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京杭大运河与德州的兴衰

2019-10-13 04:54:49 暂无 阅读:1373 评论:0

德州段运河由卫运河和南运河构成,流经夏津、武城、运河经济斥地区和德城区,全长141公里。自明初设卫筑城,600多年来,德州以运河交通为根蒂,成为运河沿岸四大粮仓之一,成就全国三十三个贸易城市之一。

京杭大运河与德州的兴衰

1.德州缘何而来

德州,地处黄河故道。德州之“德”,乃德水之“德”。德水,古黄河别号。德州因处于德水之畔而得名。

秦灭六国后,秦始皇称世界之帝。他推崇五德终始说,五德即金、木、水、火、土之德。其时人们认为,黄帝得土德,夏得木德,殷得金德,周得火德,互克互生。秦因周为火德,能灭火者是水,故自称得水德之瑞,所以秦能灭周。封禅书曰:“秦文公获黑龙,认为水瑞,秦始皇帝因自谓为水德也。”是以,秦改古黄河名曰“德水”。(《史记.秦本纪》)

汗青上的德州八易其名,六易其地。夏商周以前,属《书禹贡》九州中的兖州;夏朝的时候,属有鬲氏之国;西周及各国时代属齐国;战国时代后期属赵国;秦、东汉时期为鬲县。西汉时,在今德州东境、古黄河边置安德县,取“德水安澜”之意,意喻“宁靖祥和之州”。之后,此名此意就被付与了德州。

隋、唐、五代时期为长河、宋为将陵县,元为陵州,明清为德州,民国为德县。

原先德州城的位置,在运河以西,明洪武三十年,在运河东面筑卫城,形成了现在的德州城。永乐九年,知州何原将德州的行政中心移入卫城内,此后,德州的位置就大体确定下来了。

1946年6月德县解放后,设树德州市,1950年6月竖立德州专署,1964年改名为德州区域,1994年12月改设地级德州市。

京杭大运河与德州的兴衰

2.600年前设卫筑城

德州城原为土城,构筑于三国时期的魏泰和年间(公元227—233年)。后虽履历代修葺,但因年月长远,至明代时期已严重坍塌。

明朝实行卫所轨制,就是把多量的戎行安置在处所上屯田,称卫所屯田。卫自力于行政系统之外,每个“卫”5600名流兵,下分前、后、左、右、中五个“千户所”,所有士兵零丁设立户籍,叫做“军户”。其时在德州,“军户”平时屯田自养,不服官差杂役,尽管“修河打堤、拉纤挂柳、战时归队”。

明代在德州设防始于洪武元年(1368年)。是年7月,上将常遇春霸占德州,设立千户所,1369年改为德州卫,是为正卫,永乐五年(1407年)又设德州左卫。两卫共有11200人,据《德州志》记载,明代德州有110屯,辖区从桑园北十里(北第四屯)莅临清四周,近500公里。清初裁德州卫军,设满兵守城。当时驻防山东的满兵有两处:一处是青州,共有马甲、步甲2400人;一处是德州,共有马甲、步甲500人。这是清廷镇抚..的根基武力。清代的德州驻军除满营外,雍正年间又以绿旗兵协守城门。因为德州地舆位置的主要,成为明清时代设防的重地,德州城内首要是政治、军事中心,而工贸易则首要列肆于南厢和西厢之中。

明洪武三十年 (1397年),时任德州卫的都督张文杰、批示徐福经由十多年的预备,全体卫军历时两年扶植了德州城,为砖城。其时建城的砖首要来自城南20里摆布沿运河的村子,昔时烧砖的窑场和匠人们吃饭的伙房,就是现在德城区黄河涯镇的“窑上”“伙房”这两个天然村的形成和由来。

德州城局限大体为今东方红路至共青团路,新湖路至迎宾路。德州城池形似靴,外周长10里180步,内周长9里13步,城内占地3721亩,城墙占地963亩,城高3丈7尺,厚3丈。护城河深2丈,宽5丈。德州城有5个城门,东为长乐门,南为旭日门,西为定边门,该门在明万积年间改为聚秀门,北为拱极门,西北为广川门(小西门)。南门是最雄壮的城门,为两层门,表里城中央有一个瓮城,两层门都向南。北门因为犯了所谓“太岁”,从建成后即成虚设,只有处决罪人时才打开。南门瓮城东面城墙上,建有一座关帝庙,院门坐西面东,青砖砌墙,黄绿筒瓦盖顶。进院门北行,有三间坐北面南的三义庙,青砖平瓦,内供刘、关、张泥泥像。院门内南侧,有一钟楼,吊挂失火钟。沿关帝庙前西行,有一圆门通西跨院,院内有菩萨殿和禅房、客堂,有和尚守庙。其时建城只有南北器材四门,并没有小西门(广川门)。砖城建成后,德州大巨细小的官署衙门,官宦朱门的府私邸院,大多都集中在城内的北部,首先使他们感应未便的是“用水”。奔流不息的大运河近在咫尺,却被挡在了大墙之外,去西门拉水,路途较远,只好在西门以北又辟一小城门,门洞亦比其他四门小,人称“小西门”。因小西门去运河取水非常便当,是以人们又称小西门为“水门”。

