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曾经权势熏天的魏忠贤,为何崇祯帝一出手便给铲除了呢?

2019-09-21 07:27:51 暂无 阅读:1779 评论:0

老话儿讲了,「千里搭长棚,就没有个不散的筵席」。

而现现在,躺在病榻上的老皇帝,自知已是时日不多,怎能不悲从中来呢?遂「召阁部科道诸臣,谕以魏忠贤、王体乾,皆恪谨忠贞,可计大事」(据《明鉴》)。也算是全了,他与魏忠贤这位「忠贞」的老奴,君臣间相遇相知的一番际遇吧。

而崇祯帝对此熟视无睹。上位伊始,便揭开「倒魏」大幕,将那位「丧主老犬」,一脚就给踢出国都,贬往中都凤阳祖陵司香去了。不久,又给强制着自缢身亡。

新闻传来,朝野上下个个额手称庆。时人夏允彝,尤其在他的《幸存录》里,盛赞崇祯帝「神明自运」;稍后的汗青学家,如谈迁等,也就对事件中崇祯帝「所示意出来的稳重、气势」,赞赏不已。

然而笔者倒是疑心的很!

倘若崇祯帝果真如夏允彝、谈迁等人的赞誉般「神明自运」,为什么在除掉魏忠贤今后,却俨然换了另一小我,“臭招百出”呢?

即言及于此,笔者就不妨且从魏忠贤的起家聊起,谈一谈小我之鄙意。

曾经权势熏天的魏忠贤,为何崇祯帝一出手便给铲除了呢?

一、魏氏伟大的权势,不外是一个「纸山君」;

本来,早年间魏忠贤不外是一个泼皮。全日里不外是与几个哥们胡混在一处,偷鸡打狗,纵酒赌钱。直到有一日,「与群恶少博,不堪,为所吃力」。他刚刚狠下心来,卖了女儿。凑足银两。充作手术费给本身净了身。流落于国都,成为数以万计的「无名白」中的一个。

厥后又亏得他的哥哥,早已分居单过的魏钊,狠下心来,卖了家中仅有的三亩薄田,凑出些许银子,要他寻了个路线奉上去,才终于如愿以偿,进得宫来,做了名正经八百的寺人。

这会儿的魏忠贤,怕是做梦都没敢想,有一天本身竟可以权倾朝野。因为在大明朝的寺人里,要想出面,首先就得读过书,其次还得心计颇深、野心甚大才行。而魏忠贤则不外是一个,生活在大明帝国最底层的庄稼汉,大字不识一个,毫无文化素养、政治经验可谈。

也正基于此,当后来的天启皇帝,将司礼监秉笔、(天启三年)提督东厂的权益塞进他手中,他的不懂政治,使他唯有将其手中的特务机构,即东厂、锦衣卫的本能施展到极致,全力镇压否决者,杯弓蛇影,在社会中制造出一种遍及的可骇氛围,让所有人都不敢胡说、乱动;另一方面,又能深挖潜在的政敌,防患于未然。这种方式简洁,粗鲁,却有效!

由此看来,魏忠贤看似伟大的权势,不外是在皇帝不闻不问的情形下,得以倚赖在皇权之下嚣张嚣张的「纸山君」罢了。皇帝一旦收回其提督东厂的权力,就连司礼监的掌印寺人都可随意问责于他呢。如斯的权力制衡之下,崇祯帝的取销魏忠贤,何来「神明自运」可言呢?

曾经权势熏天的魏忠贤,为何崇祯帝一出手便给铲除了呢?

二、崇祯帝的「神明自运」,其实是魏忠贤的「忠贞」,无心抵制;

在初进宫的十余年里,他的工作也不外只是倒马桶、洗马桶,对所有的政事也都照样一无所知的。尽量是到了后来,他谋求到一个「伙食治理员」的位子,而这个位子,刚巧又是在东宫太子身边,他侍候的那位边幅平平的王才人,又刚巧给太子生了个儿子,且是长子,也恰是后来的天启皇帝朱由校。

这一个接一个的「刚巧」,也没能给他带来什么接触政事的机会。因为连太子都不招(万历)皇帝待见呢,况且他所侍候的又是这位太子的未见得就可以养大的儿子。其时侍候在小皇子身边的「伶俐」的寺人们,早就在埋怨前途无望了,而且说,「陛下万岁,殿下亦万岁,吾辈待小官家登极鸿恩,有河清耳!」而唯有魏忠贤,却自始至终,谨郑重慎、必恭必敬、一丝不苟地奉养好他的小主子,以至于王才人一时愉快,还让他恢复了本姓,由进宫时的李进忠,更名叫魏进忠。

