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南京杂志丨清末民初 南京的楹联故事

2019-09-16 12:44:47 暂无 阅读:892 评论:0

王孝煃(1875—1947),字东培,号寄沤,江宁(今南京)人,是清末民初南京的“里乘史家”,以字行世。他在《乡饮脍谈》中抄录了一些楹联,如今看来,都算老南京楹联了。

南京杂志丨清末民初 南京的楹联故事

陶善之,同治元年(1862)制科,举孝廉朴直,活到了九十多岁。九十岁生日的时候,他写了一副自寿联:“排排坐,吃果果,孺子六七人,从我所好;欣欣然,斗虫虫,彭祖八百岁,视我犹孩。”“排排坐,吃果果”,是幼儿园小同伙们说的话;“斗虫虫”则是赤子的魔术;在八百岁的彭祖眼前,九十岁不外是幼稚孩童。九十白叟另有如斯童心,返老还童,真是长命之征。此联诙谐活跃,自寿的口气也把握得很好。

温葆琛80岁重宴琼林,特赐太子少保衔。厅事之中,有学生献的一副寿联:“世界翰林皆后辈,朝中宰相两学生。”外观上看,上下联说的都是旁人,其实是借势旁人,举高本身的地位,更牛,也更妙。温葆琛家住白下区绫庄巷,此巷东起绒庄街,西至评事街,人来人往,不是一条穷巷。卢前在《冶城话旧》中说,温葆琛自书此联于大门。真是那样,众目睽睽,就实在不敷低调了。私下感觉,照样王东培的说法更靠谱一些。

晚清时代,在龙蟠里乌龙潭南岸,坐落着上元县的节孝祠,顾名思义,是赞誉内陆的节孝之人。内陆名人魏家骅(魏梅村)师长为此祠题写门联:“石城比节,潭水盟心。”节义像石头城那样坚贞,孝心像乌龙潭水那样深奥,当场取景为象,言简意赅,比方亦恰切不移。

从乌龙潭北岸再往北走,不远处就是今天的清冷猴子园。进大门,西边是扫叶楼,东边是驻马坡。昔时,驻马坡上有一座武侯祠,如今则只有一座小亭。那座武侯祠是顾云(顾石公)倡议建筑的,有一副集句联:“荐公一掬建业水,听我三终梁父吟。”平仄不那么精严,意思倒是工切的。这位顾石公师长擅长集句联,清冷山扫叶楼也有一副他的集句联:“山河留胜迹,西北有高楼。”意调俱工,下句尤其得当,因为清冷山的确位在其时南国都的西北,扫叶楼的地势的确也称得上高。

鼓楼东北隅的大钟亭,是晚清江宁布政使、原籍江西奉新的许振袆重建的。许氏曾历久供职于曾国藩幕府,履历了平定宁靖天堂之乱的过程,对南京在宁靖天堂之乱中蒙受的伟大损坏,有亲身认识。所以,他后来出任江宁布政使,就积极致力于恢复重建内陆的胜景事迹。据说这口大钟是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锻造的,原有钟楼,后来,楼毁了,钟也仆倒在地上,埋于灰尘之中,长达数百年。许氏重建钟楼三楹,并题写春联曰:“五百载山土尘钟,物久传讹,竟作景阳遗器考;四万斛江楼悬置,我来功德,要闻建业暮天声。”亏得了他的“功德”,南京不光留住了一处胜景,内陆人也多了一处游憩之地。这副春联措词有汗青的纵深感,余音缭绕,回响不停。

此联见于王东培的另一本书——《里乘备识》。王东培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所记述的这几副春联,不光有故事,并且指名道姓,包罗春联的作者在内,一点也不模糊,如许留存下来的南京处所文献资料,意义就分歧平常了。

起原:南京晨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