其时的德州城内满是屯卫士兵。正卫与左卫以今天的扶植街为线划分南北,正卫治理北街,左卫治理南街。“事无巨细,批示镇抚治之,州牧不与焉。”永乐九年 (1411年),知州何原移德州治于卫城内,州和卫同城而治。正德五年 (1510年),因抗击刘六、刘七向导的农民起义师,知州宁河命令让州民入住城内,德州城自此便起头了州卫同城而治、军民同城而居。后来,跟着卫所地位的络续下降,城市的补葺治理起头由州来承担,卫城逐渐酿成了州城,一向陆续至今。

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知州孙森主持大修州城。清乾隆八年(1743年),以工代赈发帑金14万两重建州城,汗青3年,除城周长略有增加外,新构筑了门楼、谯楼、敌楼各四座,筑瓮城4座。

1946年6月德州解放后,曾取城墙土构筑运河河堤和道路,1949年春,扒掉部门城墙,以保障..大军南下过境。1958年,德州市制订出城市扶植规划,起头进行旧城革新和现代化市政扶植,至1959岁尾,城墙和护城河大部铲除,部门护城河流成为市区景点和排水防洪干渠。

京杭大运河与德州的兴衰

3、运河沿岸四大运河名仓之一

大运河的开通,使德州成为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控燕云而引徐兖,襟赵魏而带溟岳,神京藉为咽喉,漕艘由之通晓”。(明陈亮彩《重建德州城记》)

这种特别的地舆位置和便当前提,使德州成为历代仓囤和驻防重地。早在金天会七年(1129年),德州就置设将陵仓,由御河运豫省粮。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开通州河、会运河后称大运河。其时,临清至天津段称御河,也称卫河。改将陵仓为陵州仓,德州成为御河漕粮的主要基地,并在德州设置捕盗司、达鲁花赤、监支大使等官职,驻扎大量戎行统管漕粮运输和平安。

明定都北京后,只有河北、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九省对北京有运粮义务,所以德州又有“九达天衢”的佳誉,曾在大运河边建筑过“九达天衢”坊。

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起头,中央户部在运河沿岸的淮安、徐州、临清、德州建水次仓,德州水次仓便是在陵州仓故址上兴建的,名曰广积仓,水次仓收贮山东、河南两省的漕粮。至宣德五年(1430年)遍地仓廒建成,卫军轮班递运南粮,淮安卫军运至徐州水次仓,徐州卫军运至临清水次仓,临清卫军运至德州水次仓,德州卫军运至通州仓存贮。明代与德州水次仓同时兴建的还有常丰仓,贮存留德州各项支用之粮。德州水次仓归户部门司治理,常丰仓归德州治理。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水次仓迁至城内南门东街,明崇祯元年(1628年),将长丰仓并入,合称常德二仓。

到了清朝,该仓成为尺度的军粮库,专门每月为满蒙旗兵和运粮绿营兵发放兵饷。清雍正八年(1730年),在卫署前竖立军粮库24间,称德州卫新仓,用来存储德州左卫屯垦的粮食。第二年,在州署东侧建筑了粮库120间,称德州新仓,除了保留“常谷”和“社谷”外,还保留漕运过程中的漕米。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临清仓并入,合称德临仓。

以上粮仓,近代大部门修葺沿用,直至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地盘税不再征收实物,漕运根基住手后逐渐烧毁。

除漕粮仓外,德州还有浩瀚的民办粮仓:义仓和社仓,为官督而绅办,用于保留“社谷“以备荒。义仓为县一级单元单子,一样在县当局地点地设置仓廪。社仓则普及局限较大,一样设在村镇。义仓和社仓轨制源起于隋朝,就像如今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一类,年青年头时交年迈是用,无病时交生病时用,其也做到无灾时交灾荒时用,由此也可见一千多年前的前人高妙的缔造力和聪明,实在是了不得。

明清两代,中央和省、济南府历久在德州设置有关漕运的官署,常驻要员,离别负责漕粮的征、管、运等工作。明到清初,德州仓附属中央户部,先后由户部监视分司、官仓分司治理,负责征收山东、河南两省漕粮,运输方面,由户部监兑分司协调处所与漕运戎行的关系;康熙初年到清末,德州仓附属山东省直管,先后由莱州府、山东督粮道负责德州仓漕粮的征收与治理,运输方面也由两家的专职人员负责全程押运漕粮。

1907年,山东督粮道裁撤。

京杭大运河与德州的兴衰

清康熙年间漕船数量表(据《漕帮条规》史料)

