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唐代文学中驴文化兴盛的原因

2018-07-29 12:15:38 网络整理 阅读:204 评论:0

唐代文学中驴文化兴盛的原因

在中国历史上,驴与人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唐代“驴”意象作品繁荣兴盛,与文学自身的传承沉淀和其独特的历史时代背景有关。

1、唐前文学中的驴意象

中国历来讲究“名正言顺”,“驴”虽属马科,但出身“蛮夷”之地难登大雅之堂,加上面相丑陋、似马非马,给人的印象“呆笨、愚钝、倔强”,名声自然比不上马。《史记·日者列传》:“故骐骥不能与罢驴为驷,而凤凰不与燕雀为髃,而贤者亦不与不肖者同列。……公之等喁喁者也,何知长者之道乎!”骐骥是千里马的指称,是贤者,是君子,“驴”成为不肖者,“喁喁者”,被人看作地位及品行都十分低贱之物。汉初贾谊《吊屈原赋》也提到把“蹇驴”取代“骖马”,比喻成道德卑鄙才能低下的小人取代了贤人能士,是社会贤愚不分,是非颠倒的表现。认为这是时代和社会的不详,是“骖马”的不幸。

因为是域外“奇畜”,驴传入中国后也一度成为王公贵胄的爱物,甚至入住皇帝的花园——上林苑。需要注意的是,驴输入中原的战国时代是诸侯混战争霸的时代,驴虽属马科,却没有马的英姿、速度、力量和灵性,胆小执拗,难以在战争中派上用场,一直无法获得上层阶级的喜爱。秦朝虽统一全国,但短暂地存在十余年又陷入战争。至汉朝立,中国社会才开始正式进入长期稳定的统治期。太平盛世,自然歌舞升平。“灵帝于宫中西园驾四白驴,躬自操辔,驱驰周旋,以为大乐。于是公卿贵戚争相仿效,至乘辎軿以为骑从,互相侵夺,贾与马齐。”东汉灵帝因为感到宫中生活烦腻,故而寻求刺激,挑选西域“奇畜”的驴为玩乐对象。皇帝如此,臣子自然争相仿效,由此出现驴价一度与马价比肩的奇特情形。《后汉书》对灵帝之事评论道:“夫驴乃服重致远,上下山谷,野人之所用耳,何有帝王君子而骖服之乎!迟钝之畜,而今贵之。天意若曰:国且大乱,贤愚倒植,,凡执政者皆如驴也。其后董卓陵虐王室,多援边人以充本朝,胡夷异种,跨蹈中国。”灵帝驾驴取乐的行为被认为是贤愚颠倒、国之大乱的征兆,是执政者愚昧昏庸、不修品德的表现,因此受到激烈的抨击。书中更直言驴是野人之用物,认为驴性格“迟钝”、品行低下、地位低贱,被贬为“胡夷异种”,扰乱国政,配不上帝王君子。这种对驴强烈的憎恶色彩,与“骐骥不能与罢驴为驷”的思想如出一辙。

相关文章