后来万历皇帝死了,果真给太子朱常洛继了位,即为光宗,俄尔光宗又倏忽病死,又给魏忠贤侍奉的小皇子朱由校,即位做了皇帝,这位「忠贞」的老奴,才跟着水涨船高,进入到权力的中心。随后又做了司礼监秉笔,成为当朝秉政,当他要起头治理国度大事的时候,第一件就是给本身更名「魏忠贤」,表字「完吾」。表达他要即「忠」又「贤」,「完美自我」的意愿。

事实上他也是如许做的。据史书上讲,当他的权势方兴日盛,他的魏党中就有一些「伶俐人」,早就意识到了魏忠贤手中的权力有一个致命的缺陷:皇帝日夕有一天会死,况且大明的皇帝也老是夭折。一旦天启帝作古,他手中的权力便失了根本,瞬息间便能四分五裂,于是劝他代君自立。而魏忠贤听罢则是惊得面如土色,并严峻警告谋士不要再说如许话。 他在谕旨里夸本身「一腔忠诚」、「丹心为国」,这都是实况。像他如许的「忠臣」,又怎会做出如许大逆不道之事呢?

所以,尽管魏忠贤做了太多伤害忠良、病国殃民之事。但若站到皇家立场来看,他魏忠贤的确是可称之为是一介「忠贞」老奴的。而当崇祯帝,用一纸圣旨夺了他手中权力的时候,他并无抵制,也无心抵制,说是崇祯帝的「神明自运」,也不免强调其词了呢。

(此处有需要增补一下,笔者所称的魏忠贤的「忠贞」,与他的伤害忠良、病国殃民其实并不辩说。「原是一片好心,究竟却做了坏事」的情形,怕是人人都碰到过。所以笔者认为真正应该为魏忠贤的祸殃埋单的其实是天启帝,将整个帝国的权益,交到一个大字不识,毫无文化素养、政治经验的人手中,而任其任性妄为。)

曾经权势熏天的魏忠贤,为何崇祯帝一出手便给铲除了呢?

魏忠贤之祸,其实是天启皇帝不睬朝政,而非魏忠贤确有多大的实权;

话说有明一代的皇帝,自成祖一下,几多都是有些偏爱的。仁宗好色,死于性病;宣宗游戏无度,终于三十八岁,盛年而亡;英宗宠任寺人王振,近乎亡国;代宗柔弱自私,变成「夺门之变」,二十九岁即亡,死因不详;宪宗好方术,宠任术士、寺人;武宗荒诞,混闹了一辈子,还封过本身一个上将军;世宗好敛财,他的年号嘉靖,被海瑞注释为「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穆宗好女色,纵欲过度,三十五岁而亡;神宗在位四十八年,三十年不上朝,怕是连当朝大员,都没见过他的「龙颜」呢;接下来就是,历经十几年「国本之争」,终于给大臣们抬上太子之位的光宗,不外做了一个月皇帝,便呜呼哀哉了,临了还留下一个「红丸案」;这才轮到天启帝,因他父亲光宗的不受待见,自幼只能生长在清冷的东宫,压根就没有进过学,偶或熟悉的几个字,也是寺人们无聊时教的,也就谈不上有几多文化素养、政治经验了。

以至于据说一上朝,便羞怯、拙笨的如统一个木偶。只是做起木匠活儿来,倒是毫不模糊的,用「鬼斧神工」来形容,都不为过呢。

所以,他对权力也不感乐趣;他只想在他的后宫一门心思研究他的木匠活儿,将繁琐的朝政交给他信任的「秘书」,也就是魏忠贤去干。

要说起魏忠贤来,那可是天启皇帝身处「冷宫」的时候,已经十分相信、倚重的老奴了,况且新近他又跟本身的奶妈客氏结了「对儿」,天然就愈发信任了。于是命他做了司礼监秉笔,取代皇帝批答奏折,也就相当于天启帝的「秘书」了。

或许有人要说,魏忠贤压根就不认字,若何去「秉笔」呢?

这不主要,主要的是皇帝信他!

曾经权势熏天的魏忠贤,为何崇祯帝一出手便给铲除了呢?

