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状元诗词传天下 清白丹心名俱扬——升庵桂湖暨杨氏宗祠打造侧记

2019-09-10 19:37:30 暂无 阅读:617 评论:0

今天是教师节,咱们要祝福先生们节日康乐!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以聪明与心血教书育人,你们辛劳啦!

教师这一职业在蜀地可谓积厚流光。 西汉时期蜀郡太守文翁建立“石室精舍”开创官学,自此蜀地文教昌盛,博得“比于齐鲁”的佳誉。 在汗青上,有一位生于新都,留名青史的明朝状元,他在谪戍云南时代汇集处所史实,查询少数民族风土著情,常与学子研究学问,谈诗论文,促进了文化的成长,留下了教化本地的美名,今天咱们就来听听他的出身传奇。

杨升庵的第十四代孙杨德力诵读“四重”“四足”家训。

滔滔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回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斜阳红……”《三国演义》开篇中,这首《临江仙》人人耳熟能详,它的填词者恰是明代鸿儒杨升庵。

民谚有云:“相如赋、太白诗、东坡词、升庵科第”。杨升庵在蜀中公民心目中的分量可见一斑。杨升庵是明朝蜀中独一的状元,四川新都也因“状元桑梓”而著名。以杨升庵为代表的杨氏文化在这里生根抽芽,滋养着一代代香城儿女。

客岁11月,四川省纪委监委为全省24个省级清廉文化基地授牌,新都区的升庵桂湖暨杨氏宗祠位列个中。掀开杨氏家谱,一个个孝廉故事接踵而来。

状元诗词传天下 清白丹心名俱扬——升庵桂湖暨杨氏宗祠打造侧记

杨升庵是明朝蜀中独一的状元。

一门七进士 状元宰相家

“杨升庵家眷以精巧的家训,世代相传,形成了优良的家风,对恢弘..干部吸取传统文化精辟、增强家风扶植具有主要的借鉴意义。”2016年2月24日,四川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王雁飞对杨氏宗祠进行现场调研后,做出高度评价。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其家学渊源、家风淳正。杨氏家眷是蜀中有名的书香家世、官宦之家,从杨升庵的祖父杨春到他的子侄辈杨宗吾,一门四代共有六个进士和一个状元,被誉为“一门七进士,状元宰相家”。2016岁首,杨氏家眷的“四知”“四重”“四足”家训被评为“全国精良家风家训”。2017年3月,杨升庵家规作为全国50个家规之一收录进入《中国度规》一书。

国有法律,家有家规,“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主要载体。赫赫有名的杨氏家眷恰是因固守“四知”“四重”“四足”家规才经久不衰。

新都区马家镇的杨氏宗祠里有一副春联“汉代关西夫子后,明代蜀中宰相家”,上联讲的就是杨升庵的祖先东汉太尉杨震。杨震曾路经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正好是他曾举荐过的秀才,王密夜里怀揣着十斤黄金相送,还说晚上无人知晓,杨震就地拒绝,并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蒙昧!”“四知”家风由此传承。

元末战乱时期,杨震子女杨世贤全家迁往湖北麻城,后又移居新都。其孙杨玫是杨氏书香家世的开创者,他精研《春秋》,擅长欧书。老婆熊氏素有贤良之名,在杨玫逝世之后,她亲自筹划家计,甚至卖掉玉簪耳饰,供子念书。其子杨春在成化年间考中进士,开启了“一门七进士”的传奇。

熊氏的治家规语“四重”家规便成为传家继世的至宝。“家人重执业;家产重量出;家礼重敦伦;家法重教育。”意在教训子孙子女要守业尚勤,崇尚俭约,相亲相爱,正视教育。

“四重”家规重在齐家立业,“四足”家划定教人若何修身处世。

杨春之子、杨升庵之父杨廷和是有定策之功的政治家,官至华盖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历任两朝首辅,被誉为“救时宰相”。杨升庵在优良家风的滋润下,也继续了清白传家的基因,为官清廉、坚毅不阿。即使在流放云南前夜,他还亲笔书写《四足歌》,从栖身、饮食、授室、育儿四个方面耳提面命子孙恬澹名利、俭约持家、知足常乐,申饬后人做人干事都要有底线。

现在,“四知、四重、四足”的家风家训在岁月的浸礼中沉淀,耐久弥新。四川省纪委副书记、省监察..副主任郑春风实地调研后指出,要加大杨升庵文化内涵提拔,推进升庵桂湖清廉文化基地的教育影响力。杨氏家眷清白坚忍、简朴知足的追求必将激起人人的共识,绵绵不停、相印于心。

临利不敢祖先 见义不敢后身

“杨升庵是个重义之人,他说的这句‘临利不敢祖先,见义不敢后身’让人振聋发聩!”面临投影在墙上讲述本身平生的“杨升庵”,参观者李俊辉立足欣赏几分钟后,发出感伤。53岁的李俊辉在凉山州会理县工作,此次休假特地来到升庵桂湖,看看这位他敬仰已久的名人。

升庵生平馆分为上下两层,依托升庵桂湖的仿古建筑“平远楼”设计建成,展馆内容是由新都区纪委监委和《廉政瞭望》杂志社配合打造,讲述了杨升庵始终连结清白丹心的平生。

正德五年(1510),杨升庵步入仕途,供职翰林。他目睹了明武宗朱厚照荒嬉无度、不睬朝政的荒唐行径,遂再三上疏切谏,但武宗依旧胡来。杨升庵称病去官归里,时年三十岁。