清康熙年间漕船数量表(据《漕帮条规》史料)

编号漕帮名分帮名船只数量

1 直隶(3帮) 通州右所、天津左所

2 山东(10.5帮) 济宁前、济宁后;东昌前、东昌后;临清前、临清后;德州一、二、三;沂州 815

3 姑苏府(21帮) 姑苏前、后;淮安一、二、三;扬州头、二、三;江阴前、后;镇江前、后;江淮一至九。 1629.5

4 浙江(21帮) 嘉白;金衢卫;嘉海卫;嘉兴卫;杭海一至四;处州前、后;绍兴前、后;台州前、后;温州前、后;宁波前、后;湖州头、二、三。 1634

5 常州府(18帮) 府前一至九;府后一至九; 1404

6 松江府(9帮) 兴武一至九; 699

7 湖广江西(19帮) 湖南头、二、三;湖北头、二、三;九府前、后;江西;吉安;广州头、二、三;安抚;抚州;广信;潞州;勇健头、二。 1482

8 安徽(16帮) 安州前、后;宜州前、后;介阳;舞平前、后;滁州前、后;泗州头、二;双凤头、二;芦州头、二、三。 1246

9 河南(9帮) 睢宁;沈丘;商水;汝阳;信阳;安山;恩县;固始;光州。 709

10 押护漕帮香火船 72

合计 10大总帮 123.5帮 9999.5只

京杭大运河与德州的兴衰

4.运河流得繁荣来

德州,“枕卫河为城”,“控王齐之肩背,为河朔之咽喉”,是一座因粮仓而建的军事重镇,大量粮食在此囤积不光带动了粮食商业的繁荣,并且对德州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明清时代,德州仓成为运河沿岸的四台甫仓之一,全国33个主要的工贸易城市之一。

昔时的运河上,“舳舻首尾相衔,密次若鳞甲”。年递运南粮一度达600万石。其时德州仓所辖69个州县,个中24个县直接将粮食交到仓口,年货运量、周转量、吞吐量都占运河各口岸之首。1391年(洪武二十四年),黄河在原武(今河南原阳)决口,会通河尽淤,漕粮悉数陆运至德州下河。直到1415年(永乐十三年)复航。

明代专业运戎行伍达十二万人,漕船上万艘。为了提高运军运粮积极性,当局许可运军携带必然的私人物品在水次仓驻地生意,船平均携带“土宜”150石。大量民船和商船在德州停留商业,使德州百业畅旺、富甲齐郡,个中最大宗的是粮食商业,每年生意量往往在上百万石。德州市场经由运河转运返销的商品还有棉花、杂货、草编品、烟草、药材等等,从而使德州经济陪伴着漕运繁荣了200多年。

漕运带来了人流、物流、财贸流,德州旅馆等消费行业敏捷成长。这些商号均集中在顺成街、米市街、西关街、小锅市、北厂,以及河西刘智庙。“几乎家家户户打锅饼、烙麻酱火烧,或烧羊肉,四处摆摊售卖”。德州最有名的杂货店为德合号和德大号,均经营纸类、江大米、红白糖等与运河有关的商品,并随运河的通顺而持续了200多年。德州的农产物,如棉花、小麦、芝麻、玉米、红粱等,畅销外埠,“颇属闹热”。

据德州方志记载:永乐九年(1411年),统治者“召集四方商旅分城而治”,对德州城进行集中规划:南关为民市,为大市。小西关为军市,为小市。马角市南为马市,北为羊市,东为米市,和柴市,西为锅市和绸缎市,中心角以北为旧线市,南门外以西为新线市。小西关军市的货色都由南关运曩昔的,所以市名前边用“小”字进行区别,后来因为每岁冬天要从北厂运粮,所以小西关故又有了北市之名。

在德州,有多量为漕运办事的人员。德州城设有专管漕运、仓储和验收的仕宦和战士,更还有专门收售粮食的“麦子店”和“江米店”等。每当夏初漕粮抵坝之时,漕粮搬运工达几千人。乾隆时期,德州城内共有粮食市场十几处,经营粮食的商号多达百余家,每年粮食生意量在五、六百万石,是全国数得着的粮食市场。

清代中叶,海运逐渐鼓起,加以黄、淮、运交会处——清口逐渐淤塞,河运逐渐衰落。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改道后,运河被埋,至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漕运全线住手。

京杭大运河与德州的兴衰

新中国成立后,国度除进行堤防岁修外,在1958年和1972年进行了两次治理工程。20世纪50年月,天津经德州至济宁一线,可凭借风帆进行小量运输。60年月,德州段运河年货运量125.5万吨,年客运量2万人次。但因为沿河工农业用水敏捷增进,尤其是上游建成岳城水库后,航运水源逐渐枯竭,至70年月末因河流常年干涸而停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