琴弹奏场合以书斋自适,天井三五亲信互相切磋最为适意,也是自古以来最常见的形式。现代常见形式除此之外也有较多人的群体雅集、音乐舞会的表演、各类受众形式的讲座、各类民众场合的文化展示。恰是后背的这几种场合形式改变了古琴的自适性质,更留意身手的示意,从而对古琴的传统审好心趣的改变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情况:琴人追求天然和平的情况。悄然便有出雅,简练则近天然。

弹奏:前人有五不弹:“疾风甚雨不弹,尘市不弹,对俗子不弹,不坐不弹,不衣冠不弹”;亦有十四宜弹:“遇知音,逢可人,对道士,处高堂,升楼阁,在宫观,坐石上,爬山阜,憩空谷。游水湄,居舟中,息林下,值二气睛朗,当清风明月。”故晋人陶潜憩于菊篱之下弹素琴,此情此景是千余年来文人们一向追慕效仿的对象,“若羲皇上人也”。

(三)古琴的雄厚音色

古琴的韵味施展在琴器的雄厚音色和吹奏时的雄厚示意力上。古琴摆布手手指法导致音色的频仍转变和不同。与此同时,沟通的音在琴器上又有十余处以上,分歧的力度、质感、位置组成其雄厚的音色,这是其他乐器所无法对比的。恰是这种声音韵味的特别性和示意力,使其适合人们扦发本身心里的感情,惹人饮茶进人一种内省的状况。

古琴能发出三种音色的声音:

散音:清脆,共识性强,余音长。有大地之深奥宽广感,又若生命之朴素天然。7条弦共有7声,称为地籁之音。

泛音:悦耳,透亮质感,有弹性、有金石感。若看夜空中繁星,通亮、纯净而空灵。7条弦上13个徽点共91声,称为天籁之音。

按音:温厚结子,具有力度感和张力感。示意力雄厚而多变,质感转变显着,若六合化生万物之雄厚无限。每弦具三个八度21声,共有147声。

三种声音音色各具特色。形成光鲜的对比。琴上取音位置多达240多处,以七声均之同度音可多达30多处,每声均可获得雄厚的特别的音色质感结果,使古琴获得宽广的示意力。加上摆布手指法的多样技能,使古琴具有了其他任何乐器都没有的布满特别的韵味魅力的审美结果。前人以之修身养性,培育品质,今人以之营造精神世界的雄厚享受,竖立精神栖息的家园。“上可接渺字,下可通鬼神”,前人称之为神器,自有其因也。

(四)古琴的韵味审美

“以得韵为先,以满意为主”,是前人提出的抚琴的审美追求。古琴绵长的余音和指上技能连系发生的韵呈海浪升沉、蜿蜓游动、虚实相切、潇洒空灵的美感,具有特别的魅力,适合精神的内省和心里感悟的表达。所谓的琴韵实质上有两层意思:由器物与技法求得的各类形态分歧的韵是空间具象的声韵,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另一层则是由弹奏者表达的或由听者所感悟到的潜藏在外在声音下深层的蕴意,所谓意在言外,即心理层面的韵。借此意蕴,弹奏者表达其心里之感悟,听者打动个中引至共识,其深可达至铭肌镂骨,其细微可消于无尽的冥冥茫茫,其阔能够是生命和宇宙,能够为此支付平生的起劲。追求韵昧成为古琴的身手特点,而曲以韵胜也就成为古琴的艺术特色。

古琴的琴学思想

抚琴以“满意为主”,其用不重在于“娱人”,而重在于“修己”,故趣不重在音(音乐性)而重在心(音外之意),以表意为最终目的一向是文人抚琴的追求,比拟之下音乐的悦听性追求便淡化了。古琴千年来的思惟文化积淀使其愈加要求奏贯者皆要有必然的文化教养。但现在因为时代情况的变迁,价格观的转变,人们对古琴的音乐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于体味它的弦外之意却少了几分原有的闲适和耐烦。

古琴由声到韵到象外意境再到生命的境界,这是一个由身手到感悟的过程,编撰《春草堂琴谱》的苏琴山师长序曰:“予生平酷嗜琴,数十年来学之凡三变。始则见琴于琴也,既则六合之变,万物之情,所见皆琴也,又既则心为之融,形为之释,并不见有琴也。”其爱琴的三境界,由识琴至万物皆琴至琴、技、韵、意、万物、人融为一体,在琴声中,生命获得了升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