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谁说帝王本无情?看唐太宗一生,心态变化

2019-10-15 14:41:42 暂无 阅读:1664 评论:0

对于唐太宗贞观年间的君臣关系,学者们往往从纳谏与切谏的角度去研究,所得结论虽不尽沟通,但并无素质区别。细心梳理史料,能够发现贞观十七年后,唐太宗看待大臣的立场大异于前,君臣关系发生了极大转变。在古代社会,君臣关系若何事关朝局和国度的前途与命运,而在君臣关系中皇帝作为国度最高权势,拥有一切人、事的决议权和措置权,是这一关系的主导者。皇帝小我心态的转变必然导致君臣关系的转变,进而对必然时期的政局走向,发生重大影响。

谁说帝王本无情?看唐太宗一生,心态变化

唐太宗李世民

一、贞观十七年唐太宗的心态转变

贞观十七年,正月至四月,先后发生了代州都督刘兰成、齐州都督齐王李佑和太子李承乾三起谋反事件。太宗对刘兰成谋反案并未有多大震动,相否决剖食刘兰成心肝的丘行恭,进行了斥责。但齐王李佑谋反则触动了太宗的神经。太宗甚至在长孙无忌、房玄龄、李积等重臣眼前显现了自杀的勾当。此案中,太宗的两位至亲之子皆昏暗收场,不甚合本身心意的晋王李治成为太子,又在群臣的压力下,不得不赐死亲弟李元昌、爱将侯君集,可谓是最大的输家,精神几近溃逃。

唐太宗雕像

二、贞观十七年后唐太宗与大臣的关系

在贞观十七年以前,太宗在君臣关系的处理中示意出相当的自信,或许说,太宗对掌握大臣的能力有着高度自信。李承乾谋反案以前,固然太宗对文臣武将亦有猜忌和敲打,但依然连结着对掌控君臣关系的高度自信。贞观十七年今后,能够发现太宗看待大臣的立场显着分歧以往。这种转变显着地示意为以下几方面。

太宗

(一)对武将的极端猜忌

贞观十七年后的君臣关系转变以侯君集为起点,首当其冲的就是武将。侯君集是深得太宗信任和倚重的武将。玄武门之变前夜,李建成、李元吉向唐高祖进言杀掉太宗。在玄武门之变中,太宗听闻侯君集谋反后惊惶失措。在玄武门之变后,李静告病。首先太宗并不相信李靖有病,令在朝检验。之后,又亲自到李靖尊府,名为告别,实则试探。在李靖几近乞求的情形下,太宗竟然举出司马懿的例子,暗示李靖在师法司马懿诈病争取魏室山河之事。在太宗的心中,此时的李靖不只弗成信任,并且随时或者谋反,李靖心知肚明,不得不举病相从。至此,太宗对李靖的猜忌已经无以复加,反映了太宗对武将的极端猜忌。

谁说帝王本无情?看唐太宗一生,心态变化

武将飞马

(二)对姻戚素交的极端依靠和信任

对武将极端猜忌、情绪化行事以及处于忧虑之中的太宗,却对高士廉、长孙无忌等姻戚示意出了极端依靠和信任。李承乾谋反案后,太宗只有对素交姻戚才会吐露出本身真实的一面。高士廉病逝后,太宗掉臂房玄龄、长孙无忌的劝阻,执意要亲自吊哭,可见对高士廉作古的哀恸和想念可见一斑。

谁说帝王本无情?看唐太宗一生,心态变化

雕塑

连系太宗晚年的心境和言行,太宗的饮泣以及这一幕幕的行为,不是做给群臣的表演,而是一种情绪久压之下的大爆发,是实实在在感情的吐露。高士廉作古后,太宗能够信任和依靠的姻戚素交唯有长孙无忌一人。

谁说帝王本无情?看唐太宗一生,心态变化

太宗与重臣雕像

贞观一朝中,长孙无忌与太宗的关系最为特别。在玄武门之变中,长孙无忌厥功至伟,是太宗的素交姻戚,深得太宗信任和倚重。是以,在贞观后期的政局中,长孙无忌的地位越来越主要。尤其是在李承乾谋反案后立太子的问题上,长孙无忌施展了相当要害的感化,恰是长孙无忌的对峙,才使得太宗下定决心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可见太宗对长孙无忌的信任和依靠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田地。太宗对群臣南北极分化的立场,导致了长孙无忌权势的络续扩大。

谁说帝王本无情?看唐太宗一生,心态变化

玄武门总结

不问可知。在生命的最后六年里,太宗被伶仃和无助所包抄,一向处于情绪郁积的状况中。历久的伶仃会使人变得无助,稀奇需要发泄本身郁积的情绪,也更需要有所依靠和信任的人陪护。是以,我们也就能够懂得太宗晚年对尉迟敬德、李靖等武将的猜忌和杀刘洎、张亮、李君羡的情绪化行为,也能够懂得太宗对高士廉、长孙无忌等素交姻戚的信任和依靠。然则皇帝并非一样人,他的心态转变对君臣关系起着重大影响,他小我的倾向性言行能够使一部门大臣得祸,也能够使一部门大臣得权。最终高宗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的矛盾在立武后之事上周全爆发,长孙无忌、褚遂良失败,武则天从幕后走向前台,唐朝政治发生了重大转变。

谁说帝王本无情?看唐太宗一生,心态变化

武则天画像

事实上,皇帝心态转变对君臣关系甚至政局发生影响的实例,不光只有唐太宗。如晚年的武则天,对张易之所告崔贞慎等人的谋反之事,只是模糊处理。与之前动辄以谋反罪名诛戮臣民的行为天差地别,殛毙渐少,容人之量渐多。再如第二次即皇帝之位的睿宗,听到术士所言,天有异象,即下决心禅位于玄宗,仿佛如解脱一样。

在位四十余年的唐玄宗,在安史之乱的前一年对高力士言“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夫复何忧!”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又意欲两次传位于太子,也大大迥异于之前对朝臣、兄门生侄的严厉掌握。能够说武则天晚年的转变,对李唐势力复周为唐是有利的,张柬之政酿成功就是明证;睿宗的退位把玄宗与宁靖公主的矛盾抬到了明面上;玄宗的意欲退居幕后,对安史之乱的爆发和肃宗的即位,也有着伟大的催生感化。这些都对其时的君臣关系和时局走向发生了弗成估量的影响,是研究汗青者所应该注重的。总之,对关系重大的汗青人物进行周全综合的考查,探究汗青人物在分歧阶段的特征与转变,对于更清楚地研究政治史,有着相当大的裨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