明世宗朱厚熜继位后,杨升庵受召重返朝堂,任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执政廷“大礼议”事件中,杨升庵果断捍卫皇统,仗节死义,最终惹怒了世宗皇帝。杨升庵蒙受两次廷杖,后被一生流放云南永昌,永久不得召回。

刚起头打造升庵生平馆时,新都区纪委监委也犯了难,怎么和已有的升庵祠与杨氏宗祠区分隔来?怎么把清廉文化做得寓教于乐?几番思想风暴之后,新都区纪委监委确定了基调:不再贪大求全讲述整个杨氏家眷,而是集中讲述杨升庵小我的生平事迹,以“清白丹心”为主线,对照升庵祠和杨氏宗祠已有的亮点,做好“补足”与“增色”。

说干就干。建造方起头拟定升庵生平馆内容纲目方案,并邀请四川大学古籍整顿研究所的王晓红先生、著有《杨升庵年谱》一书的倪宗新、新都杨升庵研究会秘书长张德全等人担当评审专家。几经修订,终于敲定从修身、齐家、治国等几方面进行打造。

展馆亮点纷呈,除了图文连系,还设置了互动场景,吸引参观者。参观者能够现场拓印杨升庵传世的诗句,把玩复刻的杨升庵生前常用的八枚印章等。展馆还行使虚拟成像手艺,让“杨升庵”活过来,讲述本身的人生履历和思惟转变,穿越时空与今人对话,以警醒后人。从本年2月以来,基地参观人数已有4100人次。

“杨升庵的为官履历也给..干部好多启迪,不克有‘和稀泥’或苟且偷生的工作立场,要在其位谋其职,守住底线、守住原则。”升庵桂湖的讲解员熊莉敷陈记者,杨升庵的故事她讲解了十几年,来参观进修的旅客认识杨升庵的生平后,都对他寂然起敬。

“我讲得越久,就越崇拜杨升庵,进展能把他的故事讲得更好,流传得更远!”熊莉说。杨升庵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2017年7月,杨升庵入选“四川省首批十大汗青名人”,杨氏家眷清白传家的故事还在持续。

半生谪戍三千里 一领风流五百年

“廷杖益坚贞,任他瘴雨蛮烟,半生谪戍三千里;功名垂竹帛,况此鸿篇巨著,一领风流五百年。”

这副题写于升庵祠上的春联归纳了杨升庵的后半生。因朝廷“大礼议”事件,杨升庵贬谪云南时三十七岁,此后三十五年均在流放中渡过,固然漂流南荒,但他不坠鸿鹄之志,厄逆崛起,在逆境中求取新生。

虽是贬戍身份,但杨升庵仍不忘捍卫公民。嘉靖六岁尾,云南本地土司兵变,围攻昆明。杨升庵振臂高呼:“此吾效国之日也!”遂率领一百多人大北叛军。事后,他写下《恶氛行》记述这场事变,揭露了宁靖仕宦在事变时畏畏缩缩的丑态。

在民间,杨升庵更能懂得百姓苍生疾吃力,他虽咬牙切齿、义愤填膺,却也无力改变,只能以诗文规戒时弊。他曾多次作诗讽谏世宗不任贤求治、全日陷溺女色之道。世宗中年今后,迷信长生之法,朝廷吩咐太监坐镇永昌,横征暴敛永昌特产宝石、玛瑙,致使西南方陲民不聊生,史称“石祸”。杨升庵目睹“石祸”之害,写了《宝井篇》,扑挞痛斥了“宝石文化”病国殃民。

兴学重教是杨升庵的家学传统。在戍边岁月中,杨升庵发现了云南教育掉队的情形,于是设馆讲学,以推广华夏文化,教化边民。云南第一个少数民族学派“杨门七子”在他的鞭策下慢慢形成,云南的文学创作空前繁荣,边地文学被推向全国,震撼文坛。时称“七子文藻,皆在滇云,一时盛事”。

革命家李一氓曾评价杨升庵:“升庵功业,当以在云南履行华夏文化,使汉族文化与边陲少数民族文化相连系与融合,对中华民族的成长有进献。”

“老祖宗传下来的精神财富,我们必然要传扬下去。”作为杨升庵的第十四代孙,杨德力从2012年起头充任杨氏宗祠的义务讲解员,此前,是他退休的父亲杨崇逸在做。杨家的清白家风也一向影响着杨德力。他记得,某次欢迎一个单元单子参观,对方隐晦地提出要给些讲解费,杨德力婉拒了。后来,对方送来两盆绿植摆在宗祠门口。至今,杨氏宗祠已欢迎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团600多个,人数逾3万人次。

为了更好地流传杨氏的家风家训,杨德力走了出去。客岁,杨德力以全国最美家庭代表的身份历时6个月,几乎走遍四川所有市州,宣传杨氏文化状元家风家训,受众接近1万人次。已经53岁的杨德力并没有退休的筹算,他还为多个社区和学校做了数场分享运动。但一人究竟势单力薄,接下来,新都区社区教育学院将成立“杨德力名师工作室”,培育更多精良的讲师。这些讲师将走进社区、走进校园,弘扬杨氏家眷清白传家、心系苍生的故事。

状元诗词传天下 清白丹心名俱扬——升庵桂湖暨杨氏宗祠打造侧记

新都区的升庵桂湖,个中一草一木,一墙一亭都与杨升庵生搁浅息相关。

撰文 / 刘兰

编纂 / 康琴

视觉 / 内也

审核 / 李天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