有明一代,亦是忠臣辈出的一代。因为朱元璋的鼎力倡导,忠臣们大多自幼就饱读圣贤之书,他们认为,皇帝是上天在人世间的代表,是世界世人的表率,认为「(皇帝)一人正而世界正」。所以他们多半也敢于犯颜切谏,以一腔悲愤拼死都要把皇帝改正成为尧舜那样的圣君。而皇帝们对他们倒是恨之入骨的。

所以当皇帝在后宫忙他的木匠活计,魏忠贤执政廷里为皇帝「操劳」的时候,大明的忠臣们不干了,要站出来否决魏忠贤。

其实东林党人们所否决的,似乎并不是魏忠贤的治国水平忒低,或许是魏忠贤的政治主张,而是他身为太监的身份,因为明朝有祖制,寺人弗成干政。

天启三年,周建宗上书把魏忠贤比作前朝寺人刘瑾,说他病国殃民,要求皇帝立予罢斥;天启四年,东林党人的代表,左副都御史杨涟也上书,历数魏忠贤二十四条大罪;随后,弹劾魏忠贤的奏折更是簇拥而至,多达七十余章。从大学士、尚书,到通俗的京官,都到场了这一队列 。

见到弹劾本身的奏折,铺天盖地而来,魏忠贤也惶遽无主了。于是拉了客氏,一路到皇帝眼前乞求卵翼。和历代皇帝一般,天启帝对那些文臣们也没啥好感,照样加倍信任他那「忠贞」的老奴,于是果断地站在魏忠贤一边,非但将杨涟的奏折留中不发;还以皇帝的名义赞誉魏忠贤的「忠贞」,维护魏忠贤的权势。

对于皇帝的卵翼,激昂激烈的东林党人也没有丝毫法子,他们能够对皇帝直言不讳,求全 , 甚至讪笑,可对于皇帝的决意,却只能去义无反顾的执行。

由此看来,东林党人与魏党之争,其素质倒是东林党人与天启帝之间的争斗,天启皇帝躲在背后,将魏忠贤推到世人之前,代行他的权力去袭击东林党人。如斯形势下的,魏忠贤以太监身份的擅权,就即分歧于两汉,太监是皇帝与外戚争夺权力的主要筹码,非将一部门权力付与太监,就不克从外戚手中夺回皇帝的权力;又分歧于唐朝,有些权宦甚至直接握有兵权,成为自力于皇权之外的一股政治力量,连皇帝都不克驾御。而魏忠贤不外是在依仗着皇帝的支撑,「仗势欺人」罢了。

后来崇祯帝看他不顺眼,不外一纸圣旨就给废黜了。笔者倒认为,压根就谈不上什么「智除」不「智除」的。

曾经权势熏天的魏忠贤,为何崇祯帝一出手便给铲除了呢?

魏党之中,尽是些趋炎附势之徒,皇帝一旦要收回魏忠贤手中权力,他们天然又要倒向皇帝一边;

天启四年春,内阁大学士魏广微是第一个灵敏地发觉到,投靠皇帝颇为相信的魏忠贤是有利可图的,便以同乡兼同姓的身份与之交友。头一回获得文臣的支撑,魏忠贤本身也是被宠若惊的,对魏广微自是感激不尽,十分的尊敬。二人「情投意合」,很快就打得火热。

魏广微上书给魏忠贤,甚至都要在封面写上「内阁家报」,可谓是公私合璧,煞费了不少的吃力心。

魏广微给开了个头,嗅到了「荤腥」的其他的趋炎附势之徒,也很快就聚拢到魏忠贤身边。他们中大部门都是三榜进士,朝中中级以上的权要。也就是史籍中所谓的「十孩儿」 、「四十孙」,等等。

他们投奔到魏忠贤的身边,基本谈不上,如东林党人的有配合的社会根本,有配合的文化教养,政治崇奉等。不外是以作晋升之资,给本身的前途加一个保险罢了。

所以当天启皇帝病逝,魏忠贤尚还哭得天昏地暗的时候,魏氏集体里的「伶俐人」,早就起头有意的执政政上表达对魏氏的不满,以在世人眼前划清本身和魏忠贤的边界了,不外是毫无政治灵敏性的魏忠贤本人,懵然不知罢了。

尽量有些回响缓慢的,目击着新皇帝并不待见魏忠贤,要对他脱手,也早就做了鸟兽散,甚至要回头向他再踹上一脚,以向新皇帝表明心迹。又有谁会去肯与他做陪葬品呢。结语

天启皇帝身后,崇祯帝继位。要说这位新皇帝与天启帝最大的分歧,那就是他对政治有着强烈的乐趣,同心一意要拯救大明于危难之中,天然就容不得,魏忠贤再持续为他「操劳」了。

起先他对魏忠贤似乎照样有些顾忌的。为魏氏伟大的权势,一度担惊受怕了许久。后来才发现,本来这个庞然大物不外是个纸山君。便于天启七年十一月初一日,传下一纸圣旨,魏忠贤也就乖乖地卷起铺盖卷,到凤阳祖陵去守陵了。到了一月六日,得知皇帝要取他的人命,也没让皇帝费神,本身吊死了。

这中央何尝有崇祯帝的「神明自运」可言?何尝又有,崇祯帝处事的稳重、气势可言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